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最簡單的完美

TheGZMovieGuy 2017年02月28日 12:59:00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編按:有劇情透露,請斟酌閱讀)

 

這是最簡單的故事,卻又是最深邃的故事;這是由最私人的經歷所編寫出來的生活,卻又訴說著人類最普遍的生活;這是最特立獨行的電影,卻又是本年度最依靠光與影打動著觀眾的電影。

 

這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電影,甚至可能沒有之一。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海報(傳影互動提供)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黑人導演巴瑞賈金斯(Barry Jenkins)時隔八年為大家帶來的第二部長片作品。跟他上一部作品《憂鬱的解藥》(Medicine for Melancholy)不一樣,《憂鬱的解藥》跟蹤一對突然互有感覺的陌生人一整天,《月光少年》跟蹤的則是主角從男孩到男人的轉變,而這部電影細膩的劇本,則改編自黑人劇作家,同時是「麥卡錫天才獎」得主塔賴爾麥卡尼(Tarell McCraney)的舞台劇作品。

 

我試圖尋找與這部電影一樣華美的語句去總結它的劇情,但卻無功而返。《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講述的可以說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而它訴說這個故事的方法則是那麼的工整。我們跟著主角夏隆在小孩、青年、男人階段的三段經歷,試圖藉此去了解他的一生。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海報(翻攝自IMDb)

 

雖然打著「這是一生的故事」這個旗號,電影卻在三個階段之間有著大量的留白,我們甚至只能看到夏隆生命中簡短的幾天,以及那些為數不多影響著他生命的人,而電影中他的三個生命階段,則由黑幕硬生生地隔開。每當我們沉浸在故事中為他的生命而感到苦楚時,黑幕總是伴著玄妙的藍點或者紅點到來,仿佛在預告將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同時,不斷提醒著我們眼前的僅僅是一部電影而已,無論它是多麼的真實。

 

出生在貧困單親家庭的夏隆從小被稱為「小不點」,從小憎恨著依賴毒品的母親,從小被周圍的同學霸凌、叫他「基佬」(faggot,實在不知道要如何翻譯才能達到這個詞對同性戀者的極度侮辱)。沉默寡言的他遇到了有著與毒梟身份不相符、充滿著憐憫之心的尤安,給予他缺乏的父愛。

 

尤安讓「小不點」借住在他家,教「小不點」游泳,他還跟「小不點」講述他自己往昔的故事——那個來自古巴,因為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膚色變成藍色而被稱為「布魯」的男孩,成為了今天這個剛硬的男人。「總有一天你要決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尤安這樣跟「小不點」說道:「別讓其他人給你做這個決定了。」我們後來發現這句話或許給了「小不點」一生最為重要的啟發。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轉眼間,「小不點」已經拔高成為了瘦骨嶙峋的高中生夏隆,而小時候保護著他的尤安也在觀眾毫無準備之下在銀幕以外離開了人世,本已舉步維艱的夏隆,更需要面對毒癮日漸增長的母親,甚至要為她付錢買單。同時,漸漸懂事的他似乎已經慢慢明白接受了自己同性戀的傾向,更是與戲稱他為「布萊克」的朋友凱文有著那稍瞬即逝的美麗火花,但他依然是同學們霸凌的對象,讓人更為痛心的是,凱文被迫成為傷害他的一員。憤怒不已的他終於忍不住以暴力反抗,可惜以暴制暴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

 

十幾年後,當長大的夏隆變為「布萊克」進入我們的視線時,他身體上的改變大概是我們最為震驚的地方吧。披上了滿身肌肉作為盔甲的他,如今似乎踏著尤安的舊路,成為了亞特蘭大街頭的毒梟,然而這個看似強硬無比的男人,在與母親冰釋前嫌的時候,依然留下了溫柔的眼淚;然而這個看似日常言語中充滿著威勢的男人,在見到「舊愛」凱文的時候依然無法組織自己的語言。故事的結尾,「布萊克」終於勇於面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不再嗔怒於別人的眼光,只想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上面的隻言片語,或許概括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劇情,卻完全無法表達出它深沉的含意以及對觀眾們內心的衝擊,當結尾的字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還未回過神來的我們感受到的只能是那無法言明的沉重與痛苦而已。

 

