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扛起執政包袱 民進黨才能走出勝選的路

呼困少女 2023年11月05日 07:00:00
賴清德提出的政見,雖然可以理解其延續蔡英文執政路線的意圖,但同時也暴露欠缺細節的缺點。(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賴清德提出的政見,雖然可以理解其延續蔡英文執政路線的意圖,但同時也暴露欠缺細節的缺點。(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對台灣選舉觀察一向入微,頻頻命中投票結果,甚至被封為「神級學者」的小笠原欣幸,日前(2日)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雞蛋議題、趙天麟外遇、藍白合話題熱度的夾殺下,賴清德的選情低迷,並提醒需注意35%支持度的「安全線」,更直指民進黨恐怕無法達成國會過半的目標。民進黨的選情到底怎麼了?為何「擅長選舉」的民進黨,此次無法喚出支持者的熱情?

 

賴清德團隊,包括賴清德自己,常常主張自己是最負責任的候選人。不可諱言,賴清德的確舉辦過多場「國家希望工程」的願景發表會,政策涵蓋不同面向,可說是政見完整度最高、也最合理的候選人。然而若細看賴清德提出的政見,雖然可以理解延續蔡英文執政路線的意圖,但同時也暴露欠缺細節的缺點。

 

競選團隊擔心現在的政策若是過於具體,會成為未來施政的包袱,結果就是讓政策淪為口號式的主張。以最新的「公益社會,溫暖台灣」為例,賴清德主張要將一度獲得廣大聲量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向下延伸到小學。但要如何解決目前第一線合作的心理諮商機構碰到的問題?現行在都會區已經不夠用的名額,要如何向下延伸至小學?翻遍賴清德的官網也不見配套差異。

 

官網上方標題寫的「有感政策」,終究只是強迫選民與支持者「有感」,這些用語背後的意涵是「民進黨都做到這樣了,你怎麼會沒有感覺」的情緒勒索。

 

國防安全之外,民進黨還剩什麼?

 

每一位民進黨的支持者對於這場選舉都有不同的詮釋,有人認為這場選舉早早進入勝負已定的「垃圾時間」,有人認為要到候選人確定的11月26日選舉才正式開始;有人將這場選舉再度定調為國家安全的守護戰,也有人認為這場選舉始終沒有主軸。

 

民進黨支持者這一次難以團結,終究是因為民進黨直到現在都沒有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國安之外,民進黨還剩下什麼?或許現在台灣人對於認知作戰、戰爭風險的判斷以及做法不盡相同,然而我想大部分的台灣人會同意,我們並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當民進黨主張這一次選舉如同2020年,是一場非黑即白、非民進黨即共產黨的選舉時,大部分的民眾想的卻是:2024年是一場「對中態度光譜」的選舉。在許多選民的概念中,潛艦國造不會因為柯文哲上台就停止、與世界互動的的經濟與外交政策也不會消失。若目標是國會過半打造穩健的執政環境,賴清德團隊應該要思考,在國防安全已成為共識的基準上,民進黨還能用什麼作為與價值來說服選民?

 

如果候選人的目的地一致,民進黨的路會怎麼抵達?

 

民進黨過去的政策,不論是陳水扁時代建構台灣的認同,又或者蔡英文八年執政以來的諸多建設、打造台灣人民的光榮感,都成功地讓民主在台灣深耕。如同民進黨對於台灣的期待,這段時間以來台灣人民的確更認識台灣的土地,更認同台灣的價值,相對也讓如今出來參選的候選人,越來越往自由、民主的台灣價值靠攏。

 

民進黨必須放下「永遠覺得孩子還小」的父母心態。現在,民進黨要回答的問題應該是:如果所有人都同意台灣主權、扶持青年、淨零碳排、走向國際等目標,那麼民進黨要如何抵達?民進黨的步驟會是什麼?和其他政黨有什麼差異?這次的選舉,是一場目的地相同的競賽,賴清德與競選團隊更該考慮勇敢承擔未來的執政包袱,走出具有民進黨特色的道路。

 

※作者為前政治工作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