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寶萊塢視角:《帕德瑪瓦蒂》遭禁 印度教多樣性正消失

塔魯爾(Shashi Tharoor) 2017年12月16日 07:00:00

 

塔魯爾

• 印度前外交部長

•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 現任印度國大黨籍議員

 

文化和歷史成為印度的新戰場。泰姬瑪哈陵是多元文化印度象徵的爭論還沒結束,同時間,印度又被另一場文化爭議進一步撕裂——這次爭論主題則是電影。

 

電影真實性具爭議

 

寶萊塢影片《帕德瑪瓦蒂》(Padmavati)講述了一位著名的拉吉普特女王故事,據說她在1301年與1萬6000名拉吉普特女戰鬥種姓成員寧可自焚,也不願被入侵的德里蘇丹阿拉丁·希爾吉(Alauddin Khilji)所擄。

 

電影尚未發行,《帕德瑪瓦蒂》就已經佔據無數新聞媒體頭條,還在晚間電視新聞掀起論戰,遭到各種歇斯底里的暴力威脅,4個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執政的邦甚至禁止該片上映。

 

關於《帕德瑪瓦蒂》的故事的歷史真實性頗具爭議:同時代關於希爾吉襲擊奇陶爾加爾(Chittorgarh)的記載,包括希爾吉的隨軍史官的記載,都沒有提到帕德瑪瓦蒂女王。但自1540年蘇菲(Sufi)神秘詩人馬利克·穆罕默德·賈雅西(Malik Muhammad Jayasi)用抒情史詩《帕德瑪瓦特》(Padmavat)吟唱她的故事以來,帕德瑪瓦蒂一直是一個傳奇人物。

 

文學作品塑造女神形象

 

據說賈雅西不想讓自己的故事寫下來,相反,他的作品呈現了波斯神秘詩歌傳統——用浪漫來展現人類封神的過程。根據這一解讀,這篇史詩實則是一個關於思想和靈魂在外部力量的襲擊下實現統一的寓言。賈雅西選擇希爾吉襲擊奇陶爾加爾的故事來作為史詩的設定,是因為奇陶爾加爾這個名字中包含了「奇陶」(意識)。

 

但文學作品一旦流傳開來,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賈雅西的故事被無數人轉述,有孟加拉吟游詩人,有拉賈斯坦說書人,甚至也包括英國陶德(Tod)上校,他將帕德瑪瓦蒂的故事收入了他的《拉吉普特編年史》(Annals and Antiquities of Rajputana)中。通過這些轉述,她的自焚(jauhar)成為抵抗貪財好色的穆斯林的英雄之舉,她也成為清白無暇的印度教女德的榜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帕德瑪瓦蒂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神。據說是她的犧牲之所的地點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拉吉普特組織Karni Sena首領自稱是她的直系後裔。(外界質疑她是一個虛構人物,他回應說,「我是她的第37代直系後人。所以我是鬼?」)

 

電影被抗議扭曲歷史

 

帕德瑪瓦蒂的形象已經成為女性榮譽和純潔的象徵,決定將她的故事搬上銀幕的寶萊塢製片人桑傑伊·李拉·班薩利(Sanjay Leela Bhansali)也在無意中成為歷史激情的對象。Karni Sena組織砸毀了位於齋普爾齋格爾堡(Jaigarh Fort)的電影拍攝佈景,並追到柯拉普爾(Kohlapur)的新拍攝地干擾拍攝,指責班薩利加入印度教女王和穆斯林入侵者的感情線。拉吉普特社會據傳以「扭曲歷史」(儘管班薩利否認)為由,延後《帕德瑪瓦蒂》發行。

 

批判《帕德瑪瓦蒂》的人包括4位搶先發佈禁演令的印度人民黨首席部長,他們還沒有看過影片就開始大肆批評。印度的部分印度教徒對他們歷史觀的捍衛意識就是如此強大——即便在《帕德瑪瓦蒂》的例子中,歷史只不過是集體想像的捏造物而已。

 

印度正流失引以為傲的包容性

 

印度首任總理、堅定的世俗論者尼赫魯在70年前就對這現象做出總結:「事實和虛構彼此交織,不可分離,它們的混合形成了一種想像的歷史,它也許不能告訴我們真正發生了什麼,但確實能夠告訴我們一些同樣重要的東西——人們相信發生了什麼,他們認為他們的英雄先人擁有怎樣的能力,以及是什麼理想激發了他們。」這一「想像的歷史」——「事實和虛構的混合,有時候只有虛構」——成為「象徵性的真實」。

 

這言簡意賅地解釋了對《帕德瑪瓦蒂》的反對。對一些印度教徒來說,歷史事實和文化傳說之間的區別不重要,不過被記住和被相信的東西與被證實的東西同等重要。而在當今的情況下,這觀念尤為重要,因為「冒犯」是遊戲的名字,而「傷害群眾的感情」是罪行的名字。舊印度教宣揚寬宏大量和接受不同,這也是印度令人矚目的多樣性的基礎。如今,這些特徵正在消失。

 

但這樣的反應是有先例的。事實上,班薩利應該注意到10年前另一部影片也遭到攻訐。當時,髮型師反對影片《比魯理髮師》(Billu Barber),(荒謬地)指出「理髮師」一詞侮辱了他們的職業。因此他們威脅要在所有上映地示威反對——寶萊塢明星和製片人只好刪去了第二個詞,將影片改名為《比魯》(Billu)。

 

言論自由敲起喪鐘

 

某些低層次思維如何看待一部寶萊塢電影也許並不重要,但這樣的反應和反對梵文學者溫蒂·唐尼格(Wendy Doniger)印度教著作所舉辦的「化為紙漿」運動所表現出的狹隘思維如出一轍。

 

這也許是一個警訊,透露印度言論自由面臨危急,而受到憤怒的暴徒威脅,政府對此完全坐視不理的氛圍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偏隘的惡徒非法恫嚇、威脅,卻還能夠逍遙法外,代表我們允許他們對印度生存至關重要的文明(civilization)暴力相向

 

顧名思義,一個多元化的民主印度必須能夠容忍眾多身份的多元化表達。讓自我封閉的印度文化裁判肆意向我們其他人施加荒謬的雙重標準,等同放任他們將印度性(Indianness)逐出印度人的身體。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s Culture War Comes to Bollywoo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