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原因讓歐洲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韋岱思 2017年03月30日 00:00:00
雖然有為數不少的英國民眾希望英國繼續留在歐盟,但本月29日英國已正式啟動脫歐程序,漫長的脫歐之路,就此展開。(湯森路透)

雖然有為數不少的英國民眾希望英國繼續留在歐盟,但本月29日英國已正式啟動脫歐程序,漫長的脫歐之路,就此展開。(湯森路透)

在許多台灣人的眼中,歐洲是個值得羨慕的地方,歐盟國家有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豐富的文化資產、健康的經濟成長、緩慢的生活步調,跟高工時、低薪又買不起房子的台灣人比起來,歐洲人過得真好。

 

只不過歐盟人民對此卻不以為然,先是英國去年公投選擇脫歐、甫結束的荷蘭國會選舉中反歐盟的民粹主義出線,而即將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中,支持脫歐的候選人瑪琳勒朋也不無當選可能。幾個歐盟大國的人民都以政治行動展現出對生活的不滿。

 

幾個歐盟成立國都在脫歐邊緣,上禮拜歐盟成立的重要條約《羅馬條約》剛滿60週年,歐盟卻諷刺的正在面對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雖然一般來說,歐盟國家的經濟與政治情況仍令非歐盟國家稱羨,但是歐盟人民反歐情緒卻越來越普遍,到底什麼原因讓歐洲人「人在福中不知福」?

 

要了解人民對歐盟不滿意的感覺,我認為要從歐盟及《羅馬條約》的歷史脈絡,也就是1952年巴黎條約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來談起。

 

50年代的歐洲:和平為最高理想

 

50年代的歐洲,經歷過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戰爭、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戰爭以及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戰爭,接連的幾次戰爭都是德國法國歐洲兩個大國的衝突,使許多歐洲年輕人失去生命、家庭破碎,歐洲經濟也大幅衰退,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趁隙成長,歐洲國家漸漸失去在國際政治上的領導地位。

 

50年代許多歐洲的政治人物親身經驗過戰爭的恐怖,這樣的經驗使得當時歐洲政治人物以創造歐洲大陸和平為政治最高理想,希望德法間不要再發生戰爭,而這個追求和平的共同夢想,便是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

 

為了實現和平的夢想,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創始者認為,兩國如果在經濟上建立深度合作,相互依賴,將比較不容易發生戰爭,而選擇先從煤鋼產業開始合作,是因為這兩個產業在軍事產業上非常重要。

 

也就是說,歐盟的成立是基於兩個重要的概念性基礎,一是確保歐洲最大的兩個國家(德國與法國)不再為敵,二是透過加強彼此的經濟合作,讓所有的成員將經濟利益優於國際權力競逐。透過上述兩個基礎,歐陸方可能維持和平。

 

許多歐洲國家的政治人物在5、60年代都公開表示願意加強歐洲國家間的合作以維持和平。歐盟也確實成功地達成這個理想。自1945年以來,歐盟國家間沒有再發生戰爭,和平的夢想實現了,歐盟在維持和平上的成就也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

 

和平之後 經濟利益成為優先考量

 

不過隨著和平夢想的實現,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盟漸漸開始重視經濟上的合作與成長。譬如說,90年代在荷蘭推廣歐洲合作的政治人物常提出,歐盟國家經濟合作越深入,荷蘭經濟也會越好。歐盟打破邊界以及整合貨幣的政策,都使得成員國間貿易增加。漸漸的,歐盟各國的政治訴求也從「合作換和平」變成「合作換成長」,在已無迫切的戰爭危機之下,追求和平的政治理想,已被經濟成長所取代。

 

2004年的歐盟東擴最適合作為這種理念轉變的例子。當年歐盟歡迎十個新的成員,而這些成員絕大部分都是1991年前在蘇聯影響之下的東歐共產國家,這些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都是在鐵幕後的國家。換句話說,2004年的歐盟東擴是歐盟成立以來,第二次把宿敵變成朋友,歐盟先是在在5、60年代消弭了德法的衝突,2004年又成功弭平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自冷戰以來「王不見王」的場面,若是以政治發展來說,歐盟可以說是又揮出精彩的一棒。

