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TIDF巡迴展,你絕不能錯過的10部影片(下)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年02月10日 17:10:00
2017 TIDF巡迴展主視覺(TIDF提供)

2017 TIDF巡迴展主視覺(TIDF提供)

延伸閱讀:【TIDF】2017年TIDF巡迴展,你絕不能錯過的10部影片(上)

 

今年2月18日起,「2017 TIDF巡迴展」將走訪台中、台南、雲林、花蓮、台東五座城市,要將46部紀錄片作品與在地的觀眾分享!預計有130場的放映活動,並包含超過50場的映後座談。

 

本週專欄,我們特別邀請到TIDF的工作人員,輪番選出10部不可不看的精彩作品!如果去年5月你與TIDF擦肩而過,可千萬別再錯過今年的巡迴展囉!


台灣是我的第二故鄉:《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新圖)Tateishi_青年畫家立石於展覽會場_立石壽美女士授權(TIDF提供)

 

1905年出生於台灣的「灣生」日本畫家立石鐵臣(卒於1980年),是在1949年後最後一批被遣返回日本的「留用日人」,他以極富個人特色的筆觸及色彩,畫下他對台灣庶民生活與民俗生態的觀察,並在諸多刊物上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這部以追探這位已逝重要畫家為主的作品,透過畫作、歷史資料與專家訪談,也近距離地訪問立石的遺族,一點一滴拼揍出他在藝術追求與家庭生活間的關係,更巧妙地利用畫作與訪談的編排反映時代,照見出人的底蘊根源;同時從日人角度,見證了台灣在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前後的混亂。

 

然而,本片並非單純的傳記電影,也有別於《灣生回家》所強調的單向鄉愁與認同。《灣生畫家》一種更高的視野和更廣的包容,在回溯歷史的同時,溫柔地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才是時代的主體,也成為影片中最巧妙的敘事運用。這部耗費近十年才完成的傑作,在2016年TIDF勇奪觀眾最佳票選獎,也是首部關於畫家立石鐵臣的紀錄片!(文/林木材)


最輕鬆(也最恐怖)的女性電影:《歡迎來扮家家酒》

 

《歡迎來扮家家酒》劇照(TIDF提供)

 

她是頂尖名校的風雲人物、藝術世家的天之驕女,男友還是個秀色可餐的帥氣歐巴。人生勝利組當之無愧的她,好日子卻在驗孕棒見證下徹底崩塌。奉女成婚的王子公主邁入禮堂,幸福快樂的日子怎跟想像中不一樣?

 

最誠實的新手媽媽日記,鏡頭對準自己,角色轉換的困窘無所遁形。好媽媽、好媳婦及好太太的三位一體,是從網路紅人到你家阿嬤都難解的永恆命題。本片用簡單的家庭錄像,堆疊出婚姻生活中母親的美麗與哀愁。導演藉影像整理混亂思緒,自我療癒之餘,更完美呈現私密又普世的女性經驗。荒唐中見真實,幽默中有反省,最寫實的家庭倫理劇,有笑有淚,愛恨交織,本屆TIDF最輕鬆(也最恐怖)的女性電影,已婚未婚都保證共鳴。(文/鍾佩樺)

 

※ 《歡迎來扮家家酒》導演金修彬將參與TIDF巡迴展台南場的放映座談及紀錄片講堂活動。


從未經歷的視野:《最好是這樣》

 

《最好是這樣》劇照(TIDF提供)

 

這是一部沒有畫面、只有旁白聲音的神奇電影。導演集錦了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上會遭遇的大小事,譬如:在在出門採買的一天之中,總是莫名地承受陌生人突如其來的白目幫助、辱罵消遣,卻只能以自嘲的幽默,來看待自己身體障礙所帶來的不便,宛如視障者的真心話大告白。而這一路上,我們彷彿看到,又彷彿什麼都沒看到/看不到

 

本片英文片名為「The Best Way」,究竟怎樣是對待他者「最好的方式」?還是變成調侃口吻的「最好是這樣啦!」一部獻給視障者的電影,帶給你從未經歷的想像與視野!(文/陳怡君)


歷史現場提煉出來的詩:《大路朝天》

 

《大路朝天》劇照(TIDF提供)

 