這一方面得益於配角們精彩的演出,尤其是飾演尤安的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精彩細緻的表演。這位從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走入大眾視線的實力派黑人演員是那麼的讓人有安心的感覺,以至於即便有著毒梟的身份,觀眾們卻依然能接受到他對「小不點」細膩的愛,尤其是教「小不點」游泳那短暫的一幕,配合著異乎尋常地神聖的弦樂,仿佛是他給「小不點」的洗禮一般,真摯而讓人感到充滿父愛。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而僅在劇組三天的娜歐蜜哈瑞斯(Naomie Harris)則為嗜毒的母親寶拉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深度。雖然是一個容易讓人生恨的角色,哈瑞斯對寶拉為數不多的對白和動作的拿捏卻能傳達出她生活中的艱難。實際上,劇本給予寶拉這個角色的戲份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我們似乎卻能想像出電影篇幅外她的掙扎。因此當最後她試圖向兒子道歉悔過時,我們似乎能夠相信,無論她的行為是多麼的惡劣,她從來都是深愛著兒子的。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反過來說,類似給予寶拉這個角色這樣大量的留白,大概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最為迷人的地方吧。我們只能去幻想每一幕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去感受每位角色所經歷的痛苦。例如安德烈霍蘭德(Andre Holland)所飾演的年長版凱文,雖然精彩的演出給角色增添上了生活現實,我們卻還是不禁猜測著此前的十年他到底都經歷了什麼,才從一個話癆少年變為一個那麼沉默的男人,又或許我們並沒有猜測,但卻依然能感到他的痛苦。

 

但無論這兩位配角做得有多麼的出色,都不可能掩蓋飾演夏隆三個不同階段的三位演員對這個角色那讓人難以置信的演出。堅忍而寡言,或許是演技中最簡單而又最難表達的東西了吧。它是那麼的簡單,因為劇本上寫著演員要做的,似乎只是如訥地出現在鏡頭前罷了,但它又是那麼的困難,因為演員需要用最細微的表情和動作,表達出角色內心的掙扎,同時傳遞給觀眾深沉的情感。而這三位演員做到了,尤其是飾演「小不點」的素人演員艾利克斯希伯特(Alex Hibbert)和飾演「布萊克」的崔范坦羅德(Trevante Rhodes),我們似乎都能從他們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們想對其他角色說的話,以及想對觀眾說的話。他們的表演是那麼的完美,以至於幾乎沒有對白的夏隆,在劇終時依然能打動著我們,讓我們感到他所感到的痛。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即使因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劇作家麥卡尼的半自傳而使得它的故事有點過分的私人化,我們卻能感受到電影故事以外超越種族與身份的人性主題,這也是我認為它凌駕於今年其他電影之上的真正原因。你可以把它概括為一個同性戀黑人男孩的成長故事,你也可以把它概括為一個關於毒品和霸凌對人影響的寓言,但這些都不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描述,甚至對沒看過的觀眾來說是那麼的具有誤導性。

 

「你是誰,夏隆?」凱文面對十多年不見的朋友這麼問道。而我們就像夏隆一樣,沉默不語地思考著這個永恆的問題,對自我的不斷懷疑以及不斷改變的認知理解,對人性的愛,這些大概才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吧。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傳影互動提供)

 

當然,最值得稱作的,還是兼做導演和編劇的賈金斯吧,畢竟無論從劇本、配樂、攝影,這部電影可以說都是那麼的無懈可擊。賈金斯在採訪時說對他創作《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影響最深的其中一部電影是王家衛的《春光乍洩》,而我們也可以在電影裡餐廳的戲份中感受到這一點,甚至說《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整個電影本身,就像王家衛的電影一樣帶著詩意也不為過。打動我們的似乎不是普通電影那種線狀的劇情,而是人物內心的掙扎,以及從他們掙扎中所映射出來的我們。也正因為這樣,當這些人物感受到痛苦的時候,我們也跟著為他們而痛苦,宛如我們跟這些毫不相關的人物有著某種聯繫一樣。這部看似最為簡單的電影,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我看來達到了絕大多數電影都無法企及的高度——讓我們感受生命的痛苦與美好,讓我們渴望與身邊人際交流,讓我們思考自我的存在。

 

這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電影,甚至可能沒有之一。

 

※全文授權轉載自TheGZMovieGuy個人豆瓣主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影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