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史特拉第瓦里沒說出口的事 戴桓青

陳怡杰 2017年01月30日 12:10:00
史特拉第瓦里名琴音色甜美、明亮,惟歷時300年,沒人知道他如何製出如此傑作。(攝影:李昆翰、設計:潘世惟)

史特拉第瓦里名琴音色甜美、明亮,惟歷時300年,沒人知道他如何製出如此傑作。(攝影:李昆翰、設計:潘世惟)

雲迷霧鎖300年的不解之謎,究竟誰能揭開?

 

 

「這個東西太神祕了,有人覺得甚至是幻想」,2016年12月戴桓青研究證實,17世紀製琴師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小提琴作品音色優美之謎,關鍵就在木頭原料經過特殊處理,吸引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等百家國際媒體報導,論文2017年1月另獲刊登頂尖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史特拉第瓦里與瓜奈里(Andrea Guarneri)都是17世紀出身義大利製琴重鎮克里蒙納(Cremona)的名匠,史特拉第瓦里琴音甜美、明亮、瓜奈里琴音則是深沉、有力,不少小提琴樂手都將演奏史特拉底瓦里琴奉為一種神聖體驗。

 

價值3.1億的小提琴如何複製?

 

「你要是長期接觸這些名琴,就會發現這2位巨匠名琴作品,音色真的相當特別」,也因此,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身價都高達數百萬美元,「史特拉第瓦里的小提琴,檯面上拍賣紀錄超過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1億),但檯面下交易應該不只,當然不是每支都有這個價,不過起跳至少300萬美元。」

 

史特拉第瓦里製作名琴音色優美,作品風靡全球300年,圖為小提琴示意圖。(攝影:李昆翰)

 

300年來,不少製琴師、科學家都想揭開史特拉底瓦里作品琴音為何如此優美?針對小提琴塗漆、木材做過不少研究。

 

奇美助一臂之力

 

留美歸國任教台大的戴桓青,偶然從台南奇美博物館手中取得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研究材料,「做名琴研究,最難的材料取得,通常只能從製琴師維修史特拉第瓦里時,刨下的木屑蒐集。二戰時期,史特拉底瓦里作品幸運只有1把在柏林遭到空襲燒毀,當時那把小提琴的琴頸殘身因緣際會在奇美手中。」讓戴桓青的實驗室有了一整塊材料可以研究。

 

戴桓青在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博士後研究時,2010年趁隙返國在中研院演講名琴研究,樂手馮楚軒現場演奏現代小提琴與史特拉第瓦里小提琴,實際比較琴音差別。戴桓青也在這場演講認識奇美博物館提琴顧問鍾岱廷。

 

做名琴研究,戴桓青自己也會拉一點小提琴,「國二前學過幾年,但我沒音感、沒節奏感也不愛練習,對演奏沒多大興趣」,雖然一路就讀建中數理資優班、保送台大化學系,但戴桓青課餘讀了不少歷史名著。「現在會去研究300年前的內容,也有點跟興趣有關。」

 

自小理科資優,卻鍾愛歷史、音樂

 

大三時,他偶然在公館唱片行發現1張小提琴合輯,想到以前學過小提琴,買來聆聽後對古典樂興趣大增,間接促成留美時期成就的名琴研究機緣。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班時,戴桓青在宿舍認識一個大學部生物系同學,「他是休士頓長大的台灣人,本身會拉小提琴,因為上課要交科普文章,選了小提琴來寫,發現很多名琴研究內容都是一位納吉瓦里(Joseph Nagyvary)教授所著。」由於納吉瓦里任教的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距離休士頓不遠,戴桓青便趁著耶誕假期與同學去拜訪即將退休的納吉瓦里教授。

 

戴桓青留美時期結識名琴研究先驅納吉瓦里教授。(戴桓青提供)

 

美麗的相遇

 

納吉瓦里是全球名琴研究先驅,曾研究史特拉第瓦里名琴奧祕應該在木材與塗料的化學特性,論文曾登上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他是匈牙利人,生平經歷也很傳奇,念大學時,蘇聯占領布達佩斯,他教人家做汽油彈丟蘇聯坦克,被特務拍照通緝,練過體操的他竄過國境偷渡瑞士拿到博士,之後到美國教書。」

 

