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川普利字當頭 反有助習近平「一帶一路」

黎蝸藤 2017年05月18日 07:00:00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提出要「著力斡旋調解」紛爭,顯示出中國在各區域發展政治勢力的願望。川普輕視盟國關係,每每以「看得見」的金錢計算,因小失大,可能會幫中國一把。(湯森路透)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提出要「著力斡旋調解」紛爭,顯示出中國在各區域發展政治勢力的願望。川普輕視盟國關係,每每以「看得見」的金錢計算,因小失大,可能會幫中國一把。(湯森路透)

過去的周末,中國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誌著中國倡議加主導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將要被推向新高峰。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並不是全新的內容。中國喜歡附會歷史,把一帶一路說成是「復興自古以來的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其實,陸上絲綢之路在元朝之後確實衰落了,但「海上絲綢之路」從來都沒有衰落過,近代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更越來越興旺。在胡溫時代,中國已經積極建設高鐵,投資海外港口。中國經濟放緩後,產能過剩,需要為資金與企業找出路,也成為出口基建的動力。習近平的國師們,把以前已存在的概念與雛形與現實需要,理論化包裝為「一帶一路」,與「民族復興」、「中國夢」相輔相成,現在已成爲習近平時代的標志性「頂級國家戰略」,也成為習近平鞏固國內權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一帶一路,存在過分誇大與過分貶低兩種極端的傾向。其實它作為一個「頂級國家戰略」,野心極大。中國強調,跳出「修昔底德的陷阱」 更多由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提出的詞彙,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這一概念來自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構建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係」,說「太平洋很大,可以容納兩個大國」,實際意義就是要與美國劃分勢力範圍。一帶一路正是這種思維的產物。若得以順利推進,必將對戰後形成的美國霸權(筆者對「霸權」持中性態度)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的霸權基於三個方面的巨大優勢:軍事與地緣政治、經濟金融、軟實力(包括文化、制度與價值觀等)。一帶一路同時衝擊這三個方面。川普的施政方針令中國的戰略可能實現得更順利。

 

中國的「麻六甲困局」

 

美國的軍事與地緣政治優勢包括幾個主要因素:武器更先進;對海路的控制;軍事盟國體系。中國近年來在武器研發上逐漸開始追趕美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中國出口市場佔有率在2011~2015年增長88%,成爲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而進口則降低25%,反映對國產武器信心的加強;在頂尖武器上,中國開發已經跟上美國的步伐,雖然仍有不少差距,但已經不是以前那種「不敢望其背」的巨大差距了。

 

美國一向以「海權」立國,擁有最強大的海軍;同時,美國建立的盟國體系令它能在世界主要海道與海域上,建立控制權。對中國來説,最重要的兩條海路都在美國控制之下。第一是向東出發跨越太平洋的海路,這被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阻擋,背後還有。基於美國在北太平洋的巨大海軍與地緣優勢,中國很難突破。第二是從南海經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中東與非洲的海路。在這個海路上,由於沒有屬於美國的領地以及足以和日本相媲美的盟國,美國的優勢遠不及太平洋,只能依靠新加坡(南海)、迪亞哥加西亞(印度洋)、吉布提(非洲)、巴林、卡塔爾、科威特(波斯灣)等海空軍基地。即便如此,中國海軍也難以應對。這條海路對中國意義重大,於是中國一直有「麻六甲困局」之議。

 

「一帶一路」的首要意義正是希望應對美國海權優勢。

首先,它企圖通過「一帶」復活陸權,通過建造高鐵,「打通」歐亞非三大陸,削弱三個大洲之間的運輸交流中海路的重要性。

 

其次,通過「一路」,在印度洋海路的沿岸,打造中國能操控的港口。這種港口能形成海路—陸路的鏈接,這樣在不得不依賴海路的情況下,盡量縮短海路的長度,接駁到中國占優勢的陸路網絡,進一步減低對海路的依賴。

 

第三,中國通過投資國外「民用」港口取得對港口的控制權,為以後利用這些港口建立中國的海外海軍基地打下基礎。在「一路」上中國早有所謂「珍珠鏈戰略」,而且頗具規模,業已取得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的港口開發權與長期管理權(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計),在吉布提更已經在建設軍用基地。一旦戰略成功,將有效削弱美國在印度洋的海軍優勢。

