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所以變得美好,不是源自外人的羡忌,而是源自在公民的代價與義務。(美聯社)
最近川普開始收緊美國的移民政策,包括了不讓非法移民取得公民權,同時也不讓在美國觀光的旅客在美國生下的子女,得到公民權。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部份人認為是違憲,根據是在 1868 年憲法修正案的公民權條款原則中。主張所有在美國出生或歸化並受其司法管豁者,皆為美國公民。這當然也引起中國,臺灣等地預備用這方式讓孩子移民美國的人反對。
收緊移民這件事,不合普世價值,有些人會把這歸究為現在的人不包容、沒同理心、自私、排外、被右翼思想洗腦之類,基本上就是認定支持者道德與意識形態有問題。
但是川普的當選,以及他的政策,卻顯示了他的民意基礎。各國也有走向收緊移民政策的趨勢,這的確就是民之所憂,再怎樣氣急敗壞的作道德批評也沒用。
我寫這文章的時候,我人在日本,日本是個漂亮,安全,乾淨,食物美味,文化活動豐富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多人崇拜與羡慕的國家,我前陣子就看到有人寫文說日本生活品質多好多好,打工生活也可以買房子,汽車還會讓人;臺灣多爛多爛,在超商打工買不起房子,騎樓還會擺機車。哀怨著如果不是簽證與移民那麼難,他才不想待在臺灣甚麼的。
但日本政府自古以來,對於移民這種事情,就非常的清醒。要取得跟日本人相同的權利,你必須要會流利的日語,改一個日本名字(吉村春代子,根本英俊之類),而且不允許雙重國籍,所以很多人會說日本是個排外的國家。可能會有人疑惑,大家喜歡日本才想要住日本的,日本人又為何不歡迎這些外來的人加入日本的大家庭,設下這麼多的限制呢?
我們再看上面那朋友的發言,他正講出這世上大部份想移民的人的心裡所想之事,移民的動機是甚麼呢?就是覺得別的國家比自己的國家好,可能是因為較民主,可能是因為較自由,不過多數是因為生活環境較好,更能賺錢,財產更受法律保障。應該沒甚麼人是因為想要交該國的稅,服該國的兵役,或者跟該國在戰爭時共存亡,一起關集中營而移民過去的。
只看權利與好處,忽略背後的義務與代價,是大部份人看外國時會犯的問題。我經常看到美國人的論壇,都會有人貼日本的房子出來,說這麼漂亮的房子,房價竟然低到不用錢一樣,然後就大量的美國人說對啊,我想移民日本甚麼的。只有少數人指出,那個房子在一些人口已衰落到連公共服務都維持不了的地方,持有這房子需要很高的成本以及稅收,因為法規問題難以翻新重建等,但這種言論通常都會被淹沒在「日本就是棒」的聲音中,一談及義務,大家就會充耳不聞。
連美國人也如此,大部份人都是放大福利,忽略義務的。可是,日本何以如此乾淨,安全,漂亮?卻是源自這些沉重的義務。
當臺灣人可以隨便買車到處泊時,日本人卻必須先擁有一個車位才能夠買車;當臺灣到處都抱怨行人最大是帝皇條款時,這在日本卻是鐵則;當臺灣的房子可以弄到外牆老殘擺滿招牌時,日本的業主對建築物卻有更重的維護責任;還有各種稅負,高額的消費稅;而這個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源自日本嚴謹的禮儀,文化,習俗,例如你不能在電車裡說電話。各種繁文俗節,尊卑之分,潛規則,這些對外人來說都非常不容易適應,可是就是這一切對很多人來說壓力很大有違人道的東西,才有大家喜歡的日本。
上面那些也僅是現代日本人的責任,而日本今天能成為一個受尊重的民主國家,背後是昭和的日本人服兵役,被人虐待,然後流放到各處戰場,在飢餓與恐懼中犧牲,就算活著回來也是傷殘。今天臺灣的民主,也是有很多先人在以前流過血淚所得到的,我們羡慕別人的穩定與民主時,卻誰都不想負責付出這些代價。
一個國家之所以變得美好,不是源自外人的羡忌,而是源自在公民的代價與義務,一個社會團結的基礎,源自共同的文化,規則,認知與回憶。
