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專欄:「學問少」──習近平能夠穩坐權位的原因之一

王丹 2024年05月13日 07:00:00
學問少,其實正是習近平能夠被挑選上位,當上中共統治集團的接班人的原因之一。(美聯社)

學問少,其實正是習近平能夠被挑選上位,當上中共統治集團的接班人的原因之一。(美聯社)

習近平訪問法國,又開始拉書單。他送了一堆書給馬克宏夫婦,包括法國作家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大仲馬《三個火槍手》、小仲馬《茶花女》、雨果《九三年》、司湯達《紅與黑》、巴爾扎克《高老頭》等法國小說的中譯本。這當然是要拉近兩國的關係,同時也顯示習近平對於法國文化的熱愛和了解。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當場還表示說,這些書都是他和習近平「小時候讀過的」。

  

習近平小時候經歷「文革」,且是「黑五類」,被送到農村勞動改造,動不動就「扛兩百斤麥子走十里山路」,是否有時間和精力讀這麼多世界文學名著,相當令人質疑,但我們也沒有證據說他沒有讀過,姑且存疑。但他掌權之後,喜歡拉書單,喜歡到處講自己博覽群書,這都是事實。我也是讀書人,我相信天下絕大多數喜歡讀書的人都同意我這個判斷:真正喜歡讀書的人,不會到處拉書單,到處跟別人說他讀了多少書;倘若真是如此,那書其實也就是白讀了。因此,到處拉書單,顯示自己有學問的人,通常是那些學問少,甚至沒學問的人。結論是:習近平其實是一個「學問少」的人。

 

我沒有在這裡瞧不起學問少的人的意思,我的重點是:學問少,其實正是習近平能夠被挑選上位,當上中共統治集團的接班人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外界恐怕不太了解,或者覺得不可思議。但如果你了解中共歷史,就知道這是事實。

 

陳伯達是毛澤東的文膽,也是中共理論權威,對毛澤東的了解在黨內無人出其右。他的兒子陳曉農2005年在香港出版了一本《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其中提到,毛澤東在 「文革」爆發前在內部做過一次關于接班人的講話,當提到選拔接班人的條件的時候,他明確說:「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的。」(P264)。年紀小,立場穩,當然可以理解;接班人嘛,總不能找年紀大的和不站在共產黨立場上的人,但「學問少的」這一條標準,就頗為耐人尋味。

 

他之所以強調一定要「學問少」,說明了他對「有學問」這件事的警惕。有學問的人通常會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學問」不僅可能打破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壟斷,也有可能對于官方的輿論宣傳形成挑戰,這樣的人做中共的接班人,對於專制政權來說,當然不是保險的事情。不能不說,飽讀古代帝王術的毛澤東,對於挑選接班人的事情,的確有他的獨到之處。

 

毛澤東希望他的接班人:「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的。」(美聯社)

 

毛澤東在打倒劉少奇,林彪等開國元老之後,開始刻意培養的接班人,不管是直接從車間工人提拔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還是平庸無能,老好人一個的華國鋒,仔細審視一下,恰好都符合「年紀小,學問少,立場穩」的特點。「文革」以後,中共全黨表面上總結「文革」教訓,骨子裡還是尊奉毛澤東那一套,這就是李銳曾經說過的「毛病不改「。

 

鄧小平挑選的接班人胡耀邦,趙紫陽,多少有些學問,至少,身邊有不少「學問多」的人,結果最後都被拉下馬;江澤民雖然喜歡賣弄外語和文藝,但但離開「學問」兩字甚遠;胡錦濤不讀書是有名的,據說書架上只有前蘇聯的故事書。顯然,雖然毛澤東不在了,但是把「學問少」作為挑選接班人的條件之一,還是作為中共的黨內傳統延續了下來。這種延續,道理跟毛澤東的思維是一樣的,有學問的人,本身就不是那麼可靠。我們再來看看習近平,當他被挑選為接班人的時候,是不是正好符合「年紀小,學問少,立場穩「呢?全部符合!顯然,習近平能夠上位,能夠維持權力到今天,是因為他才真正符合毛澤東給中共制訂下的接班人的標準。他在中共黨內的統治合法性,其來有自。

 

明乎此,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知識水準,文化水平這麼低的習近平,可以穩坐最高領導人的寶座。只有真的了解中共過去的歷史,才能理解中共今天的現實。

 

※作者成長於80年代的北京,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後即從事學運,參與和組織了1989年民主運動,後為此兩次坐牢達6年多時間。1998年被流放到美國,得以進入哈佛大學10年,先後得到東亞系碩士和歷史系博士學位。現在擔任「對話中國」智庫所長。政治上的溫和堅定的反對派,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生活中的資深閱讀者。出版有政治評論和詩歌散文等書籍20餘本。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