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考特報告】布萊爾的歷史定位:錯誤評估「英美特殊關係」 

傅莞淇 2016年07月08日 16:31:00
英國首相布萊爾(右)及美國總統布希(左)200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美國大使館合影。(湯森路透)

英國首相布萊爾(右)及美國總統布希(左)200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美國大使館合影。(湯森路透)

在英國於2003年隨同美國出兵入侵伊拉克前8個月,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Tony Blair)在私人備忘錄中對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承諾,「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I'll be with you, whatever.)」這份6頁長的信箋中寫道,「但這是直白地評估困難之處的時候。計畫與戰略仍是最棘手的。這不是科索沃。這不是阿富汗。這甚至不是波灣戰爭。」

 

「除掉海珊(Saddam Hussein)是正確的事。他是一個潛在的威脅.......除去海珊將會解放這個地區......第一個問題是:要除掉他,你想要/需要盟友嗎?」

 

當時布萊爾的幕僚長鮑威爾(Jonathan Powell)與英國駐美大使曼寧(David Manning)都反對首相給出「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這樣的承諾。曼寧表示,這句話過於概括(too sweeping),排除了其他選項,「就我看來不是合理的做法。」

 

在6日長達2小時的記者會中,布萊爾強調備忘錄中的這句話不是一張「空白支票」。他承認且願意承擔這場長達6年的戰爭中所有的問題與錯誤,「我不能或不會做的是,去說我們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我相信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世界因此變得更好也更安全。」

 

Tony Blair describes his reasons for telling George Bush "I will be with you, whatever" #Chilcot https://t.co/Whv5gdGejO

— Sky News (@SkyNews) 6 July 2016

 

英國出兵伊拉克是錯誤的決策?

 

在英國於2009年撤軍伊拉克時,英軍共有179人殉職,耗費96億鎊(約新台幣5088億元)軍費。英國輿論普遍認為,這場自二戰以後首度出兵佔據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是一大政治失策。

 

英國首相布萊爾於2006年視察在伊拉克英軍(湯森路透)英國首相布萊爾於2006年視察在伊拉克英軍(湯森路透)

 

伊拉克戰爭嚴重動搖了首相布萊爾的聲勢,促成他在2007年辭職。這也成為工黨連續輸掉2010、2015年大選且衰退至今的起因之一。當前的工黨紛爭中,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反對伊拉克戰爭,試圖逼迫他辭職的副黨魁華森(Tom Watson)及前影子首席內閣大臣伊格爾(Angela Eagle)則支持參戰。部份看法認為,這場政變與2016年7月6日發布的伊拉克戰爭英國調查報告「奇考特報告」(Chilcot Report)也有關係。

 

Jeremy Corbyn comments on the Chilcot report pic.twitter.com/K4g3dBobVr

— The Labour Party (@UKLabour) 6 July 2016

 

耗時7年、260萬字的調查報告嚴峻抨擊布萊爾

 

「奇考特報告」在2009年由接替布萊爾成為首相的布朗(Gordon Brown)指派退休的奇考特爵士(Sir John Chilcot)起始,目標是完整地檢視英國參與伊拉克戰爭(2003-2011)的過程及行動,並由中習得一些教訓。先前2份檢視英國參戰的官方報告被認為批判性不足,甚有洗白嫌疑。奇考特爵士則承諾,這份報告不會迴避批評的口吻。

 

 

在長達7年的等待後,這份260萬字的報告對布萊爾提出了比預期更加嚴峻的抨擊。尤其是一併釋出的布萊爾及布希的秘密通訊資料,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雖然在美方要求下,沒有公開布希方面的回應。

 

報告指出,英國在和平地解除伊拉克政府武裝的可能性窮盡之前,就做出開戰的決定,「當時,軍事行動並非最後手段。」且當時就核武及化武而言,伊朗、北韓與利比亞的威脅性更大。英國對伊拉克採取的包容政策,應當可以再持續一段時間。

 

2016年7月6日公布的布萊爾手寫秘密檔案(湯森路透)2016年7月6日公布的布萊爾手寫秘密檔案(湯森路透)

 

報告認為,布萊爾有意誇大海珊政府的威脅性,以促成出兵的決議。他忽視出兵後續影響的警告,未能建立清楚的戰後規劃及監督機制。報告也揭露,許多英國內閣成員及軍事將領都沒有充分參與決策過程,整個軍事行動沒有在內閣獲得適切的討論。

 

當時布希與布萊爾表示,出兵伊拉克的目標是解除海珊政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的武裝,結束海珊對恐怖主義的支援,並解放伊拉克人民。但英國撤軍時,伊拉克國內分裂嚴重,政權十分不穩定,也沒有找到伊拉克持有WMD的證據。超過15萬伊拉克人民在戰中喪生,超過100萬人流離失所。

