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閹割焦慮與賴清德的試煉—從517立院喋血事件說起

倪世傑 2024年05月20日 07:00:00
「517立院喋血事件」真正的癥結是國民黨集體流露出佛洛伊德所說的「閹割恐懼」(castration anxiety),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中以暴力化解內心如泉湧般的焦慮。(攝影:王侑聖)

「517立院喋血事件」真正的癥結是國民黨集體流露出佛洛伊德所說的「閹割恐懼」(castration anxiety),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中以暴力化解內心如泉湧般的焦慮。(攝影:王侑聖)

2024年05月17日,歷史會記住在台灣立法院血腥的一天。

 

國民黨與民眾黨立院黨團聯手欲通過有「最高機密」之稱的擴權法案,據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沈伯洋指稱,連法案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就要逕行二讀、三讀,民進黨立委為程序正義以及反黑箱立法奮勇抵抗,國民黨籍立委多人以「殲滅敵人」的手段對民進黨籍立委施以暴行,造成多人送醫。晚間,在兩千餘名青年與社會各界人士聚集立院抗議國民、民眾兩黨黑箱立法,民進黨籍立委洪申翰強調,當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知悉群眾聚集立院外聲援民進黨與相挺台灣民主後,「他們非常怕」。套句資深媒體人尚毅夫的說法,這屆國民黨籍立委的素質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但「最差」與否並不是「517立院喋血事件」的藉口,真正的癥結是國民黨集體流露出弗洛伊德所說的「閹割恐懼」(castration anxiety),並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中以暴力化解內心如泉湧般的焦慮。

 

弗洛伊德在治療小漢斯(little Hans)時推導出男性的閹割焦慮,意指男性對於失去陽剛氣質或力量的恐懼。這種焦慮可以反映在政治人物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中,特別是當他們面臨身份危機與權力遭受威脅的情境下。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與2019年香港反修例風波可以為代表,當中國人流、物流、金流大批進入並企圖掌控當地政經資源時,台灣與香港的本土身份危機於焉開展;後者則以當前當國民黨為代表,當面對政治對手的挑戰,這些立法委員可能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權力被削弱。而這一切都要從2024年01月13日國民黨與民眾黨及總統參選人雙雙敗選開始談起。

 

選舉畢竟不能重來,我們終究無法得知「侯柯合」是否真能夠贏得總統大選,但至少合作的氛圍提供兩黨支持者一絲擊敗賴蕭配的希望,這個希望終究還是破滅了,即便國民黨與民眾黨兩黨立委相加在立院居絕對多數,但終究無法抹滅民進黨即將在台灣迎來另一個四年,加上蔡英文的八年,總共十二年連續執政的事實。這是國民黨在2024年的第一個大挫敗。

 

第二個大挫敗,來自於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於四月下旬率領三成左右的黨籍立委訪問中國,雖見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但難掩「崐萁」變身「萁崐」的尷尬現實。尤有更者,此行收穫實在羞澀,只拿了區區幾張援助花蓮地震的組合屋。沒比較就沒有傷害。2009年,無黨聯盟立委吉娃斯·阿麗在2009年8月拿了中國國台辦以賑濟八八風災為名的2000萬人民幣的「賑災款項」相較,相形之下這幾張組合屋可說是「污辱性極強」。最後一根稻草發生在賴清德總統就職前前一週。反映北京意見的《中國時報 》先於05月13日的社論〈杯葛520 國民黨將成歷史罪人〉指出「在綠藍白三角督結構下,民進黨不無長期執政的可能」、「藍綠兩黨既然在國家認同問題上擁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就不需要複製過去『堅壁清野』的抗爭策略,能夠團結一致處理兩岸問題」呼籲國內朝野,主要是在野國民黨能夠同當權的民進黨政府進行和解。中時復又於16日的社論〈 藍綠白合作 才能避戰謀和〉中明確表示民、共兩黨都釋放了善意,意在言外的是不排除民、共直接對話的可能性,並呼籲台灣的在野黨「也要有智慧不再為反對而反對」,與賴清德「攜手合作」。

 

換言之,國民、民眾兩黨的立委自二月後極度出格的表現被親中親藍媒體界定為「為反對而反對」,也無怪乎由前民眾黨立委、中山大學教授張其祿主持,於15日公布的菱傳媒國政民調顯示主要政黨的支持度中,民進黨以27.5%領先,國民黨13.4%,民眾黨11.3%最低。國民、民眾兩黨荒腔走板的表現,不僅讓民調數字伊於胡底,台灣民眾對其失去信心。