 

第四,中國通過建設「民用」港口,便利從海外進口資源。在美國長期忽視的非洲(尤其是西非)沿岸主動投資建設一系列的深水港,主要的短期動機就是方便把從非洲内陸開發的礦物運回中國,但不排除以後升級為軍事基地的可能,佔據海上戰略的空白位。

美國的軍事盟國是美國最大的財富。這些盟國可以分爲兩類:第一是通過軍事同盟條約形成的較鐵杆盟國,如北約國家、亞太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與紐西蘭)與以色列等;第二是通過外交關係打造而半穩定或不穩定的同盟,比如阿拉伯國家、阿富汗、伊拉克等。美國雖然在這些國家有軍事基地,但一旦時局有變,很容易成爲牆頭草。而第二類國家,又正好在「一帶」上。中國通過鐵路建設,把影響力擴張到這種第二類盟國,有很強的「挖牆腳」意味。在開幕式上,習近平更提出要「著力斡旋調解」紛爭,顯示出中國在該地區發展政治勢力的願望。川普輕視盟國關係,每每以「看得見」的金錢計算,因小失大,可能會幫中國一把。

 

把歐亞國家綁定在「中國朋友圈」

在經濟方面,美國原有的經濟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美國是GDP最高的國家,財力最充足;第二,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曾長期是衆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也因此享有經濟上的支配權;第三,美元是國際最通用的結算貨幣;第四,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國在衆多國際金融機搆擁有「話事權」。

 

但中國在多個方面衝擊美國的經濟霸權。儘管有所放緩,中國GDP仍以6~7%速度增長,美國過去幾年增長只在2~3%的水平。財政上,中國已經成爲「財大氣粗」的「土豪」,對海外投資一擲千金,甚至似乎不顧回報;中國富人與中產階級崛起,也擴大了内需市場。

 

一帶一路的最開始設想大概是為了解決過剩的資本與產能,現在除了能解決過剩的問題外,也在經濟上與美國爭奪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控制力,如果一帶一路得以實現,那麽歐亞國家就會被綁定在「中國朋友圈」内。

 

中國牽頭的亞投行,主要功能是為「一帶一路」基建提供資金。但它也成為首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中國出資30%左右,享有話事權。至少到目前,它還相當成功,連美日也轉態希望加入。但限於成立規則,即便美日以後加入,也無法取代中國的主導地位。

 

在這次論壇上,習近平提出,中國將為一帶一路上的工程提供總量數千億人民幣的大規模融資,這些融資以人民幣結算,於是一度限於停頓的人民幣國際化,又重新被力推。

 

在歐巴馬時代,美國耗九牛二虎之力打造TPP,這本來是佔據制定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主動權以及建立「美國朋友圈」以抗衡一帶一路的最好方案。但川普一上台就退出TPP,平空讓中國得益。

 

中國也相信「我們偉大因為我們好」

 

軟實力也是美國霸權重要基礎。「我們偉大因為我們好。」(We are great because we are good.)美國價值觀與美國生活方式長期是很多國家人民仰望的「燈塔」。這些軟實力包括美國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美國的語言優勢帶來的媒體實力、科學文教與普羅文化優勢、倡導經濟全球化及人類共同利益價值觀等重要因素。

 

中國軟實力與美國差距巨大,但中國近年也努力追趕。一帶一路中很重要的環節就是以經濟利益開路,繼而推進「民心通」,在各地建立孔子學院推廣漢語與中國文化,收買媒體影響輿論,提供獎學金讓相關國家青年到中國留學培養下一輩中的親中派,同時又不斷宣傳「中國經驗」,把「中國特色」這種原為抗拒「西方價值」的說辭,演變為可以取代「西方價值」的體系,爭奪話語權。

 

