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不要步上錯誤「禁慾教育」的後塵

林燕卿 2017年03月29日 14:00:00
孩子在沒有性教育/性別教育的實施下,其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下正確決定的能力是缺乏的。這不是教育之福。事前的預防重於事後的補救,如等到事情發生,其付出的代價就大了。(攝影:李昆翰)

孩子在沒有性教育/性別教育的實施下,其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下正確決定的能力是缺乏的。這不是教育之福。事前的預防重於事後的補救,如等到事情發生,其付出的代價就大了。(攝影:李昆翰)

在學校裡所有的科目及教學方法,家長完全相信教師的教導,從沒有一絲懷疑,在如此的氛圍下,孩子學到了沒?懂了多少?就看孩子的本事。反正少子化,大家都有學校可以念,只是公私之別。唯獨有一個科目「性教育/性平教育」卻是有家長會焦慮和擔心,擔心的不外乎實施了這課程後,孩子更「性別混淆」,更愛「探索情慾」及「性愛淫亂」,因此希望且要求「多元性別意識形平態課綱」全面退出校園。因為這些課程使得「四維八德」之品格教育不見了。

 

當選擇了要「男女平等」、「認識身體」、「身體自主權」,這些項目時,也是經過歲月的洗禮,不斷的抗爭及教育才有今日的體認。這些議題在當時,應也是很難被認同的。同樣地,同性戀的存在不是今日突然形成,早就存在,其人口數在2000年7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調查得知是2‰,但反觀其他國家的資料則為10%,這還是1948年金賽性學研究的報告數字。事實上,還有選擇隱身的人,並沒有真實填答,所以真正的比例並不是如此。

 

同性戀及雙性戀是存在的,他最早的源頭是異性戀所生下,而不是後天環境,教育或傳染來的。所以他不是經教育所造成的,可是他卻處在被排擠,輕忽甚至厭惡的環境下成長,有些人敵不過學校霸凌的環境,變得焦慮、輟學、自殺等行為,國內外均曾發生。這些的標籤也就在小學生、國中生中流轉,如能在小學時告知世界上有此種性傾向是正常,不需訝異、害怕,只是他們愛的對象性別是相同的人,一旦在成長的青春期過程,如發現自己只愛同性別的人,也可以很自在,自信的生活及求學,以後更能貢獻他們的所學和專長,一樣再造福人群。而且他有可能是我們其中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友善、快樂平安的環境中成長不是嗎?

 

認識身體免不了要認識身體名稱及功能,但也不能忽略「生殖器官」,身體是有感覺有生命的,他不是一個死的身體。身體的愉悅從小至大都會發生,譬如當被抱著、撫慰著,親他的時候,這種愉悅很單純,不是成人們所謂的高潮,小孩觸摸生殖器官的經驗不會沒有,早在1997年的研究就指出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自慰後有59.3%男孩及56.7%女孩,都呈現負面的感受,有害怕、焦慮,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小孩,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日常生活及課業,但是孩子不敢告訴父母,害怕被責罵、處罰,至長大的陰影都不會消失。有人可以安然度過這些日子,但有些人無法釋懷。教育是教導他們如遇到這情形時,不必恐慌,了解這是自然現象但場所的隱私之選擇是重要的,對小學生而言,是教導對身體的認知外,也不應忽略身體之需求和感覺,但要有合宜的因應。

 

問題是沒上課所致 不是上了課才造成

 

性教育/性平教育最重要的部份在教導延後性慾望,不是鼓勵尚未成年的學生可以隨意性交。可是多數人認為一旦實施性教育/性別教育無疑是鼓勵性氾濫,基於此,要說明的是,現在所有的媒體,包含電視、手機、電腦、Line、facebook都有可能散布性愛的畫面,這些孩子都有可能看見,他們從中隨意學習,造成性騷擾甚至性侵或合意性交(兩小無猜)的後果,而教師卻挪去做別的學科教學,所以是沒上課所致,而不是上了課造成。

 

美國在布希政府時代,動用了國家1.31億美元,實施了「全然禁慾」教育,也就是什麼都不教,只告知性交行為僅在結婚後發生即可(保持婚前性純潔),多數州政府樂得拿這筆經費只做口頭告知,但結果是失敗的,因為簽下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毀約,而進行完整性教育的學生之懷孕率,性傳染病,墮胎率比只做「禁慾教育」的州低很多。研究是客觀的,比經驗法則和憑感覺要務實的多。尤其以教育而言是國家大計,已有了他山之石可攻錯,爲什麼我們還要步錯誤的後塵?

 

完整的有系統性的性教育是需要的,幼稚園一直到高中,依其年齡、教育不同的內容。幼年時期的問話已經開啟了人生的哲學思考,如「我從哪裡來,我又如何進去媽媽的身體?」這些的問題都曾使沒準備的大人不知如何回應,只敷衍的回應「長大就知道」或「別問這些」,不然就叱聲阻止,應都是曾有的兒時回憶。將性教育/性別教育放入學校,由教師進行教育是最適合不過的人選。但是反現今日的社會思維,如一味禁止學校教導,家長也沒能力或沒準備好去教導,則會演變成讓媒體來教導我們的孩子。

 

孩子在沒有性教育/性別教育的實施下,其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下正確決定的能力是缺乏的。這不是教育之福。事前的預防重於事後的補救,如等到事情發生,其付出的代價就大了。

 

【延伸閱讀】

社評:六歲小孩也可回答的大法官考題

 

※作者為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