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拆彈少年 Land of Mine 超越邊界的良善人性

Kristin 2017年02月03日 20:40:00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

晚了很多,但終於還是看了這次奧斯卡外語片的熱門電影之一,丹麥與德國合拍的《拆彈少年》。鏡頭細膩柔美,演員表現優異,加上非常出色的題材選擇,又是一幕在二次大戰時期不為人知的時代悲歌。每次關於戰爭的故事,都訴說著雙輸的感慨,雖然這些殘酷我們看在眼裡,卻無法真正明白那些映照在瞳孔中的惶恐與畏懼。

 

在砲火連天的無情摧殘之下,就算贏得了表面的勝利,即使獲得了短暫的和平,冤冤相報賠上的都是數以萬計的無辜人命,還有戰後收拾與重新建設的龐大代價,所有人眼睜睜看著灰飛煙滅的殘景,剩下的永遠是千瘡百孔的國家與破碎不堪的心靈。

 

 

(圖片來源:IMDb )

 

 

《拆彈少年》的故事講述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德軍曾經佔領丹麥五年,當地的西側海岸線因地理位置被德軍視為聯軍可能登陸的要塞之一,因此在整個西部沿岸埋放了超過 150 萬枚的地雷,形成密不透風的防線。

 

但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和和平號角的響起,美麗的丹麥海邊卻依然深埋著稍有不慎就會命喪黃泉的炸彈,如同挑起這場戰爭的大人們,蒙蔽雙眼的仇恨就像地雷一樣還靜靜的放置著,與和平的氛圍形成一股強烈的矛盾與違和感。

 

在急需人力的戰亂時期,即使眼神裡充滿著天真與稚嫩,只要能拿起武器依然咬緊牙關、上場殺敵,但不諳世事的孩子們一旦淪為戰俘,背負著的卻是國家的罪孽,嘗盡了心靈與肉體的所有折磨,即使年紀輕輕,但戰敗者沒有基本人權、沒有食物果腹,也不得善終。

 

 

(圖片來源:IMDb )

 

 

雖然本著史實的劇情設定相當直白,許多人表示過於平板和偏頗,但如同《黑暗騎士》所傳達的,有時候真相並不夠好,人們需要的更多,尤其是心中的信仰必須被證實,所以對於這些其他人認為的缺點個人不太介意。反而簡單直線的情節讓這部作品德以彰顯角色間細膩的情感變化,與孩子們複雜矛盾的眼神衝突。

 

往往可想而知的劇情創造出來的效果不是大起就是大落,這部不出所料的發展裡依然深刻的觸動著人心的溫柔,即使再深的民族仇恨也不應盲目的加諸於瘦小顫抖的身軀上,誰又該為生而為德國人或丹麥人負起這一切的責任呢?

 

特別喜歡電影中利用光影的變化,不太鮮明卻帶著些許溫度的風景色彩,沉穩扎實,在緊繃與放鬆間的掌握非常到位,呼吸聲、海浪聲,還有驚心動魄的爆炸聲,不停刺激著觀眾緊繃的感官。導演高明的敘事方式讓角色性格深入立體,演員們多數年紀尚輕,鏡頭下的他們卻將在絕望與期望中搖擺的情緒淡然而深遠的呈現出來,由其如此複雜的神情,是在這種稚嫩的面龐上顯現時,形成特別強烈的對比。

 

 

(圖片來源:IMDb )

 

 

由 Roland Møller 所飾演的丹麥士官長,是整部電影之所以令人動容的靈魂人物。不怒自威的鐵漢形象從一開頭同時給戰俘與觀眾一記震撼教育,家國之恨和戰爭之痛都令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拳又一拳揮在這些垂頭喪氣的德國軍人身上,戰爭的定律是成王敗寇無可否認,但每每我們看到的永遠都以愛國之名將暴力與仇恨合理化的惡性循環,不論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可是在士官長 Carl 和我們多數人眼裡,不論是德軍的孩子或是丹麥的孩子,都只是涉世未深硬被推上戰場犧牲者,無論雙手是否已經沾染血腥,卻都必須獻上生命為國家的還債。

