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東亞海上和空中建立的「鐵幕」

王俊評 2017年07月28日 07:00:00
習近平上台後,除了片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以及大肆在南海修築人工島鏈長城外,更主動進出他國專屬經濟區或領海,同時加強阻止美國軍機與軍艦的「抵近偵察」,以創造事實上的中國勢力範圍,達成重建朝貢體系的目標。(湯森路透)

習近平上台後,除了片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以及大肆在南海修築人工島鏈長城外,更主動進出他國專屬經濟區或領海,同時加強阻止美國軍機與軍艦的「抵近偵察」,以創造事實上的中國勢力範圍,達成重建朝貢體系的目標。(湯森路透)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7月14日針對中國戰機頻繁飛越日本宮古海峽,有一番表示,說這些活動「合法正當」,未來還會繼續組織,「有關方面不必大驚小怪、過度解讀,習慣就好。」

 

不過,同一個發言人任國強,接著在7月25日的記者會上,針對美國空軍EP-3偵察機在東海上空遭中國空軍殲-10戰機「危險攔截」一事,則強硬表示中方飛行員的操作合法、必要、專業,並指控美軍飛機的「抵近偵察」,已威脅中國國家安全,損害中美海空軍事安全,危及雙方飛行員人身安全,並指責這是造成中美海空意外事件的根源,要求美方應立即停止這種不安全、不專業、不友好的危險軍事活動。

 

中國軍方所謂的「抵近偵察」即是指外國軍機、船隻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的航行。這個區域是否允許外國軍艦與軍事航空器在未事先得到當地國政府批准之前通過,一直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一項爭議之處,也是美中兩國自2001年4月的EP-3撞機事件以來,雙方不斷發生多次海空衝突的根源,蓋美國認為專屬經濟區為公海,航行不須事先得到當地國政府的批准,但中方則持否定見解。

 

習近平上台後,中國的行動開始產生變化。除了片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以及大肆在南海修築人工島鏈長城之外,逐漸增加主動進出他國專屬經濟區或領海,或位於群島國家,如日本領土內的國際海峽的次數,但同時也加強阻止美國軍機與軍艦的「抵近偵察」。

 

中國的「間接戰略」

 

這種「雙重標準」行為,從國際法觀點來看似有混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過境通行權與無害通行權規定的嫌疑,但是從戰略來看,非常接近法國戰略家薄富爾(André Beaufre)將軍的「間接戰略」(indirect strategy),目的可能是透過選擇性遵守國際法,來擴大自己的行動自由、造成既成事實,最終讓包括美國、日本、南韓、東南亞各國在內的亞太國家,「習於」中國的行動,從而在政治、規範層面,創造事實上的中國勢力範圍,達成重建朝貢體系的目標。

薄富爾將軍認為,間接戰略是在行動自由受限,難以動用武力直接解決衝突的情況下,在爭端地區之外的國際社會訴諸長期的政治鬥爭,追求透過其他方面打擊重挫對手的心理,來達成戰略目的的操作。

胡錦濤時期,中國透過對美國來制壓陳水扁政府的「經美阻台」即是一例,習近平可能打算將之擴大,並將對象轉為美日兩大海洋國家,以尋求在東亞建立穩固的海洋戰略邊疆。

 

任國強所謂「有關方面」必須習慣的說法,即是指明中國的操作將是長期,武力雖然是主要特徵,但不是真正的重點。選擇第一島鏈進出西太平洋的主要通道宮古海峽,甚至在2016年6月一度選擇從未被當作國際海峽,位於九州南部狹窄的「吐噶喇海峽」(Tokara Strait),以及2017年7月連續三次進入日本在津輕海峽對馬海峽的領海,刻意遠離中日主權爭端的釣魚台列嶼。

 

其他還包括2015年9月2017年7月進入阿拉斯加海域等,顯然就是一種間接戰略的操作,冀圖以此宣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有權進入這些水域,給予包括美日在內的世界各國,中國遵守國際法的形象。

 

印度讓中國踢到鐵板

 

印度總理莫迪在回應中國間接戰略時,提供了絕佳的政治攻勢範例,讓中國的擴張行動稍微踢到鐵板。(湯森路透)

 

但另一方面,中國致力於在本國近海建立一道無形防線,阻止其他國家軍用航行器在未事先得到中國批准的情況下進入其專屬經濟區,迫使其他國家接納「抵近偵察」為非法,中國的戰略利益不可遭破壞,但其他國家的戰略利益是否遭破壞,由中國認定。說穿了,這就是東亞在海上與空中的「鐵幕」。

 

過去無論是美國、日本,對中國的行動皆無有效反制,日本僅能採取戰機緊急起飛攔截,並向國內外公布相關訊息的方式來應對。然而間接戰略的特徵是長時間鬥爭,如果其他國家未能從中國的行動是否真正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通行權的規定釜底抽薪,單靠這種攔截-公布資訊的方式,長久而言有落入疲憊受挫的危險,特別是如數字所顯示,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攔截中國軍機的次數由2015年的571次,急速上升到2016年的851次,未來顯然還會繼續增加,這對日本毋寧是一大挑戰。

 

這也就是薄富爾將軍所謂,對於採取間接戰略的敵人,必須在政治上採取絕對的攻勢立場,因為所有的嚇阻都必須以能夠威脅敵人作為真正的關鍵。印度在6月中旬,先透過不丹提出抗議,再以援助不丹的方式在從未發生過爭端的錫金段邊界與中國展開緊張的軍事對峙,可說是回應中國的間接戰略絕佳的政治攻勢範例,讓中國的擴張行動稍微踢到鐵板。

 

不過,既然間接戰略乃是長期鬥爭,印度自不可能靠著這一次行動就徹底改變局勢,接下來依然是雙方鬥智的間接戰略競技場,誰能最終勝出很難預料。其實也不只印度,美國與其他和中國的鄰國,皆面臨如何應對中國的間接戰略的難題。

如今有國家開了第一槍,是否會形成燎原之勢,或者僅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成為東亞霸權路上的一點小風浪,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專長為海洋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史、地緣政治學,及戰略文化。2013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期間出版《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地緣戰略,及戰略文化》。現為獨立研究者。

 

【延伸閱讀】

邁開朝貢體系的一大步

中國南海政策的民族主義動機

 

【熱門影片推薦】

●摩蘇爾婦女擺脫IS黑面紗

●斯里蘭卡海軍營救溺水大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