納吉瓦里背景與戴桓青有不少相似之處,除了都念化學系出身,兩人也都會拉一點小提琴,「納吉瓦里曾想繼續學小提琴,後來二戰時太窮了,被媽媽偷拿去賣掉換食物。」

 

納吉瓦里40歲開始研究史特拉第瓦里小提琴木材有沒有化學加工可能,好不容易蒐集一些木屑研究,80年代就提出理論,10年前名琴研究的第一篇研究論文,當時已經70餘歲,之後戴桓青與他保持聯絡,納吉瓦里退休後,將名琴木屑交予戴桓青接手研究。

 

研究生物化學之餘,戴桓青名琴研究興致盎然。(攝影:李昆翰)

 

60頁名琴研究論文初展頭角

 

「這個題目蠻特別,不是一般學術範圍」,戴桓青在博士班課餘著手「塗漆」原因探討,邊與納吉瓦里討論,寫了一篇60頁文獻回顧在「美國提琴協會」(Violin Society of America)會刊《Journal of the Violin Society of America》發表,在全球名琴研究界初露啼聲。

 

「博士班同學都露出『你做這個幹嘛』的表情,父母也希望不要不務正業,趕快把博士念完」,以神經生物學為論文主題拿到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後,戴桓青應聘回台大教書,才開始在自己實驗室深入名琴研究。

 

攻讀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博士時,戴桓青意外開啟名琴研究興趣。(戴桓青提供)

 

「回台第1年,從國際友人取得部分木屑材料,包括德國古物學專家Brigitte Brandmair等」,Brandmair曾在戴桓青2009年發表60頁名琴研究論文後,出版一本重達5公斤的名琴研究專書,兩人素有相識。

 

全球獨家研究

 

目前,全球研究小提琴材料的學者專家不超過3位,除了Brandmair與1位任職法國巴黎音樂博物館(Cité de la Musique,  City of Music)的學者J.P.Echard兩位歐洲學者研究塗漆木材研究自納吉瓦里退休後,只剩戴桓青實驗室在探討。

 

但即使是全球獨家,戴桓青不打算將實驗室方向全押注名琴研究,「不過在哪所院校,你只做名琴研究是無法持續產出成果、在學界生存的」,這也是納吉瓦里對戴桓青做過的建議。

 

「名琴研究不會成為第一研究方向」。(攝影:李昆翰)

 

納吉瓦里當年雖樂意研究後繼有人,但也戴桓青「這是不好的策略」,「納吉瓦里本主要研究核酸化學,學術後期一股腦兒全做名琴研究,沒收什麼研究生,也沒什麼經費。」

 

最新的儀器做最古老的研究

 

現在,戴桓青主力做21世紀最競爭的神經科學研究,持續接觸全球最新的知識與儀器,並應用在名琴研究上,「很少有第一線的科學家在做古物研究,一直把最新技術拿來研究古物,成果會非常領先」,也持續透過小提琴專業網站與全球名琴研究界連結。

 

未來戴桓青除了針對史特拉第瓦里名琴調音技巧木材老化長期振動幾何形狀微調等變因持續名琴研究,他也想著手中國古琴研究。

 

戴桓青以核磁共振技術執行名琴材料研究,圖為台大化學系造價上億的核磁共振儀器。(攝影:李昆翰)

 

下個目標

 

「小提琴歷史不過450年,中國古琴歷史超過2000年啊」,戴桓青認為西方小提琴興盛時期大約是中國清朝時期,「但在中國音樂史上,清朝時期製作的樂器評價不高,明朝之前最有水準。」

 

「中國古琴很有魅力」,戴桓青已經調查好現存最早古琴是1200年前的唐朝古琴,「唐朝古琴目前有20餘把存世,日本奈良正昌院是收藏地點之一,古琴也會破損,需修復就有木屑,假如有古琴研究樣品,很想收集分析」。

 

東、西洋古琴研究都是戴桓青研究觸及範圍。(攝影:李昆翰)

 

「古琴音色圓潤,最近在翻古書,發現曾討論古琴木材處理也有化學配方,但跟名琴研究類同,研究成果能有多少,仍得視人力、資源及多少研究樣品等原因決定」,戴桓青話說得保守,眼裡盡展「發現新世界」的狂喜。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一門碩彥 戴桓青家族四代百年臺大情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影音:羅佳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