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黑影幢幢的基因改造食品

黃嘉琳 2017年04月24日 07:00:00
占據全球基改作物八成以上種植面積的黃豆和玉米,主要去向是作為油料和飼料,這樣如何能如基改支持者所說的,基改產業可「餵養世界」?僅為示意圖。(圖片取自台灣好農)

占據全球基改作物八成以上種植面積的黃豆和玉米,主要去向是作為油料和飼料,這樣如何能如基改支持者所說的,基改產業可「餵養世界」?僅為示意圖。(圖片取自台灣好農)

上個世紀末被奉為解決為農糧問題的明日之星,到今日各地許多消費者聞之色變,基因改造生物(GMO)儼然是20年來全球最富爭議性的課題。

 

擁護者高舉其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妙方,甚至冀望營養成分調整、利用抗蟲基因轉殖的技術或開發基因靜默等方式,可成為各種疑難雜症的一帖萬靈丹。反對質疑者認為基改生物發展時間過短,科學研究和風險評估向來被孟山都等大公司掌握,除了越多證據顯示對人畜食用健康危害,問題還包括標示不清,導致民眾食物知情權受侵害、配套使用的農藥濫用殘留嚴重性遭低估,且大規模農業型態造成土地掠奪、跨國農企產業壟斷種子專利、生物多樣性破壞殆盡等。

 

在台灣,最常見到的迷思是擁基改學者挺身倡議其安全性,遊說民眾接受基改生物科技以拯救糧荒並提高台灣經濟發展和競爭力,並斥責反對人士理盲、民粹和反科學。

 

但面對基改生物和食品的問題,從來不能以科學決定論一言蔽之,此公共議題必須接受公眾檢核,因為影響層面深廣如基改食品席捲全球人類的飲食生活與土地農糧供應,每一個人都受到波及,需將藏身於所謂的科學中立、市場機制和專利權等背後的黑幕盡可能揭露,才是討論基改議題的核心之道。當受到這方面挑戰時,擁護基改科學家馬上迴避不談,說他們只談科學證據。

 

那麼,首先我們就不得不問,個別科學家如何從科學角度替全球基改農企產業的每一個品項掛保證?面對基改種子安全性爭議,照理為自己的研究已經窮經皓首的學者,竟能一一檢視各個基改作物的安全性和相關風險評估?遑論諸如孟山都公司等擁有的基改品系中受到專利權的內容,是嚴密保護的商業機密,豈容他人輕易取得?以極有限的資料和個別研究經驗,企圖為整個基改產業背書,若不是天真過頭就是拿學者的權威誆騙消費者。

 

此外,攤開現在商業化生產的基改作物現況看看,其中種植最多的是基改黃豆和玉米,占了全部種植面積的51%和30%,其次是棉花和油菜,分占13%及5%,這四項作物中哪些可餵飽第三世界的饑饉人口?棉花、油菜顯然是紡織與榨油派不上用場,而黃豆和玉米呢?占據全球基改作物八成以上種植面積的黃豆玉米,主要去向是作為油料和飼料,製成沙拉油和餵大了牛豬雞魚生產出乳蛋肉品再供人食用,基改產業和同夥科學家的既慈悲又瑰麗的話術說基改科技可「餵養世界(Feed the World)」,在這真實脈絡下聽來,正像當年晉惠帝不解「百姓無栗米充飢,何不食肉糜?」一般荒唐!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台灣進口的基改食品審查至今仍黑幕重重。

 

前陣子因為數支農藥送審查通過即將開放,在60日公眾審議期間被立委踢爆鬧得滿城風雨,讓主管單位農委會頻頻出面解釋。但食藥署下籌設的「基因改造食品審議小組」掌管了基改作物品系可否進口台灣的審查決定權,從以下三點就可看出其比農藥審查開放的過程更為黑箱:

 

一、無公眾審議期,民眾對於基改食品原料進口完全沒有參與、了解和表達意見的管道;

 

二、10多年來,食藥署所遴聘委員中擔任召集主導角色的學者,甚至有本身擁護基改的態度十分鮮明的人,除了自己研發相關產品獲得專利,更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嘲弄揶揄反基改民間團體…完全違背如CODEX或歐盟EFSA所揭櫫的食安風險評估專家遴選原則-利益迴避和立場獨立超然等獨立客觀前提;

 

三、看似資訊開放的食藥署網站上公布了從第60次到79次的會議結果,只見「A公司申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應再補件。」或「C公司申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審核通過。」等文字記錄,差別只在每個案號不同而已,民眾根本不可能知道A公司是哪家企業,送查驗的又是甚麼基改食品。

 

要是日後基改北極蘋果和基改水優鮭魚通過評估進口台灣,身為消費者赫然靠看報紙才知道的這種情節,在現行不公開不透明的體制下發生,也就只是剛好而已。

 

把這層層疊疊的程序正義、倫理原則和公眾審議的課題攤出來檢視,在在告訴我們複雜的基改課題無法只擠在有心人士擅自定名窄化的「科學」小框框裡解決,又或許至少教了我們一件事:謙虛,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餐桌上的危機》、《基改追追追》等書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