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榮欽專欄:被誤解的金正恩核子戰略

沈榮欽 2017年09月11日 00:02:00
當金正恩真的具有將氫彈裝在洲際飛彈上射到洛杉磯時,美國與北韓的戰略框架已經被根本地改變了。(湯森路透)

當金正恩真的具有將氫彈裝在洲際飛彈上射到洛杉磯時,美國與北韓的戰略框架已經被根本地改變了。(湯森路透)

金磚領袖會議於中國開會前夕,金正恩進行了第六次核子試爆,與之前試爆不同的是,這次的爆炸是氫彈級的威力,霎時世界為之震撼,金正恩似乎再一次證實各國媒體對他瘋狂的描述,但北韓能夠周旋各國至今,其核子戰略明顯為外界低估。

 

孫子與克勞賽維茲的戰略思考不適用

 

孫子與克勞賽維茲等人奠定了戰略思考的基礎,但是他們所建立的框架卻不適合核戰,因為核戰迅速的大規模殺傷力使其與傳統武器十分不同,冷戰時期當美蘇各自擁有足以毀滅對方數十次的核彈,並發展出受到攻擊能夠自動報復的技術時,傳統戰爭追求戰爭勝利的邏輯已不適用,相較發動保證相互毀滅的核戰,即使戰勝所能獲得的利益,也遠遠無法與避免核戰的利益相比,當避免核戰的重要性高於戰勝時,需要的是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思考邏輯。

 

用賽局理論的術語來說,如果金正恩真的具有將氫彈裝在洲際飛彈上射到洛杉磯時,美國與北韓的戰略框架已經被根本地改變了,從此兩國對峙將不再是克勞賽維茲式的零和遊戲,而是Thomas Schelling式的非零和遊戲,從這一刻起,歷史已經改寫了,這是連川普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相較媒體平面化的形象,或許理解金正恩核子戰略最佳的方式,是透過Schelling半世紀前出版的《Arms and Influence》一書。核子武器快速大規模毀滅的特性使得其不同於傳統武器,傳統武器的戰爭死傷多侷限在軍事人員,在多數的情況下,各國政府能夠依據戰事的進行,決定議和或投降,而能夠控制傷亡與損失程度,但是核彈快速摧毀的能力,使得按下按鈕當下就面臨無法回復的重大損失,因此核子戰略的挑戰在於如何擬定我方的策略行動,給予對手最後回應的機會。

 

核子武器快速大規模毀滅的特性使得其不同於傳統武器。(湯森路透)

 

北韓的不對稱議價能力

 

對傳統戰爭而言,彼此的武力強弱決定相對議價能力,當談判破裂時,最終是以戰爭的勝負來決定彼此利益的分配。不過核子武器能夠給予北韓這樣貧弱的國家面對強大美國時的不對稱議價能力,雖然在傳統武器的戰爭中,北韓必敗無疑,但是既然核子武器的目的不在戰勝對手,而是迅速大規模的殺傷能力,只要北韓能夠確保其擁有出其不意大規模殺傷美國的能力,就能在談判桌上擁有相當大的發言權。

 

但是如果擁有核武器的各國彼此都知道避免戰爭的利益高於戰勝的利益,不能啟用核武乃是各方的共同知識,那麼要核武何用?擁有核武又如何能夠增加議價能力?Schelling認為答案在威脅,擁有核武的國家可以操弄核戰的風險,直到不能容忍的一方退讓為止,例如可以刻意令事情輕微失控,其失控的程度正在對手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外,以迫使對手讓步。不過這在操作上需要有相當的技巧,如果失控到對方認知衝突會不斷上升,核子大戰終究無可避免,則任何一方都有先行攻擊的誘因。

 

核武戰略關鍵在可信的承諾

 

因此核武戰略的關鍵在建立可信的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要令承諾可信,如同我先前在《台灣外交危機的行動綱領》中所解釋的事前承諾策略,刻意削減自己的選項,令自己無路可退,增加承諾的可信度,反而能夠縮減對手的策略空間,進而改變對手的行為,這裏不再復述。

 

如同Schelling以侵權法中的「最後避損機會原則」說明的,即使原告存在過失,但如果能證明被告有最後機會避免事故,則原告仍得請求賠償損失,亦即傳統戰略觀的主動一方具有優勢的觀點不再,如果能夠將最後一步交給對手決策,對手必須決定退讓或是發動相互毀滅的核戰,這時負擔反而在對手身上,這時主動權不再是優勢,反而成了劣勢,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由於核武迅速的大規模殺傷能力,所以策略的挑戰在於,如何略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可信的承諾,而給予對手最後回應的機會。

 

擁有核武的國家可以操弄核戰的風險,直到不能容忍的一方退讓為止。(湯森路透)

 

要令承諾可信,己方可以投入政治聲譽的成本,例如美國國會於1955年通過的台灣決議案以及與台灣簽訂的軍事援助協定,就是對於中共送出美方將介入的明確訊息,但是反覆無常的北韓在國際間缺乏此種政治聲譽,那麼金正恩要如何確立其核子戰略的威脅是可信的?

