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機器人視角:AI普及   廉價勞動力失去優勢

卡努托(Otaviano Canuto) 2018年04月08日 07:00:00

 

卡努托

●世界銀行執行董事
 

 

 

新興市場中,製造業一向是生產力、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來源。自1950年代起,工業化使拉丁美洲、亞洲和東歐經濟體,穩定邁向更高階段的發展。但對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成長策略來說,傳統製造業的效益正在減弱。為了能在未來側重技術的全球經濟中有競爭力,開發中國家需要新模式來提高生產率並增加工作機會。

 

有2原因讓人質疑以製造業為主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第一是競爭力:吸引生產流向低收入國家越來越難。勞動力成本、匯率和基礎設施的競爭激烈,導致全球製造中心開始整合。

 

AI普及   開發中國家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

 

第二個原因是科技。因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AI)的發展,讓勞力成本降低,將製造業移往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原理已削弱。這對一些特定國家,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會成問題,撒南國家正靠著工業化刺激經濟成長。近期之內,依賴製造業的開發中國家,仍可以透過改善商業環境和訓練更多技術工人,提高競爭力。但是工資和勞動力的遲早不再是相對優勢。

 

因應傳統製造業未來不太可能刺激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成長,經濟學家正在找尋新的生產力模型。其中一個想法,是鼓勵傳統製造業轉型服務業,如銀行、金融、通訊和保險業。有些學者甚至預測,製造中心原址可以轉為「生產」服務的地點。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考量擴大生產的邊際成本低,科技為主的活動被拱為經濟的萬靈丹。

 

但是單單轉向服務業,並無法解決第三世界國家所面臨經濟和就業相關的挑戰。不像傳統製造業雇用大量低技術的勞工,擴張的服務業無法彌補關閉工廠造成工作機會的流失。但有些特別的例外,包括營造業和旅遊業,這種非製造業無法同時提高生產率,又確保釋出足夠的工作機會。基於此原因,完全背離「現狀」是不明智的抉擇。

 

這裡有個解方:新興市場或許需提出更細緻的策略,結合生產過程中的要素以取得有形或無形的益處。若是未來生產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結合,低收入國家必須適應以上做法。

 

製造業服務業化   朝「智慧工廠 」邁進

 

全球市場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互動,仍需有更多了解,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科技是轉型的核心。如同我在世界銀行的同事,德里迷爾(Mary Hallward-Driemeier)娜亞(Gaurav Nayya)最近提到:「聯動製造業」,是指機器和設備相互連接並和網路相連,這是生產業的未來。這些所謂的「智慧工廠」,能推動製造業向上進步。若是新興市場要在這種新的生產環境中有競爭力,推動政策需提高經濟體中自動化、競爭力和連通性的水準。

 

各國政策制定者將與即將登場的製造業「服務業化」正面對決,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更需做出艱難的抉擇。不是所有經濟體都可以從製造相關的服務業中受益。需要靠著創意,才能決定服務如何能與工廠生產線的改革相輔相成。

 

但就像德里迷爾和娜亞說的,不論產出出自哪裡,未來的生產線會比目前的更聰明。「因此,目標應該是讓各國準備好橫向整合各個領域,參與價值鏈裡不同的產業。同時,也開發製造業之外獨立的機會。」

 

現今要提升低技術勞工的就業率,同時要兼顧經濟成長,比以往更為困難。全球化和新科技的出現,為全球製造業帶來巨大的改變,迫使新興市場的勞工,重新思索邁向繁榮的路徑。

 

幸運的是,結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因素,比拆散他們的還多。若「智慧工廠」轉型處理得當,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體可以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機會。否則,就業機會下跌和經濟引擎起火,會是無法承受的結果。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Global South​,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