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不是只有國營企業才能保障勞權

陳昱丞 2017年03月01日 00:00:00
只有提升與改善公路運輸司機的勞動條件與狀況,乘客安全與服務品質才有保障。(攝影:李隆揆)

只有提升與改善公路運輸司機的勞動條件與狀況,乘客安全與服務品質才有保障。(攝影:李隆揆)

蝶戀花旅行社的賞櫻團遊覽車發生意外事故後,事件發生後輿論持續延燒至今,大眾的討論也開始導向了公路運輸司機的過勞問題。

 

於是,網路上有人在臉書分享了台汽公司(國光客運的前身)當年司機的勞動條件,包括每日工作8小時、每月150小時,並包含充足的休息時間等等,動態最後還指出「反正喔,這套制度當時就被視為落伍退步、沒競爭力啦......然後台汽就被政府民營化為國光客運」,似乎暗批政府用民營化卻換來司機過勞的工作狀況。

 

這篇動態提到了兩個重點,一是員工的勞動條件,二是國營事業民營化,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是否衝突,值得我們一步步來檢視。

 

首先,我們都不能否認勞權的重要性,所以也都希望可以提升與改善公路運輸司機的勞動條件與狀況,如此一來乘客安全與服務品質也才有所保障。但對於勞動權益的追求,是否就只能依靠「國營」事業來達成呢?

 

延伸閱讀-方儉專欄:33死的系統性悲劇

 

戰後台灣在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下,黨國體制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連經濟、文化等領域也都有黨國的身影。於是,某些特定產業或事業就被黨國壟斷,成為了國民黨用來分配與交換的利益籌碼。但在民主轉型開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解構黨國資本主義的呼聲,除了希望能夠開放民間投入對各領域產業的經營之外,也是希望可以透過民營化來改善國營企業效率不彰的弊病,因此,國營事業民營化就成為了當時不可逆的潮流。

 

以台汽的民營化過程為例,台汽原本是提供公路客運服務的公營企業,在1980年成立時由於國家授予對公路客運事業的獨占,也是因為台汽壟斷了台灣的長途公路運輸,在經營上自然缺乏競爭,所以經營績效也就不差。有著國家的介入與協助,當年的台汽當然可以,也應該要提供司機這麼好的待遇與勞動條件。

 

延伸閱讀:在德國 懂交通規則比上大學還重要

 

但是,1990年代開始,隨著政治民主化的一步步前進,經濟自由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政府於是開放公路客運民營,加上台汽的公營企業本質,導致經營效率不若民間企業,同時人事開銷與退休金支出也形成負擔,進而導致連年虧損,並大量依賴政府出手,而最後這些成本當然是轉嫁給全民共同承擔。這個過程在2000年台汽董事長范植谷赴立院報告民營化進度時也講得非常清楚,並在報告最後請求政府支持的事項包括了編列120億預算以彌補台汽歷年虧損,以及協助支付員工人事費用等。

 

許多人會以為民營化就是圖利財團或是任由資本家打壓勞權,然而實際上,良好的企業勞動環境,才能夠吸引到優秀的人才,有了優秀的人力資本,企業才能在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企業如果能夠獲利,自然員工可以分配的薪酬就可以提高,例如Google或Yahoo等企業。如此的正向循環也證明了在追求企業效率與利潤,以及提高勞工的勞動條件兩者之間,並非完全衝突,反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並非是透過企業國營才是唯一解。

 

※作者為北市高中公民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