 

歐盟維持和平的夢想漸漸不再是核心理念,經濟發展逐漸成為歐盟存續的關鍵。而歐盟到底重視的是「誰」的經濟發展?(湯森路透)

 

東擴後的歐盟 真的人人有錢賺嗎

 

相較於歐盟成立時追求和平的政治理想,當時支持歐盟擴大的荷蘭政治人物著眼於東擴後可以帶來的經濟利益,不斷強調荷蘭許多公司已在東歐國家進行投資,一旦能與匈牙利、波蘭、捷克等國家建立更深入的經濟合作,絕對有助於荷蘭經濟的快速成長。

 

「歐盟整合有助經濟成長」這個說法,大概從2000年開始被懷疑,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人民開始感覺到歐盟開放市場的一些缺點。

 

歐盟2004年東擴後,許多東歐國家的人民可以自由流動到西歐的國家工作,東歐的公司也可以赴西歐做生意,只是東歐國家薪資水準較低,法律也較寬鬆,也許東歐人民來到西歐工作後,普遍願意接受低於當地薪資標準的薪水,而且因為東歐法律較寬鬆,東歐公司提供的服務與產品也較西歐公司具價格上的競爭力。結果就是歐盟東擴使得許多西歐人民失業,也使得許多西歐的公司倒閉,人民看到這樣的趨勢,開始懷疑歐盟真的有助於他們個人的經濟狀況嗎?

 

再加上,布魯塞爾大約有3萬名歐盟公務員,不過除了這3萬公務員之外,布魯塞爾也有大約三萬個政治說客(lobbyist),也就是說每一位公務員就可以搭配一位說客,這些說客的工作是希望歐盟可以對其產業或代表的公司採取較友善的政策,他們代表的是大公司的利益,相較之下,民眾除了選舉,便沒有另外發聲的管道,企業財團對於歐盟重大政策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力,也讓歐盟人民感到不滿。

 

人民利益在「顧全大局」下被犧牲

 

2008年金融危機後,這樣的不滿越來越大。面對2008年銀行危機,歐洲國家選擇把許多大銀行買下來,以確定銀行不會倒閉,當時許多政治人物認為國家必須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銀行業,是因為銀行這個行業對歐洲的經濟太重要了,沒有了銀行業,歐盟經濟將走向崩潰。

 

隨著政府多次出手救援以及經濟持續衰退,許多歐盟國家的政府發現自己的債務太高,再也無法透過借錢維持政府原本支出的水準,在這個情況之下,許多歐盟國家改採緊縮的政策,減少福利政策,快速增加人民的所得稅。

 

這當然會造成民眾的不滿。許多歐洲人民會認為銀行家不負責任的放款,又咬定政府一定會出手相救,而這些救援銀行的錢都是從納稅人的口袋拿出來的,根本是拿民眾福利交換大企業的利益,難怪許多歐盟人民對此不滿,也使得許多選民逐漸轉向支持反歐盟的民粹主義政黨。

 

歐盟的例子或許是「旁觀者清」的反例。在其他國家人民羨慕歐盟的福利政策、優渥的薪資、人性化的工作環境等生活時,作為一個歐盟公民,我們「當局者清」的看到歐盟維持和平的夢想漸漸不再是核心理念,經濟發展逐漸成為歐盟存續的關鍵。而歐盟到底重視的是「誰」的經濟發展?我的?還是財團的?這樣看,反歐盟的情緒,許多台灣人並不陌生。

 

【延伸閱讀】

吳東野:已逾耳順之年 歐洲統合進程趨緩

60週年昭示前景 「多重速度」會是歐盟可行之路嗎?

【瑞士人遊台灣】放下一切,踏板上的游牧生活

【英國人遊台灣】倫敦美女設計師的彩繪人生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迎接木材的時代  世界最高木造建築在挪威

●【影片】高溫令尤加利葉減少 澳洲無尾熊苦無水源

 

※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荷蘭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