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學術界的「台灣消失」現象

陳宥樺 2017年03月06日 00:00:00
今年的國際關係年會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舉行,但台灣的聲音很大程度卻在今年的年會上消失了。(取自ISA臉書)

今年的國際關係年會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舉行,但台灣的聲音很大程度卻在今年的年會上消失了。(取自ISA臉書)

台灣的國際曝光度一直是一項歷屆台灣政府極度關切的問題,因為中國打壓,台灣逐漸被排除在國際舞台,而在學術界,「台灣消失」這一現象也是正在進行式,今年的國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tudy Association,簡稱ISA)年會就是一個好例子。

 

ISA年會是一個巨型的國際關係與國際事務交流平台,每一年都會有數幾千名關心國際關係的學者、學生、甚至外交官從世界各地參加這一場國際關係的盛會,以了解最新的國際關係研究議題與研究方法,因此ISA年會也被學界俗稱為國際關係的「大拜拜」。

 

今年(2017) 的國際關係年會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舉行,以「理解世界政治中的改變」為主題,共有超過一千篇的文章發表,超過5千人參與,每個小時有80多場的學術會議在三個飯店同步進行,2016年所出現的國際關係重要變化尤其是川普新政、中國南海填海造陸、伊斯蘭國等都是討論議題。

 

延伸閱讀-智庫建議:支持台灣增進參與國際空間,應列入美新政府政策

 

然而,台灣的聲音很大程度上在今年的ISA年會上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從表面上,台灣的參與度應該不能算低,參與今年ISA年會的台灣籍學者,加上本身已在國外念書的台灣人,合起來可能超過20名,也有一場以「台灣被排除在區域與全球治理」為主題的會議進行。但深入一點看其實問題很大,因為關於台灣的研究文章大多是由台灣籍學者自己撰寫,非台灣籍而關心台灣議題之學者其實寥寥無幾,「台灣被排除在區域與全球治理」的會議也是由台灣籍學者自己組織,會議當天台下聽眾不到5個。

 

台灣研究正從國際學界消失

 

造成這現象的背後主因並不是中國因素而是市場趨勢使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強權又正在崛起中,自然有一大群的國際關係學者以專門研究中國相關議題為業,而台灣議題若不是被他們忽略,就是順帶注意一下。

 

現實是,學界鮮有專門研究台灣問題的外籍學者。早在2011年,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Jonathan Sullivan就曾在頂級的中國研究期刊「The China Quarterly」上撰文討論過台灣研究是否正在學界消失之問題。伴隨著這現象出現的一個症狀是,那些順帶注意台灣議題的學者在看待兩岸問題時,往往就已經先入為主地接受了中國的觀點與資料,造成許多雖名為大教授研究中國,卻連最基本的美國一中政策與中國一中原則都分不清楚的古怪現象出現,而且這種學者越來越多。

 

這兩現象長期來說更令人憂慮,因為那代表著十年後未來學習國際關係的年輕學生將或多或少會繼承這種「台灣忽略」與「中方為主」的有問題視角,那問題的嚴重性可還真不小。

 

事實上,要改變這現象的方式並不太困難,政府可以透過幫助學者參與ISA年會的方式來修正這台灣消失的現象。圍繞著中國這個ISA每年年會一定會出現的主題,幾乎每一個次主題都可以從台灣的視角切入來寫作文章,南海問題、東海問題、解放軍戰略、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國際關係理論等等,所以政府可以在年會徵稿前先行鼓勵學者針對幾個固定會出現的幾個議題寫作投稿ISA年會,讓台灣的視角與聲音更廣泛地出現在各個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中。

 

另外,政府也可以鼓勵對相關議題有研究的學者以聽眾的角色參與ISA年會,在會議的提問題時間中提醒文章作者從台灣角度切入的相關問題的重要性與忽略台灣因素的嚴重性。透過這些作為,一方面維持了台灣問題出現在學術討論中的熱度,二方面也激發潛在研究者去發現台灣問題的價值。

 

因為中國打壓的關係,想扭轉「台灣消失」這一現象在世界舞台出現比較困難,但是在政治不容易介入的學術界,想要阻止這現象惡化其實相對地容易很多。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