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專欄:國政新思維-賴蕭政府的20道課題

宋國誠 2024年05月16日 07:00:00
「蔡規賴隨」不足以應對國際形勢的瞬息萬變,也不足以反制中共的進逼與威脅。(美聯社)

「蔡規賴隨」不足以應對國際形勢的瞬息萬變,也不足以反制中共的進逼與威脅。(美聯社)

儘管賴總統一再宣稱要繼承「蔡英文路線」,但8年來的國際情勢與「兩邊關係」(我不稱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兩岸關係」)已經發生很大的關係。一如副總統蕭美琴在美國「國際論壇」的演講中指出,台灣不僅可以「幫助」,也可以「領導」,換言之,新的賴政府不僅是「蔡規賴隨」,而是「賴蕭雙領導體制」,應該超越現狀、引領發展。

 

未來在「賴蕭執政」期間,我認為賴蕭政府將面對20大課題;每一個課題都必須以新思維、新策略與新行動來創新與精進。換言之,台灣不能固守自封,只能超前邁進。

 

一,社會領域/內政大改造:「六大幸福社會」的建構

 

1,「幸福社會」:民生均富、階級公平、世代正義,是一個人民有福的結構性要件;這包括盡力廢除剝奪年輕世代的低薪給付制度,推動「差別稅率」(富人稅、囤屋稅、資本不當利得稅等等)、「公費就業體系」(公益事業政府給付制度)以及「社會扶助體系」(包括婦幼照顧、老齡長照、性別平權等等),創造「庶民幸福感」。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須搭配幸福的公民社會,否則就會變成「特權民主」,而非「庶民民主」。

 

2,「能力社會」:必須努力推動「三價均衡」(物價、房價、薪資),提升家庭所得與資產消費的可支配力。消除資產價格與家庭所得之間巨大的差距,推動「平價機制」,推動「公共租屋」以及各種購屋優惠政策。因為一個人人買不起房子的社會不會是一個健全的社會。

 

3,「科技社會」:大幅提高科技創新與產業更新(未來新創)的總體報酬率,以及科技紅利社會分享機制。在未來全球競爭的時代,賴蕭政府必須主導「跨域性產業佈局」,重金培育科技尖子,培養科技公民,普及公民專業教育。其中更應包括「科技安全的全民素養」,盡快禁止Tik Tok在台灣的營運與通行,建立防堵「中共污染」防火牆與查核據報制度。換言之,賴蕭政府要建立從公民媒體素養到司法懲戒的「反滲透機制」,避免「紅色毒素」在台灣的氾濫。
 

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須搭配幸福的公民社會,否則就會變成「特權民主」,而不是「庶民民主」。(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4,「未來社會」:扭轉傳統科舉主義的「課綱制度」,走向「未來主義」的專業教育體制。要培養健康活潑的下一代,而不是死背應考的「小書蟲」。舉例來說,如果每天站在一所國中門口,總是看到每個孩子垂頭喪氣、抑鬱寡歡,看不到青春的笑容、年輕的活力,這是因為課綱太重、上課太長、考試太多。一個失去求學熱情的下一代,就不會有強勁創新的國家實力。

 

5,「安全社會」:建立「重典型」的社會懲戒制度和「網絡型」社會安全保障體制,徹底解決社會三大毒瘤:酒駕、毒品、詐騙,實現一個「安居社會」。一個健全的社會必須是一個「開心出門、安全回家」的安心社會,一個免於恐懼和消除不安的社會。

 

6,「服務社會」:建立「服務到人」的基層治理,建立「問題解決」的公務員考核系統。廢除按年資、輪流分配的「假考績制度」,要解決公務系統怠惰、懶散、混日子的官僚心態,養成敢創新、擔責任、全服務的公務倫理體系。

 

二,兩岸領域/台海兩邊新關係:「五大超越思維」的建構

 