位於湖南省,長達91.78公里,預算近90億人民幣的漵懷高速公路,是紀錄片《大路朝天》拍攝的背景,導演張贊波在此大型工程的場景中,歷經三年多的漫遊,完成了這部帶有「中國特色」的公路電影。

 

如同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大路朝天》描繪了底層勞動者群像,也與紀錄片《大同》比肩,不僅與被攝者有著極其親近的關係,且納進難得的開發者角度,並陳不同立場,突顯難以一言道盡的底層現實。

 

然而,身處全速馳前的時代,影片卻發散出不合時宜的鄉愁,在逐新驅舊的大道上,導演頻頻回首,視線不斷流連在已然消逝的風景中:老者的面容、廣褒的綠野、斑駁的古剎、陳舊的家屋、被讓道的神祇、遭刨根的老樹,靜謐的觀視著時代巨輪碾壓出的傷痕。

 

影片是一首歷史現場提煉出來的詩,見證了直直的大路,如何以曲折的人生磨難為代價,鋪墊出人類荒謬的命運。 (文/蔡世宗)


※《大路朝天》獲2016TIDF華人紀錄片首獎,並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張贊波也將出席TIDF巡迴展台中場的放映座談及紀錄片講堂活動。


以行動記錄一座村莊的生命史:《孩子的村子》

 

《孩子的村子》劇照(TIDF提供)

 

鄒雪平,一個在華北平原農村長大的年輕女孩,大學畢業後,加入了由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所發起的「民間記憶計畫」。每一年冬天,她和其他參與這個計畫的年輕人一樣,總是帶著一台輕便的攝影機回到自己出生成長的村子,採訪拍攝村裡的老人,記錄他們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大饑荒」的經歷,至今已獨立完成了「鄒家村系列」五部紀錄片。

 

《孩子的村子》是「鄒家村系列」中的第三部。影片中,鄒雪平將攝影機交給村子裡幾個小女生,讓她們一邊訪問村裡老人,也一邊募款,替三年饑荒的逝者立墓碑,過程逗趣可愛,令人會心一笑。攝影機就像是一座連接兩個世代的橋,記錄本身就是行動,讓看似凋零荒蕪的村子萌出新意,並將紀錄片的核心底蘊:觀點、關係、記憶、真實發揮到極致,

 

「我認為村子就像一口井,越是深入下去,裡面越是有很多讓我意料不到的東西。」鄒雪平說。「鄒家村系列」是齣以年計算、沒有劇終的真實連續劇,每年的回村都有不一樣的新發現,並以行動寫下一座村莊的生命史,永恆傳唱。《孩子的村子》適合每一個離鄉打拼的遊子觀賞,更能引起所有返鄉青年的共鳴。(文/何思瑩)

 

※ TIDF巡迴展將放映《吃飽的村子》、《孩子的村子》、《傻子的村子》三部「鄒家村系列」作品。


烽火國度中的家園思念:《家園:伊拉克零年》

 

《家園:伊拉克零年》劇照(TIDF提供)

 

目前常居法國、在伊拉克度過孩提時光的導演阿巴斯.法迪勒,在2002年底波灣戰爭前回到家鄉拍攝親友。有別於大多數關於戰爭的紀錄片,《家園:伊拉克零年》沒有說教、沒有獵奇、沒有血腥,也非新聞報導式的紀錄。孩童在客廳裡看著卡通,看似與我們幼年的無憂時光相仿,然而他們的日常話語中,卻掩不住烽火國度的世故,透露對戰爭的各種看法與想像。微小的生活光景和宏大的事件並無不同,對他們來說,生活即是一種對抗。


一年半的拍攝時間並不算長,但透過「垮台前」與「戰爭後」兩階段的鮮明分野,我們得以從細瑣的生活切片中,深切感悟戰爭的流離。而舉起攝影機貼近身處戰亂、生死一瞬的親人更不是件易事,拍攝結束後的12年,導演才終於得以重新面對素材,完成這部史詩級的作品。


沉靜而親密的凝視,5.5小時不如想像中漫長,反而讓人意猶未盡。《家園:伊拉克零年》不僅是導演十多年的經驗反芻,更彷若是將這段生命長河化作影像,送給伊拉克人和世界的一份厚禮。(文/張若涵)

 

※ 《家園:伊拉克零年》將於2月26日在TIDF巡迴展台中場獨家放映。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