 

他神情所散發的凶狠,隨著日復一日的相處漸漸透露出些許溫暖與人性,他依然對德國深惡痛絕的事實沒有改變,為一改變的只有他沒有被暴戾血腥所蒙蔽的不忍人之心。

 

 

 (圖片來源:IMDb )

 

 

有人說戰爭開始的時候,就是人性被泯滅的時候,那當戰爭畫下句點的時候,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拉回到理智的邊緣。

 

看著這群手無寸鐵的孩子們,雙手顫抖、如履薄冰的趴在沙灘上尋找地雷的蹤影,身首異處的威脅是存在於每一分每一秒,能否再度踏上熟悉又陌生的故土都是奢求,任憑再冷酷的人也難以克制側隱之心的萌生。Carl 漸漸放下成見,如同父親一樣,不忍看到他們挨餓,盡力不再讓更多傷害加諸在瘦削的背膀上,肩並著肩打開心房,一起踢球嬉戲追逐,打從心底展開彼此的笑顏,這幕忘年的和諧氛圍在此時此刻何等脆弱又何等珍貴。

 

第一次觸發地雷時,他在房子裡到最後一刻才上前處理,但在第二次爆炸時,順間拔腿衝向沙灘,這群孩子在他心中的份量已經徹底不同了。

 

 

  (圖片來源:IMDb )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起伏掌握,因為好景永遠不長,更不允許在當時的德國人身上停留太久。Ernst 與 Werner 這對雙胞胎兄弟,一路上相依為命,在拆除地雷這種命懸一夕的日子裡卻始終無法逃離死神的殘酷,唇亡齒寒的緊密連結,在哥哥命喪黃泉之後,任誰也喚不回弟弟的求生意志。本質依然善良的弟弟,帶著空洞無神的雙眼,依然選擇先拯救誤闖地雷區的小女孩離開危險,即使她的母親從未給這群孩子好臉色過。

 

這一幕狠狠烙印在心底,揮之不去,那毫無情緒也毫無生氣的回眸,看似沒有意識卻也沒有遲疑的步伐,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響起,內心深處好像也被轟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原來戰爭始終都沒有結束,就算逃過葬身沙場,到頭來還是得為這無語問蒼天的國家血債付出殘存的靈魂與軀殼。

 

一隻 Carl 最疼愛的狗足以撕毀薄如蟬翼的和諧,也因一條人命的殞落再次震醒了人性的良善。

 

 

   (圖片來源:IMDb )

 

 

《拆彈少年》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就是老調重彈卻能創造新火花,在光影交錯之際捕捉北歐電影的一貫風格,也在聲光變化之間掌握觀眾情緒的起伏節奏,鏡頭細膩偏冷、若即若離,許多人物與景物的位置在導演的構圖之中形成平衡,如同希望我們以一種客觀的角度評判這整起歷史共業,似乎不帶任何情感,卻能聲嘶力竭的無聲吶喊。

 

就如同許許多多的戰爭故事,遠看慷慨激昂,近看卻慘不忍睹,這是冤冤相報之下的後果,當時德軍令人髮指的惡行無需贅述,然而其他國家可能也不見得符合人道。只是最諷刺的是,往往最真實的人性總是展現在烽火連天之處,當面臨生死一線的時候,我們都能見證到最美麗與最醜陋的人類面貌,不論是憎惡、仇恨、恐懼、憐憫、同情、惻隱,還有善良與關愛。

 

可想而知,這部忠於史實的比例不高,有刻意醜化的部分,也有刻意美化的安排,但很喜歡這樣的情節與收尾,讓我們繼續堅信不移,在戰爭的蔽日之下,依然還有穿透國仇家恨的擇善固執存在著。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Kristin」

東吳中文畢業,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喜愛關注時尚、電影、文學、飲酒、運動與旅遊等多元主題。

目前經營部落格【Let Me Sing You A Waltz】,文章以電影與小說的相關心得和知識為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拆彈少年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