1,重訂兩岸關係。必也正名乎!台灣從此應把與中國的關係,從「兩岸關係」(Two-Coast Relation)改為「兩邊關係」(bilateral relation)或「台-中關係」(Taiwan-China Relation),從此跳脫中國所設定的「一國框架」或「話語政治」陷阱,並從名詞的改變,實現關係與身分的歸正。這是因為「兩岸關係」一詞內含了「統/獨」二元對立,內含「中心/邊緣」、「中央/地方」等級關係,是台灣開展「非二元/全方位」新世界觀的障礙與藩籬。台灣的前途絕無必要自陷於「非統即獨/非獨即統」的二元選擇,亦不必夾縫生存於「統獨」之間的維持現狀,台灣應該採取「跳脫統獨、跨越兩岸、融入世界」的新世界觀。

 

2,斷捨離政策。除了「統獨」話語之外,所有中國所設定的話語體系,諸如「一國兩制」、「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兩岸融合」、「台灣問題」、「台灣是中國內政」、「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等等,一概採取不予理會、不予回應、不予申論的「斷捨離」-斷絕、捨棄、遠離。換言之,台灣應該對中國的對台統戰話語,無論其含意與意圖為何,一律採取忽略、迴避、刪除的策略,一律採取漠視、封鎖、拆彈的策略,以避免二次宣傳或加重統戰。因為一旦對中國的統戰術語進行回應,台灣就必然陷入中國的「論述宰制」(domination of discourse)和「命運緊符咒」之中,不僅失去台灣的主動權,也陷入「聞雞起舞」的被動依賴姓。

 

3,建立「台灣論述權」。基於中國已經在台海兩邊以及國際社會建立所謂「中國論述權」,也就是對台灣進行霸權定性與片面定位,台灣應該對中國的霸權話語系統進行揭謊、去假、解構、重建與「回歸校正」。基於「論述即權力」(discourse as power)的觀點,在有關台灣地位與角色的定義與詮釋之中,不能由中國說了算,不能形成「中國單向定奪/台灣被動接受」的狀態!換言之,台灣議題應該由台灣人自稱、自述、自解,也就是「台灣自述」,如此才能矯正國際社會依據「中國的台灣論述」對台灣進行扭曲與矮化定位,如此才能實現台灣的自我認同與身分自主。

 

4,劃定台灣「三不紅線」。面對中國不斷軍機擾台和穿越台海中線,乃至於藉由「金門翻船事件」而抹除並霸占金門禁限海域等等,台灣不能被動因應或坐以待斃,必須建立「底線思維」與「終極禁區」,作為明告中國與國際社會不可跨越的紅線。這是一條以「不委屈、不受辱、不投降」為原則的「和戰分水線」。換言之,台灣應該對中國保持「戰略清晰」,明確「反擊底線」,並告知世界台灣不可侵略的意志與決心。

 

5,建立「中國風險意識」。「台-中關係」實際上並非「正常關係」,而是「危險關係」,最好的狀況也只是「競爭性的共存關係」。賴蕭政府必須以各種教育性的公民宣傳手段,建立「敵我/風險/避害/防騙」等等全民自覺性的警惕意識,建立「親中必將亡國」、「談判就是滅台」、「交流就是交出政權」的堅定思想;另一方面,賴蕭政府也必須建立「抗中法律體系」,健全國安法制,清除假錯資訊,抵制「在地協共勢力」等等,建立台灣為「頭腦清晰、四肢健壯」的反共堡壘。

 

三,外交領域/外交大聯盟:「四大外交主軸」的推展

 

1,走向「軟實力外交」。也就是「台灣價值的國際化。賴蕭政府應該投資國際宣傳,設置國家海外媒體,建立「台灣大外宣」機制,打破中共「一中原則」的話語霸權,自建「台灣論述權」,全力宣掦台灣文化與民主價值。舉例來說,外交部與文化部應該建立系統性、長期性的「認識台灣」宣導影片,通過各種「融媒體」進行台灣價值的宣傳。

 

2,建立「全方位外交」。推動國會外交、政黨外交、特使外交、遊說外交、文化外交」等五大魅力外交。凡是能走出去的,就不能呆坐辦公室,凡是有利於台灣的因素,都應統合包裹、精緻加工,作為外交資源來運用。實際上,在當代世界,什麼東西都可以「武器化」(weaponization),也就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外交化」;台灣只要走出去,去除「偏安意識」與「孤兒情節」,就可以獲得國際社會更廣泛地支持。

