烏凌翔:法國科技無競爭力 戰略無法自主

烏凌翔 2024年05月15日 07:00:00
馬克宏著眼的是以「國防自主」為基礎的「戰略自主」,雖有強烈意願,卻沒有能力。不只法國沒有,可能整個歐洲都沒有。(美聯社)

馬克宏著眼的是以「國防自主」為基礎的「戰略自主」,雖有強烈意願,卻沒有能力。不只法國沒有,可能整個歐洲都沒有。(美聯社)

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五年來首次訪問歐洲,到訪第一站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及歐洲應該追求「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即,歐洲不應完全追隨美國的戰略議程,必須某種程度的在美、中之間求取一定的平衡。

 

稍早的上個月25日,馬克宏在巴黎大學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更是細致的大聲疾呼同一理念,而這也不是他第一次呼籲歐洲應該為此一「自主」奮戰

 

這個議題值得討論。什麼叫戰略自主?誰想要戰略自主?為何要追求戰略自主?如何才能做得到?

 

一般來說,「戰略」是指觀照時間長、覆蓋範圍廣、調動資源多的目標與原則,與「戰術」的一個主要差別在於,戰略針對的不是戰場上的目標,譬如「戰略轟炸機」要炸的可能是敵人後方的城市、工業區、人口密集的首都等等,而非戰場上的軍事要塞或據點,後者的例子有近來常被提及的「戰術核武」,就是在戰場上真的要拿出來用的核彈,而非以嚇阻功能為主。

 

馬克宏這兩年講的歐洲戰略自主,已漸漸偏重鑑於俄烏戰爭發生後普丁對於歐洲安全的威脅,而主張歐洲應該要建立能在戰場上有效防禦俄羅斯入侵的軍事力量。

 

可以說,馬克宏著急的是以「國防自主」為基礎的「戰略自主」。

 

本文以為,馬克宏有強烈的意願,卻沒有能力。不只法國沒有,可能整個歐洲都沒有,因為歐洲缺乏最先進的科技力。

 

何以見得?來看一個例子:現代科技力中最重要的一塊基石,也是台灣的強項,就是無所不在的半導體晶片製造能力,歐洲早知其重要性,但是努力追趕的進度如何呢?

 

2011年12月,歐盟就提出過一份報告:《創新與數位經濟》,然後近一年半後的2013年5月24日,基於這份報告,歐盟執委會首次提出一份《新電子產業歐盟戰略》,因為它們認識到自己「處於失去設計與製造悠關數位經濟的電子零組件能力」(at risk of losing the capability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electronic component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

 

然而這份針對微電子、甚至奈米電子産業的戰略規劃似乎成效不彰,因為約十年後的2021年3月上旬,歐盟又公佈了一份《2030年數位羅盤:數位十年的歐洲之路》計劃,其內容與前十年前的那份戰略規劃雷同。

 

接著,去年9月21日,繼美國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歐盟晶片法》也生效了,歐盟官網新聞稿以「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來形容歐盟追尋的目標,不過之前介紹法案的「Shaping Europe’s digital future」官網中,目標寫的是追求「技術主權」(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

 

「數位」與「技術」二詞可以隨意混用嗎?歐盟到底要的是什麼?歐盟執委會的幕僚用一個模糊的形容詞來幫襯「主權」,反映他們對於科技權力與主權之間的關係,也許認識還不夠深?

 

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要素大約有以下幾項:政治力、外交力、國防力、經濟力、資源力、輿論力、文教力,以及過去被忽視的科技力。

 

傳統國際關係學者最重視的是國防力或簡稱軍力,十分合理。國際關係學門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起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和平,或,消弭戰爭。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以軍力制衡軍力,各強國若是軍武勢均力敵,除非誤判或擦搶走火,在理性計算得失之下,應該都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以歐洲的情境來說,馬克宏是希望歐洲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嚇阻俄羅斯不敢繼入侵烏克蘭之後,再侵略其它鄰近歐洲國家的領土。馬克宏說歐洲(必要時─)要能夠獨自防衛自己的利益,現在,很幸運有拜登政府支持烏克蘭,但未來一年,美、歐都有選舉,「支持可能會分裂或完全消失」(support may fragment or disappear entirely)。大家都知道他擔心的是其作風被《時代雜誌》形容為「交易式孤立主義」(Transactional isolationism)的川普可能重新主政美國,提供給歐洲的保護傘就要收起來啦。

 

除了歐洲製造的各式武器之外,馬克宏還在巴黎大學的演講中同時抱怨美國與中國:「這兩個世界大國決定不尊重全球貿易規則,支持保護和補貼」(the two world powers have decided not to respect the rules of global trade by shoring up protections and subsides),呼籲歐洲「必須生產更多,我們必須更多地購買歐洲製造的商品,這是關鍵。」(We must buy faster, we must produce more and we must buy more that is made in Europe. That is key.)。

 

可見,馬克宏關心的是不只國防力,還有經濟力,正是往昔國關學者最重視的兩項國家權力要素,歐洲的這兩項要素若都落後於美國,雖然資源力-包括人口,還有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都不見得輸給美國,卻仍然需要「仰美鼻息」。

 

只是,現代大國,缺少科技力,就不可能發展新興産業,或對傳統産業進行增加競爭力的數位轉型;民生所需的新興商品就可能依賴進口;如果貿易失衡,就沒錢支持國防建設,自製武器,也不可能發展尖端的精準無人武器;甚至悠關國際宣傳的輿宣力(現在流行的說法叫「認知戰」)少了科技力,就只能淪為觀眾。

 

歐洲或歐盟的科技水準落後於美國,或必須依賴美國拜登政府組成的所謂「民主陣營」提供足量的先進晶片,來發展自身的經濟與國防産業,則追求實質戰略自主的目標,終將不可得。因為依賴關係,就是一種權力關係,也就是一種控制關係。

 

科技力賴美國的歐盟,要如何自主呢?

 

※作者為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科技與國關研究委員會」召集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