 

The people who suffered the most aren’t the ones that can commission 7-year inquiries. #ChilcotReport pic.twitter.com/LfuQzL8e7A

— ian bremmer (@ianbremmer) 7 July 2016

 

延續「英美特殊關係」是一大考量

 

報告也反駁,雖然布萊爾小心地考量與美國的聯盟關係是正確的,但即使英國拒絕與美國協同出兵伊拉克,英美關係也不會因此受到深層或恆遠的影響。

 

報告認為,延續英美特殊關係是布萊爾決定投入伊拉克戰爭的一大主因。他相信影響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最好姿態,是由內而非由外進行說服。當時,在政策及執行層面上保有對美國的外交影響力,是英國政府的一大考量。

 

英國首相布萊爾(右)及美國總統布希(左)於2005年聯合記者會上(湯森路透)

 

當時主要黨派中唯一反對出兵伊拉克的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現任黨魁法隆(Tim Farron),則對「奇考特報告」表示,在這場動搖伊拉克、扶植「伊斯蘭國」(IS)、玷汙英國聲名的戰爭中,「布萊爾遠不只是布希的乘客,他是布希的副駕駛。」

 

傳統上,布萊爾所屬的工黨與美國民主黨路線較為接近,而非布希所屬的共和黨。但布萊爾任英國首相期間,在許多重要的外交政策上都給予布希支持。在美國於2001年發生911攻擊後,布萊爾宣布「我們將由始至終地支持你們。」(We were with you at the first. We will stay with you to the last.)隨後,英國投入美國主導的阿富汗戰爭,這也成為英美現代反恐戰爭的開端。

 

布萊爾也因此被戲稱為「布希的貴賓犬」(Bush's poodle)。2006年在俄國舉行的「八大工業國」(G8)峰會中,布萊爾與布希私下談話被麥克風收音。布希以「Yo, Blair」(音較近於「Yeah, Blair」)與布萊爾打招呼,其對話內容也被認為不像是平等的兩國領袖,而更像是主人與狗的關係。

 

UK was not “irrevocably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US military action after “with you, whatever” memo, says Tony Blair pic.twitter.com/VtDkKxyaKZ

— BBC Radio 4 Today (@BBCr4today) 7 July 2016

 

在7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第4台訪問時,布萊爾重申,他在2002年7月的「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所言,不是一項不可撤銷的出戰承諾。他解釋其用意是提醒布希「美國不需獨自面對這件事。我希望建立一個強健的聯盟。並且我希望英國會成為他們的盟友。」

 

這份備忘錄中也強調了匆促出兵的風險,並建議美國向聯合國尋求支持。布萊爾解釋,「我的意思是,在此議題上我與你站在同一陣線,但我們要以正確的方式應對,這也必須獲得聯合國的同意。」

 

2003年任英國於聯合國大使的格林史塔克(Jeremy Greenstock)也支持布萊爾說法,指出當時美國高層許多人員希望即早開戰,不需經由聯合國決議,「我感覺到,英國人民感覺到,我認為首相也感覺到,美國人太快將我們推入戰爭。」

 

布萊爾認為,緊密的英美關係,是英國能說服美國獲取聯合國決議的部份原因。他也再度表示自己真心相信英國出於良善的意圖出兵伊拉克,「我真心相信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做,情況會更糟。」

 

英國實質影響力有限

 

不過,根據「奇考特報告」所言,這可能是英國唯一成功影響美國的一項決策。在其他層面上,進入活動核心並沒有為英國帶來多少影響力。英國並沒有在戰後主要重建機構「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CPA)中獲得管理權,且在主要決策都已做成後才被告知。美國布希政府也一再地對英國的建議置之不理。

 

現年63歲的布萊爾仍是工黨史上任職最久的首相(1997-2007),也是唯一領導英國工黨連續3次贏得政權的黨魁。即使他在國內政績上頗受肯定,伊拉克戰爭的失誤,恐怕將成為他被歷史記憶的主要形象。

 

Relatives of fallen British soldiers react to the Chilcot report https://t.co/xRTReGHOCY pic.twitter.com/IVZtEgmzKo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 7 July 2016

 

布萊爾在回應報告的記者會上表示,出兵伊拉克是10年首相生涯中「最困難、最重大也最痛苦」的一項決定,「我沒有一天不體會及反思發生過的事。」他認為報告澄清了他並沒有以謊言欺騙大眾,或是刻意操弄情資。但布萊爾也在7日廣播訪問中表示,對於某些評論者而言,除非他承認出兵伊拉克是一場錯誤,一切不會罷休。

 

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於2009年在倫敦(湯森路透)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