 

而過去,尤其是國民黨,在台灣總是擔當「倚中反獨」急先鋒的地位可能即將不保,猶如弗洛伊德所指稱的「閹割焦慮」,國民黨不僅失去了中央政權長達十二年,與北京幾乎獨家的代理權也看似岌岌可危,這種無力感是巨大的,而無力感越是蔓延,就越需要權力這根浮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即將於明年登場,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現在一切混沌,在政治領導人更替和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國民黨內權力鬥爭加劇是必然的,一方面擔心失去政治影響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國民黨內政治精英可能競相對民進黨從政黨員採取更強硬的態度與更殘忍的手法,像是在質詢時羞辱內閣閣員、制定具有具體刑責的「藐視國會罪」,甚至繼續以黑箱作業的方式以多數暴力推翻「國安五法」,以贏得在其基本群眾眼中「硬漢」、「鐵娘子」的形象,吹一吹欲振乏力的權力陽具。像是可能涉及詐騙案與謀取都更不當利益的「達永公主國民黨籍立委徐巧芯,大言不慚地正當化她在「517立院喋血事件」中惡意絆倒民進黨籍立委陳亭妃的蓄意傷害行,通過暴力展示自己的力量的背後其實是高度的不安全感、不安定感以及不確定性,這就是閹割焦慮。

 

在政治領導人更替和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國民黨內權力鬥爭加劇是必然的,一方面擔心失去政治影響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攝影:王侑聖)

 

按照過去對抗國民黨籍台南市議長李全教的政治紀錄,即將上任的賴清德總統具有不向惡勢力低頭的硬頸政治人格,面對這個殺氣騰騰的立法院多數,他還能怎麼做?最近解散國會的聲音在網絡與社群媒體不斷出現,甚至還有教授呼籲總統解散國會。然而,從中華民國憲法暨增修條文出發,台灣的總統與行政院長都沒有主動解散立院的權力,只有超過全體立委1/3的立委提案方能成案,且要1/2以上立委通過才行。現在國民、民眾兩黨居立院多數,且民調低迷的情況下,加上選舉傷荷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缺乏倒閣動機,解散國會重新選出「一致政府」只能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再來就是用「卡」的阻擋法案通過。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1/2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即失效。換言之,即便行政院卓榮泰院長未來針對這些法案提請立院覆議,但只要國民、民眾兩黨「團結合作」,行政院就只能接受該決議,閣揆為負政治責任辭職下台。或者依據《憲法訴訟法》第47與49條,立委、行政官員有權力將立法院通過的法律提請大法官會議進行合憲審查,閣揆就未必需要辭職以示負責。但行政與立法之間彼此不信任的僵局也將繼續存在,這是分立政府的必然。

 

既然是分立政府的必然結果,就更突顯高層協商的必要性。問題是,誰與誰協商?當前的國會徒有柯建銘,但欠缺當年的王金平,這是立院政治運作缺乏潤滑作用的主要因素。黨對黨的協商在立院卡關,也就意味著必須往更高層級邁進,同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不妨展現高度,同在野黨朱立倫主席與柯文哲主席定期交換意見,取得最低限度的共識,方有利於法案在國會的推動,這不是說架空立委的職權,而是在分立政府下如政策與立法必須有所進展的必然要求,搭舞台給在野黨魁展示高度,使之重拾號令黨內的權柄,緩解閹割焦慮下的不安與躁動,而這正巧當前的朱立倫與柯文哲所欠缺的。當然,如在野黨拒絕和解共生的呼籲,一心蠻幹到底,李登輝過去的經驗或許值得參考。1990年03月,國民黨內爆發三月政爭,野百合運動也承勢而起。野百合運動最大的貢獻是成就了李登輝推動的憲政改革,讓「萬年國代」能夠走下歷史的舞台,這是一次成功地體制內外與政黨間通過協商而來成功的民主改革。05月17日晚間台灣青年自發性的立院外集會可以發現,支持台灣主體性、反對在野黨威權復辟、胡作非為的群眾稱職地扮演了民進黨籍立委吳思瑤所稱「立院隱形席次」的角色,當號稱代表民意的立委隻手遮天、重蹈11年前黑箱立法、罔顧程序正義的立法過程時,只有依靠人民運動制衡,讓代議士感受到人民直接監督的壓力,讓人民成為守護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擔當起權力的防腐劑,方得以讓在野黨政治人物思索是否需要扣起朝野和解的「第一顆鈕扣」,避免國家這四年空轉,還是,這就是你們所盼望的?

 

※作者為政治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