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以「農耕機器人」解決農工不足問題

李武忠 2017年04月08日 07:00:00
不少國家已投入經費開發農產機器人,建構由機器人承擔所有工作的室內農場經營模式,一旦這些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將可大量取代人工並對農業產生革命性的轉變。(圖片取自台灣好農臉書)

不少國家已投入經費開發農產機器人,建構由機器人承擔所有工作的室內農場經營模式,一旦這些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將可大量取代人工並對農業產生革命性的轉變。(圖片取自台灣好農臉書)

引進外籍農工政策,政府相關部門研議多時迄今未有定論。報載蔡政府為舒緩季節性缺工需求,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團,經短短11天的技術訓練後,擇優錄取90名合格農業師傅,將協助高接梨、葡萄、蓮霧、芒果、棗子等高技術性作物的農務作業。

 

以如此速成方式製造出的農業師傅,在政府補助下儘管薪資不低,但是實務上能發揮多少預期效果,業界私下多表存疑,農委會有必要針對過去推動的師徒制、農業設施水果養魚等技術服務團,農事服務團效益作深入檢討修正,以免重蹈換湯不換藥,問題依舊的覆轍。

 

高齡化、少子化已經是一種趨勢。日本政府為因應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可能對國產農產品的衝擊,以及現今農業存在高齡化(日本65歲以上務農人數占總務農人數的47%)、農工短缺、年輕人缺乏務農意願,將加深日本對糧食進口的依賴等問題,除了打算採循序漸進方式開放具日語溝通能力和農業經歷的外籍農工進口,以解燃眉之急外,亦積極結合民間企業希望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及自助式科技的協助,提高國內農業經營效能以及降低對人工需求。

 

為此,日本政府在2016年即公告「農耕機器人安全指引」,計畫用近一年的時間,花費4億日圓去促進農場自動化,並協助開發20種不同類型的機器人。目前在日本國內已經陸續推出實際可行的產品,例如:日本最大的農業機械製造商久保田(Kubota)已經開發出第一個使用於稻田的自動拖曳機,它的裝備包含全球定位系統;日本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透過在牛的脖子上安裝傳感器,可準確監測其發情期,增加擠奶量,也可通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作出符合個體差異的判斷。

 

這套技術和設備同樣適用在提高肉牛的繁殖效率;還有協助農民進行分類、用藥、施肥、採摘、擠奶、運搬的智能機器人,運用APP等進行日常監控管理,建構由工業機器人承擔所有工作的室內農場經營模式,生產多功能農產機器人等等,一旦這些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將可大量取代人工並對農業產生革命性的轉變。

 

透過人工智能來降低對人工需求,是先進農業國家解決人力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且正全力開發中。儘管台灣在IT產業有相當傑出的表現,但是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明顯不足,特別是政府每年編列上千億的農業預算中,近7成係用於農民福利,用於科研的經費不到2成;應該重新檢討調整農業經費編列與運用,加重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時透過獎勵措施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相關技術、系統研發,建構新的農業經營型態,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同時也將先進的農業生產系統行銷全球,創造出龐大的商機,例如全球聞名的溫室設備製造商Van der Hoeven公司,開發酪農自動擠奶系統的Lely公司等,才是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長久之策。

 

※作者為農漁業專欄作家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成交價破紀錄 巨鑽「粉紅之星」21億落槌拍出

●【影片】再起爭議! 川普簽署放寬網路隱私法案

●【影片】涉避稅之嫌 瑞士信貸聲明「逃稅零容忍」

●【影片】川習會主談北韓 貿易衝突暫擱置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