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市場認知錯誤 蘋果、特斯拉、麥當勞被迫削價求生

王能斌 2024年05月14日 18:00:00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消費者撙節開支,分析師認為外商在中國大量獲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圖為北京的蘋果專賣店。(資料照片/美聯社)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消費者撙節開支,分析師認為外商在中國大量獲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圖為北京的蘋果專賣店。(資料照片/美聯社)

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後,中國市場並未如外界預期般出現強勁回彈力道,反而出現與全球相反的通貨緊縮現象,並使中國消費陷入低迷,改變現有的市場生態,分析師認為,包括蘋果、特斯拉以及麥當勞等外企,恐難重現過去在中國的獲利榮景,且勢必將出現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削價競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西方企業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隨著中國經濟、消費力的大幅成長而長期獲得豐厚的利潤,然而在通貨緊縮的影響之下,目前折扣、特價等策略,正普遍成為包括食物、服飾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甚至汽車等產業的常態,除了反映出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的消費模式正在轉變,也凸顯出在本地競爭者環伺下,外國企業恐難再依賴中國市場獲取巨大利潤的事實。

 

報導指出,其中價格競爭最激烈的莫過於電動車市場,且中國境內林立的廠牌之間無疑已經走入了「存亡之戰」,嚴重侵蝕該產業的利潤。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10日所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特斯拉(Tesla)在中國電動車的市占率,由3月的7.7%大幅降至4月的4%,幾乎呈現腰斬的情形,且該公司的上海工廠交車數量,也比去年同期衰退了18%之多;但在同時期,特斯拉在中國最大的勁敵比亞迪(BYD)交車數量卻成長29%。

 

 

 
 

 

對此,美奇金投資諮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共同創辦人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指出,中國市場發展已出現「全然改變」,因此所有人對中國市場的思考方式也已經有所不同。在新冠肺炎肆虐後,中國在2023年交出了經濟成長率5.2%的成績,創下1990年以來最低紀錄,消費者也因為看壞職業與收入前景而撙節開支,構成家庭資產7成的房地產疲弱,股市表現不佳,都使情況雪上加霜。

 

楊思安表示,在1990年代,幾乎所有的西方企業都積極延攬人才,試圖在中國市場搶占一席之地,開發更多的商機,但目前產業界討論的卻是「撤出市場、保護旗下業務,或是在數個國家之間維持供給平衡」,她認為中國「目前與巴西狀況雷同,都屬於規模大、重要性高但是經營困難」的市場。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汪陽(Yang Wang,音譯)指出,目前中國消費者普遍經歷「降級消費」的情形,其中,蘋果在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香港、澳門與台灣)的營業額,今年第一季就衰退了8%,但同時期被西方國家視為制裁對象的華為(Huawei),智慧型手機的銷量卻大幅成長70%。

 

包括特斯拉、蘋果都已陸續祭出降價策略,試圖維持市場競爭力,星巴克(Starbucks)、麥當勞(McDonalds)等西方餐飲集團,也都在中國本地企業的挑戰下,紛紛祭出大量優惠;根據統計,中國境內星巴克今年第一季每單平均消費就下滑9%,中國星巴克共同執行長王靜瑛(Belinda Wong)指出,消費者對於開支更為謹慎,且有更多競爭者以低價策略搶市,形成了目前的狀態。

 

同時,在中國大型連鎖餐廳「南城香」,推出僅需3元人民幣(約13.44元新台幣)、被稱為「窮鬼套餐」的組合推動下,也掀起了餐飲業另一波削價競爭浪潮,網路上推薦低價餐點的指南,也成為社群平台瘋傳的熱門內容,其中就有「周一到麥當勞搶免費麥克雞塊、周二到塔斯汀漢堡去買一送一,周三在達美樂享7折優惠,周四到肯德基吃『瘋狂周四』餐,周五就到漢堡王買半價套餐,周末就在華萊士速食店解決」的說法。

 

汪陽指出,目前中國普遍消費衰退的情況,勢將維持一段時間,且部分西方品牌無疑必須降價保住市場,在進入市場成本比本土企業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情形也沒有「簡易特效藥」可供運用,他也表示外商不太可能會因此退出中國市場。楊思安則表示,西方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錯誤認知,就是中國中產階級終將抬頭的迷思,但實際上「中國民眾的財富來自不動產與股市,收入實質上並沒有明顯的增長」。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