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盤與它的故事》法國廠牌Tahra的崛起與殞落之四:名樂團企劃專題的代表作

blue97(Muzik專欄主筆) 2017年09月30日 13:21:00
Tahra所推出的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紀念專輯「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1548-1998。(作者提供)

Tahra所推出的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紀念專輯「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1548-1998。(作者提供)

Tahra推出的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的紀念專輯「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封面是四位執掌過樂團的名指揮,左起順時針為貝姆、肯培、孔維茲尼、凱伯特,中間為艾爾曼朵夫。

 

法國廠牌Tahra對歷史錄音有極強的使命感,在專題的企劃上,他們可以拿一位演奏家當主題,也可以從一整個樂團錄音史來構思。1999年,Tahra就推出一套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的紀念專輯「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1548-1998」,用錄音來回顧1922年到戰後的1950年代初期,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的5位掌舵者:德國指揮家阿道夫布許(Fritz Busch,1890-1951)、奧地利指揮家卡爾貝姆(Karl Böhm,1894-1981)、德國指揮家卡爾艾爾曼朵夫(Karl Elmendorff,1891-1962)、約瑟夫凱伯特(Joseph Keilberth,1908-1968)、魯道夫.肯培(Rudolf Kempe,1910-1976),以及孔維茲尼(Franz Konwitschny,1901-1962),而專輯的設計則就是以其中4位指揮家的照片作為封面。

 

Tahra所推出的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紀念專輯「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1548-1998。(作者提供)

 

 

指揮家阿道夫布許

 

1922年接掌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的阿道夫布許,在位10年,打造了德勒斯登歌劇院的黃金時期,布許的到任恰好碰上錄音技術從蠟筒錄音走向電氣錄音,他在1923年首度指揮樂團為DG唱片公司錄製一些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的歌劇短曲,甚至挑戰過莫札特第39號交響曲的片段。到了1931年,電氣錄音更成熟了,布許才帶領樂團錄下第一份完整的管弦樂作品—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

 

這是布許在二戰前帶德勒斯登國立交響樂團遠征柏林愛樂廳的實況錄音,音源收藏在德國廣播電台,由於開頭幾個小節的母帶毀損,Tahra只好以布許指揮丹麥廣播交響樂團的同曲目演出來修復,布許與丹麥樂團的另一錄音,EMI曾發行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 Fritz Busch。

 

布許指揮的布拉姆斯呈現出一種內省式的節奏衝力,有現代演奏聽不到的特殊脈動,這種手法或許是受恩師斯坦巴赫(Fritz Steinbach,1855-1916)的影響,也可能是那個時代的創新風格。據說,布許幾個月後還與樂團演奏過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可惜沒留下錄音檔案。

 

除了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Tahra的專輯還收錄布許1932年指揮樂團演出的華格納《唐懷瑟》序曲,這份序曲錄音當時還留下影像版,片長超過12分鐘,影片拍攝的時間眾說紛紜,有人說是1932年所拍,有文獻則記載攝製於1933年初,位在美國紐約的布許協會則聲稱是1930年的作品,影片的藝術指導是作曲家許瑞克(Franz Schreker,1878-1934),當時拍了一系列共6段影片,命名為《Das Weltkonzert》(世界的音樂會),布許的《唐懷瑟》序曲是其中之一(德國廠牌Profil在2009年發行了布許在德勒斯登的全錄音,3CD+1DVD,連當年拍攝的影像都收錄)。

 

從影片看來,當時的拍攝、剪接、技術手法已經很成熟,畫質也相當不錯,布許的指揮動作簡潔俐落,他的《唐懷瑟》沒有刻意堆砌的張力,卻擁有怒濤澎湃般的氣勢,鏡頭帶到布許的正面、側面,站立指揮台上的背影,也有單一樂器的特寫,甚至在激烈高昂的樂段,還有快速剪接的手法,讓人見證1930年代優異的影像藝術。由於掌鏡者許瑞克的猶太身分,後來德國納粹崛起後,這段影片就面臨禁演甚至銷毀的命運。

 

指揮家貝姆。

 

布許遭納粹逼離樂團後,卡爾貝姆在1934年接下重任,掌理樂團一直到1943年,這段德勒斯登的歲月裡,貝姆認識理查史特勞斯並成為莫逆之交。Tahra專輯中僅收錄貝姆與樂團錄製的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這場演出錄於1942年錄製,成為第三帝國廣播公司(Reichs-Rundfunk-Gesellschaft,簡稱RRG)的珍貴檔案。

