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玉珍打算積極推動「不在籍投票」的道理是什麼?不在籍投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何在?(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基於激烈黨派競爭,美國國會議員或者會透過立法,以為自己的政黨創造選舉有利條件。2020年關於郵寄投票的爭辯就是一例。事件起因新冠疫情,導致美國採取諸多封鎖政策,影響所及,包括當年底將遇上的總統大選該如何安全投票,不只年長者對出門投票有顧慮,連選務人員也頗為排斥在疫情延燒下承擔選舉工作,於是放寬郵寄投票呼聲再起。
但很快地,對郵寄投票原已存在的黨派分歧也又更尖銳化,欲尋求連任的川普強烈反對,民主黨則十分積極推動。
先說後者。儘管民主黨知道放寬郵寄投票確實有風險,像是不少州過去以來從未採用這一方式,尤其是威斯康辛州、賓州和密西根州等搖擺州,對當地習慣親自投票的選民來說,郵寄投票等於是要大家重新適應新遊戲規則,而很可能會因為步驟上的不熟悉,不小心因為某個錯誤寄出了廢票。但面對2020大選,民主黨當時最高指導戰略就是「衝高投票率」,疫情陰霾下,郵寄投票看似是最有效路徑。
至於有利民主黨之說,主要來自選前民調顯示(包括皮耶研究中心等民調機構),在登記選民中,有51%的拜登支持者表示他們將採行郵寄投票,川普的支持者中,只有39%打算這樣做,而有50%川普支持者表態要親自投票,相對拜登的選民,比例只有20%。
於是,按照選民投票方式選擇,因疫情之故可能壓低親赴投票箱的投票率下,願意採取郵寄投票的人顯然會上升不少,又民主黨選民對郵寄投票接受度更大,放寬郵寄投票,自然就被判斷有利拜登。
反之,川普反對放寬郵寄投票的理由,就是所有有利民主黨的理由。
果不其然,疫情壟罩下,美國郵寄投票不只出現超過一億人的歷史新高,連帶創下美國20世紀以來總統大選投票率最高的一次,2020年堪稱美國郵寄投票新里程碑。事後,民主黨數據機構TargetSmart 執行長博尼爾則公開表示:「我現在相當確信,民主黨的策略和民主黨在郵寄投票方面的優勢,對拜登的勝利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大規模採用郵寄投票,我們絕對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達到創紀錄的投票率。」也就是說,民主黨確實認為放寬郵寄投票,和拜登的勝選是正相關。
不過,這是單從郵寄投票角度看那次選舉,前因後果或許言之成理,但事實上,導致2020川普連任失利,更大的關鍵是疫情所導致的經濟面嚴重打擊,倘若將郵寄投票放入整體選舉脈絡,這一技術性影響,其實就未必顯著了。否則,到了2024年大選,同樣是川普、同樣是拜登,所謂「有利民主黨的郵寄投票模式」依舊,且就算出現博尼爾2020年的預言:「選民郵寄投票將養成習慣。」何以民主黨仍大敗?一個可見的現象,當民主、共和兩黨人選勢均力敵,投票方式或許容有臨門一腳效果,但假若雙方出現一定的差距,對落後方來說,縱使可藉「投票方式」增加選票,卻也會因為候選人(或政黨)無法刺激支持者熱情,以至再有利的投票方式也是杯水車薪。哈里斯對上川普的選票比例,可為說明。
近期,台灣民眾黨立委麥玉珍以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都已普遍採用「不在籍投票」,稱將在內政委員會優先推動比照,還說推行不在籍投票,是在強化民主、提升政治參與,讓台灣公民權與國際接軌…但就選務論選務,台灣現行的投票方式,早已受到許多民主國家肯定,包括德國《明鏡》記者迪克曼便曾讚許「台灣的民主正在發揮作用。每張選票都被(唱票者)高高舉起,以便讓公眾能看到。」就連今天被川普拉入政府團隊的美國企業家拉馬斯瓦米也曾在Twitter上說(附上台灣大選唱票影片):「這就是台灣人的做法,完全透明——與我們不同。」當美國因郵寄投票發生爭議時,他國對台灣投票方式一致的評價,不就在「透明度高,且距離真實選情最接近」。
那麼,麥玉珍打算積極推動「不在籍投票」的道理是什麼?不在籍投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何在?還是,這和當初民主黨放寬郵寄投票的政治考量一樣,主要著眼也是在為自己政黨創造下一次選舉的有利條件?以藍白無限膨脹國會多數優勢的作為,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是在野黨通不過的法案,但終歸,民主黨的問題無法用郵寄投票解決,藍白政治量能的困境,又真能以「不在籍投票」為解方?尤其,當你的意圖如此明顯無關台灣民主修復的時候。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