移民的人如果只看到權利與好處,沒有覺悟要接受那一切的義務與代價,那社會就會走向崩壞,因為這些人無心維持這一切,甚至只是把那地方當跳板,移民完成後就計劃移民去下一個地方。這些人盡取權利,不負義務。那結果就是那些土生土長的人,要負擔他們所丟下的額外義務之餘,權利卻被分薄,產生不公平。
我們常說人類最好不分宗教,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你我。這只是個理想。事實是人類都在爭奪必須的空間與資源才能生存,而且依賴國家與社會這些集體團結起來,才能夠維持自身的權益。而移民是否能與當地人團結呢?這有很多先天的困難。
不是自少就在當地受教育的人,對於當地的公民常識,是處於無知的狀態,比方說香港的學校要多次走火警演習,保證火災時大家能有序離開,但一個新移民是否又這樣演習過?香港的人自少都知道不能行賄,所以根本沒有人會在考車時拿五百元出來給考官要求寬容。但近年香港卻經常有這種事情,只因為大家自少受的教育與環境都不同,認知也不一樣,而且香港的移民條件寬鬆,使他們欠缺覺悟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與規則。
移民如果沒有充足的同化,學會當地社會的一切常識,就會產生很多衝突,不適應與意外,例如把自己國家開車的一套,用在別人的國家,往往就會導致交通意外,選票也會因為小利而賣出去。甚至反客為主的,意圖改變當地的習俗。不少移民都會將外國當成政治基地去參與家鄉政治,法國就有一段時間到處都是暴力襲擊,原因卻是兩群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的衝突。香港在五十年代則因為國共衝突而經常暴動。最壞的情況就是像黎巴嫩一樣,收容外來人口太多最終導致了他國的內戰延燒到自己。
效忠新的國家,接受當地的共同歷史,文化,規則,並尊重當地已有公民一起團結,才能夠將副作用減至最低。否則你就會讓一堆為了一餐火鍋賣掉一票的人,去選出你的議會;讓開車逆流的人,開在你的公路;交稅維持醫療,給逃稅的人用;然後還抱怨自己所移居的國家百般不是,還是家鄉好,最終反客為主的要你接受他家鄉的制度與風俗,反而開始覺得你在冒犯他的宗教。
更不要說有些文化是覺得女性是次等生物,覺得被冒犯了就可以殺人,覺得隨街大小便無傷大雅,或者性侵只是男女調情的一種沒有問題。他們擁有公民權利,但覺得你的規則與義務是不對的或不需要的。這會導致罪案頻生,但對於當時人來說他甚至不認為自己在犯罪。
移民如果無心克服這些差異,放棄一些自身的認知,尊重當地的做法,那就會導致惡果。
每一個國家,就是一套法律,一套文化,一套規則,而這些東西能夠良好運作,是靠社會成員的共識。而社會成員的共識,是源自長久的習慣與接受。因此國家在接納移民的時候,是必須保證移民來的人,是能接納這一切的義務的。設下門檻,就是為了保證這些人,是願意及能夠接受這一切的義務與責任,才能夠將人口流動導致的副作用,減至最低的。
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殺雞取卵,為了讓所有人享受一個社會的成果,摧毀了社會的基礎,也對於那些願意接受這一切門檻的合法移民,以及土生土長長期守護這社會的人不公平。顧慮到這一點的話,你就能理解為何各國都排斥非法移民了,因為上述的問題,在主張接納移民是人權的聲音高漲時,在各國都越來越嚴重,一堆人隨便就來,享用了福利之後隨便就離開。
負責付出代價的底層們,會有甚麼想法,可想而知。當有親友被害,自己的權利被收縮,責任增加,甚至在自己的故鄉被移民歧視排斥時,談唱甚麼人權普世價值包容同理心這些,並不是道德高地,反而只會被視為風涼話。
只看權利不看義務的人,很容易排斥為移民設下的一切門檻;但當意識到義務才是社會的基礎時,應會認同門檻是為了保護盡義務的人而存在的。(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原標題:看外國時只看權利 看本國時只看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