 

指揮家艾爾曼朵夫。

 

卡爾艾爾曼朵夫是貝姆的繼任者,他擅長華格納作品,在大戰期間在德國佔領區上演多場華格納的歌劇作品,同時他也是《尼貝龍根指環》錄音的先驅者。

 

Tahra專輯收錄1944年艾爾曼朵夫指揮的《女武神》第三幕的終曲《佛旦的告別》,另外還包括《女武神》第一幕全曲,這些傳奇的華格納演出,帶領樂迷見證了艾爾曼朵夫超凡的歌劇指揮功力,也讓人見識到德國RRG高超的錄音水平。

 

凱伯特指揮的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序曲。

 

戰後的1945年到1950年間,約瑟夫凱伯特在艱困時刻接下德勒斯登音樂總監一職,帶領歌劇院進行戰後的復興。

 

1948年9月22日,德勒斯登歌劇院浴火重生,在凱伯特指揮下演出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貝多芬這部歌劇在那個政治解放的年代特別受喜愛,而這場歷史性的實況以德國自豪的膠帶錄音收錄,聲音品質很好,歌手方面則起用了許多戰後年輕的一輩,只是,這個歌劇院重新開幕的紀念演出,部分母帶不明原因遺失,除了聲音以外,還有未曾發表過的影像記錄。

 

Tahra專輯就收錄了這場《費黛里奧》的演出片段(凱伯特指揮的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選粹,2011年有德國廠牌Profil發行的CD,另外當時的錄影也收錄成DVD形式一起推出)。

 

除了上述的《費黛里奧》外,凱伯特在結束任期前另外錄了兩齣歌劇,包括1948年5月20日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全曲,以及同年12月的德弗札克歌劇《露莎卡》(Rusalka),Tahra的「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也提到凱伯特錄製《露莎卡》的時間,他們考據出來是完成於1949年8月28日,但依照英國福特萬格勒協會會長約翰杭特(John Hunt)的考證,這可能是後來整場音樂會被廣播的時間。

 

早期,這份歌劇錄音曾由美國的Urania唱片廠牌推出黑膠,2006年,德國唱片公司Profil在德勒斯登系列發行CD版本,標示的錄音時間證實杭特的考證是正確的。

 

指揮家肯培。

 

戰後,德勒斯登從戰爭的廢墟中重生,樂團的掌舵者也頻頻更換,凱伯特離職後,魯道夫肯培接任到1953年,又由孔維茲尼接棒到1960年代末。

 

這段時間,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任期都不到5年,但在主要的掌舵者與客席指揮的帶領下,仍讓這個樂團的錄音版圖逐步擴大。Tahra專輯中,挖掘了1949年到1951年間,肯培指揮樂團錄製的莫札特、華格納、韋伯的序曲,這些錄音表現出肯培正統嚴謹的手法。

 

指揮家孔維茲尼。

 

另一位當時活躍於東德的孔維茲尼,在西方世界的知名度頗高,在黑膠時期,他所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獲得不錯的評價,在歌劇的錄音方面也頗有斬獲。孔維茲尼的指揮風格傳統保守,他的詮釋具傳統的厚重感及樸質的音色,但也經常被批評缺乏適度的流暢性。

 

Tahra在專輯中收錄1959年孔維茲尼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提爾愉悅的惡作劇》,這是一份首度被挖掘的聲音檔案,比起他前1年的錄於萊比錫的實況,德勒斯登版在處理上更加生動。

 

「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是Tahra第一份以樂團作為主題的特別企劃,厚達40多頁的解說書,簡略描述了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歷史,頗具參考價值。而這套千禧年來臨前所推出的紀念專輯,也標示著1990年代末Tahra唱片封面的變革,從創社初期黑白古樸的色調,走向華麗的風格。

 

 

 

本文提及的唱片:

 

「Hommage in Dresden Staatskapelle」,4CD,Tahra,TAH 324-327

 

Fritz Busch: His Complete Dresden Recordings,3CD+1DVD,Profil,PH07032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 Fritz Busch,EMI

 

Joseph Keilberth:Beethoven: Fidelio Highlights,CD+DVD,Profi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