 

金正恩形象有助其核武戰略

 

這個問題的解答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明知在國際媒體上形象奇差無比,為什麼金正恩不試圖改變外界對其窮兵黷武、瘋狂偏執的形象?固然各國媒體非其所能控制,而且北韓嚴密的資訊控制與獨裁洗腦的體制,也容易成為外界獵奇的對象,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報導對其全無好處,例如金正恩可以依據外界的報導,查出在其嚴格控制下資訊洩漏的管道或是藉此對外釋放假消息,更重要也更諷刺的是,這種獨裁狂人形象有時反而有助於其核武戰略,限縮美國的策略空間。雖然受到政府高度控制的媒體與外交官員充斥著浮誇荒誕的語言風格,使得北韓難以建立可信的承諾,但是金正恩從犬決、砲彈決親人重臣的誇張報導,到「只要核子,不要褲子」的一意孤行,反而凸顯出金正恩非理性的部分,增加其啟動核戰的可信度;儘管美國不相信莫斯科會為了柏林而向華盛頓發射核彈,但是赫魯雪夫在聯合國大會上拖鞋敲擊桌子的誇張行徑,卻使得美國不得不防範其盲目與非理性報復的可能性。

 

既然核武戰略在威脅,但是與傳統戰略以戰爭勝利為基礎的威脅不同,核武戰略的威脅在阻卻(deterrence)與威逼(compellence),前者在阻止對手去做某些事情,後者則是施壓以迫使對手改變行為,由於北韓威逼美國的機率不高,所以金正恩的戰略以阻卻為主。

 

阻卻其實也是事前承諾策略的一種,關鍵在削減自我的選項以達成可信的承諾,柏林與金門便是其中兩個出名的例子。美軍曾經駐紮在柏林,但其軍隊實力遠不足以對抗蘇聯的駐軍,不過美軍的目的在以行動證明,一旦柏林遭受攻擊,美國沒有選擇而必然介入;蔣介石敗戰毛澤東一退再退,最後將其最精良的軍隊駐在金門,金門小島,戰事一旦發生,軍隊無法立刻撤出,只得死戰,而美軍或許也必須因此介入,都是成功阻卻的例子。

 

金正恩初始的策略也是將北韓中國綁在一起,雖然過程中雙方互信越來越低,但是金正恩一直在關鍵時將中國捲入,而面對中國時又搬出俄國的策略方向始終未變,由於中國與北韓有將美國趕出東亞的共同利益,而中國無論是直接面對南韓的美軍、推翻金正恩體制所可能面臨的難民潮、或是出兵攻打北韓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都相當高昂,也構成金正恩阻卻策略的基礎。

 

習近平被金正恩耍了,金正恩知道氫彈成功在即,因此滿嘴跑馬答應習近平各種條件,令習近平得以在國際上打朝鮮牌。(湯森路透)

 

金正恩最大危機時刻已過

 

對金正恩而言,發展洲際氫彈的最大危機在於對手知道北韓即將成功的那一刻,會不惜一切毀滅其成功的機會,否則一旦核武有成,雙方的戰略架構也就隨之改變了,過去小布希與布萊爾不惜編造「大規模毀滅武器」的證據以攻擊伊拉克,正是因為這時攻擊的正當性最高,因此對金正恩而言,最驚險的時刻在宣布成功之前,一來需要釋放假情報,令美國相信其距離成功仍相當遙遠,再來需要不惜代價買時間以度過這驚險的脆弱期。

 

習近平前陣子訪美時,川普興沖沖的讚揚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大力幫忙,自然不少人擔心台灣成為交換的籌碼,不料事後情況180度大轉彎,川普不僅抱怨中國欺騙了他,延誤了寶貴時間,對中國貿易報復更一觸即發。我認為這並非習近平有意欺騙川普(雖然川普如此相信,但是中國能從這短暫的欺騙中獲得什麼利益?),而是習近平被金正恩耍了,金正恩知道氫彈成功在即,因此滿嘴跑馬答應習近平各種條件,令習近平得以在國際上打朝鮮牌,因此後來中國甚至在聯合國表態支持制裁北韓並不令人意外。

 

當然這並不意味金正恩從此高枕無憂,因為除非北韓能夠擁有相當數量的氫彈能夠直接攻擊美國本土,並且能夠挺過美國第一擊的攻勢,仍有餘力可以反擊,否則其核武威脅並不完備,因為核武的數量與使用核武的誘因密切相關,並曾促使人們重新檢視削減核子武器的目標是否正確,雖然削減核子武器的數量降低誤射的風險,但是卻因此增加先行攻擊的誘因,如果金正恩理解到自己能夠攻擊到美國本土的核子武器數量太少,容易被美國一次殲滅時,反而增加其出其不意先以核武攻擊美國的機率。當然國際上也知道,在金正恩的氫彈級核武壯大前,此刻正是削弱其勢力的最後機會,因此這段時間內,各國將會採取各種高強度的手段迫使金正恩就範,雖然過去的經驗顯示,制裁的效果有限,更遑論令金正恩拋棄即將到手的王牌。

 

金正恩的核武戰略曾經與其個人的瘋狂緊密連結而遭受太多的誤解,這種誤解有可能導致國際誤判情勢,而延誤了解決方案,擺脫刻板印象,正確地理解金正恩的核武戰略或許是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黎蝸藤:日韓擁核或是東亞宿命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