 

逐年增加國防預算,目標達到 GDP3%以上的比例應該是賴清德的施政目標。(美聯社)

 

3,樹立「大國外交」:拋棄在小國援助上以數量和中共做競爭的「比價外交」,轉向「挺台大國」的深度外交。舉例來說,日前「台諾斷交」事件,證明了這些小國(諾魯人口只有1萬出頭),就是利用兩岸之間的矛盾,進行一種「競標外交」,誰出價高誰就得標!所以,與其說這叫「邦交國」,不如說是「討債鬼」。再舉一例,這次總統大選之後,台灣獲得了50個國家的賀電,證明這些國承認了台灣的主權地位。對此,中共忙得不可開交,紛紛向這50個國家進行交涉。但實際上,中共是「因小失大」,台灣是「抓小放大」!所以台灣早已應該拋開類似諾魯這種無償援助的「慈善外交」,也就是拋棄「小屁孩外交」,轉向「大朋友外交」,以「國際民主同盟」與「世界文明前沿」作為台灣的外交主軸。

 

4,「主力外交」:深化美台關係,擴充駐美代表處,建立「政經軍一體化對話機制」,增強互訪、諮詢和軍購效率,特別是建構「台美軍工聯合生產鏈」,以徹底解決美國援助台灣在「時間、距離、效率」的三大弱點。這次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立即派出高級代表團來台,不僅表達諾魯和台灣斷交的失望,更反制中共對「1976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編造、篡改和盜用。這再次證明,美國的全球信譽建立在她對盟國(包括台灣)的持續性支持,以及絕不容忍其他霸權控制印太地區,也顯示美台關係依然是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所以,強力提升、無止境深化美台關係」,依然是我國進行外交大聯盟的槓桿與支柱。

 

四,國防領域/國防大精實:「全民國防體制」的部署

 

1,建立「全民國防/平戰合一」的國防體制,以及「現役/後備一體化」、「國防/民防整合化」,建立應戰佈署、全民後勤、防災救難等等國防安全系統。除此之外,還應成立「破敵專案研究機構」,專門從事破除中共戰略與戰術弱點,建構「破敵數據庫」,進一步交付新成立的「專打(共軍)部隊」,形成所謂「對沖戰力」(hedge force),進而形成「堅不可摧」的國防體系。

 

2,增加軍費。逐年增加國防預算,目標達到 GDP3%以上的比例。實現「採購/自製」雙向質量提升,擴大軍校招生與專業士兵的培訓,加大「國防科技」(特別是科技兵種)的投資、研發、創新。

 

3,增建「非軍事作戰單位」。也就是建立「非傳統作戰體系」,從資訊、法律、情報、宣傳到政治作戰的「全身性刺蝟戰略」。制定「台灣版超限戰」,將一切資源「反共化」。因為自保才能不敗,強身才能制敵。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建立台灣「飽和式抗中軍備」,使中共怯於出兵、憚於啟戰。

 

4,建立「軍事價體系」。包括提高軍人待遇和福利,同時整治軍紀和軍人素質。軍人要有自尊與信心,才能保衛國家與人民。國防不只是靠軍備,更是靠士氣。賴政府必須扭轉「輕軍」為「敬軍」的風氣,因為愛軍才能愛國,敬軍才能勇軍。

 

5,落實「不對稱戰略」。發展所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反制作戰設備,包括無人(機艇)技術、軍事科技軟體、人工智能作戰、太空威嚇戰略等等軍備投資,發展「新型混和戰爭」的規劃和建制。建立「預警、防駭、反艦、防空、反登陸」五位一體的「多緣/空間作戰」體系。

 

不是「蔡規賴隨」,而是「賴蕭新政」

 

「蔡規賴隨」不足以應對國際形勢的瞬息萬變,也不足以反制中共的進逼與威脅。台灣人民期待的不是「蔡舊規」,而是「賴蕭新政」,也不是「賴主政/蕭備位」的單軸領導,而是「正副雙架馬車」的內外並駕體制。換言之,台灣必須新型化、永續化、強韌化,台灣必須以新思維應對新挑戰,以新體制建構新未來!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