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老師你為什麼不生氣

許全義 2017年05月16日 15:49:00
一份考題踐踏了史學從業者,焚膏繼晷,十年寒窗苦讀的心血與志業。歷史老師們,你為什麼不生氣!(美聯社)

一份考題踐踏了史學從業者,焚膏繼晷,十年寒窗苦讀的心血與志業。歷史老師們,你為什麼不生氣!(美聯社)

2017年全國歷史科教師聯招剛落幕,部分題目如附下:

 


真不知道這份試題命題者,心目中想訂做一個甚麼樣的歷史老師?維基百科? 還是人工智慧?

 

有人說, ……這樣做賤命題老師自己的專業,難怪一堆人以為歷史死背就好。


也有人反應,去年也是類似的題目。更有人體貼地指出,今年題目有點慘…
不過制度規定的既定格式,這也限制了出題老師的空間了。


「原因不外乎是提高審題效率。每年約莫300多人考試,且招考缺額都在 5、6 名。出申論題,可能會拖慢審題時間。今年缺額只有 4 名,競爭更是激烈,加深選擇題、填充題、簡答題難度,更有效率的篩選出 15 名博學強記者進入第二階段面試。話說獨招歷史科的學校,缺額 1、2 名,競爭也很激烈,均出申論題,應付 200 多名考生,考卷一日之內就改完了,似乎沒有審題效率問題。」大學教授忙著澄清說,「不像大學教授會出的題目,前幾年我曾參與過全國聯招,就是出選擇跟申論。」

 

倒是高中生很簡潔的看出,國王沒穿衣服,說:台灣最爛的就是歷史教育了。面對這種題目,歷史老師為什麼不生氣?讀大學四年,花一年實習,讀研究所3、4年,然後有些人還讀博士班。結果,面對教室甄試的題目,瞬間被維基百科和人工智慧秒殺。史學還是專業嗎? 歷史老師裁廢也罷!

 

為什麼以史學為業者,看到這樣的題目,當有義憤呢?

 

傳統史學以提振歷史心、文化心與責任感為己任。如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歷史教學名家張元教授,多年來孜孜不倦,推廣資治通鑑之學,也是想培養學生的清明的思考能力與良善的心,慎思明辨的關懷這塊土地與人民。

 

或許我們今天從方法論上,論證史學並無法提供這些。因為在此茫茫蒼海,我們就算上窮碧落下黃泉,也無法找到何者是指引何謂良善,篤行愛與關懷的北極星。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進行如教育部在光復中學展演納粹事件後,所提倡的有感的歷史教學。如不忘「奧斯維辛」,是為鐫刻那段不可忘卻的記憶,讓逝者安息。不忘「奧斯維辛」,是為堅決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者警醒。

 

或許我們是高度懷疑論者,認為人不可能透過影音媒體學得同情共感,不可能神入(empathy)。那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學習林慈淑教授所推薦的證據性史學,提出「證據性問題」提供學生學習運用證據,回應所問,建立有憑有據的觀點。在這類問題導引下,學生會歷經尋求證據、推論證據與問題的連結度,以及如何運用證據形成具邏輯性的解釋等一連串心智作用。

 

很遺憾的,全國歷史教師聯合甄試似乎甚麼都不嘗試,無識、無感、無知,只是再生產歷史虛無,史實與我何干的慣行。總之,這份考題踐踏了史學從業者,焚膏繼晷,十年寒窗苦讀的心血與志業。歷史老師們,你為什麼不生氣!

 

作者為台中一中教師,本文獲授權,摘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