中國長期說一套做一套,本來這套說辭存在致命缺陷。但川普上任後,美國從一個歐巴馬時代高舉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一下子成爲「斤斤計較」、「美國至上」的短視國家,嚴重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他貶斥美國媒體為假新聞,嚴重損害了美國引以為豪的媒體公信力。他計劃大幅削減外交部支持民主人權項目的資金,對獨裁領袖稱讚有加,白宮本身也變成裙帶關係的逐利場,令「民主燈塔」的蒙羞。他反對各個方面的全球化,一下子讓中國成爲「經濟全球化」領頭羊,進而被混淆成「全球化」的旗手。他貶斥人類共同價值觀,把環保與氣候變化斥為「中國發明的騙局」,還準備退出巴黎協定,這正好與中國不斷提倡「綠色生活」、加強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形成鮮明對比。

 

一帶一路的「五通」中,中國反復提倡「開放包容、平等參與、互相尊重、民主協商、共同決策、合作共贏」等「民心通」的甜蜜説辭,更與川普「唯力是視,唯利是圖」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雖然中國在軟實力上還有明顯的短板,但由於川普上台後的措施,已經令中國在軟實力上有「迎頭趕上之勢」。

 

中國的困難

 

儘管如此,中國要達成「一帶一路」的(不明言的)最高目標,即取代美國霸權,還有很大困難。

 

首先,一帶一路中,以一帶的目標更難實現。在海路上,中國已經取得諸多港口的經營權。有人認為這完全「花錢幫別人建港口」,但事實上,是中國花錢,在別人的土地上建立相對獨立的「準租界」,打造地盤,獲益最大的是中國自己。可以類比16~19世紀,英法荷葡等東方殖民的經驗。

 

但在一帶上,很難想象現在還會有像20世紀初那樣列強通過在中國造鐵路而可以劃出鐵路兩側管理區的「好事」。而且,一帶上要穿越的中亞西亞諸國,很多都是政治極不穩定的國家,經濟上也無法承擔這些基建,他們長期缺乏此類基建,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樣在經濟與政治上的可靠性就很值得質疑。

 

一帶一路上的小國可能為錢對中國俯首聽命,但中國要主導一帶一路也必然引起全球大國與區域大國的懷疑與反對。比如中亞就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不會拱手相讓。印度這次沒有派代表參加論壇,也正因為覺得一帶一路動了印度的奶酪。日本在安培上台後,一直與中國「對著幹」,在基建問題上也與中國進行激烈競爭,無非也是不讓中國主導。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區域國家也有自己的議程。中型國家也不願意完全倒向一方。中國前一陣鼓吹「中國主導論太猛,現在要宣傳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建議,要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正是意識到這方面的困難。另一個應對方法是淡化一帶一路的強烈的「區域性」意味,如這次論壇,歡迎非一帶一路國家(如日美等)加入,用「全球化」外殼包裝「一帶一路」,降低阻力。

 

中國更大的難題是資金上,中國雖然很土豪,但是否真的能有足夠出錢出人,撐起這些工程還令人懷疑。對很多落後國家的所謂貸款,其實一早應該已經預料他們不可能正常歸還。這次論壇上,中國雖然豪氣十足,注意到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4日發文表示:長期來看,一帶一路融資合作不是單向的資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構建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必須借助市場力量,以市場化融資為主,積極發揮人民幣的本幣作用。以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形成正反饋。這證明中國對此問題有現實的認識。

 

在軟實力上,在全球化方面,中國力推經濟全球化,但對人員流動全球化則相當抗拒,對信息全球化更是糟糕的榜樣。人權民主等問題上有硬傷;「天朝主義」的陰影也揮之不去。「中國經驗」能否「忽悠」尚待檢驗。

 

這些問題看起來都不容易解決。但如果不以最終目標能否成功作為論成敗的標準,它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機會也不小。由於這事關習近平的面子與地位,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偃旗息鼓。很多港台海外企業,趁著中國「大撒幣」的機會,從中分一杯羹,仍然有可觀的商機。

 

【延伸閱讀】

《上報》帶你看懂中國一帶一路論壇(報導篇)

《上報》帶你看懂中國一帶一路論壇(表格篇)

美國不願加入一帶一路? 工作小組積極評估

趕搭「一帶一路」 英國:是中國在西端「自然的合作夥伴」

 

※作者為旅美學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