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乾任專欄:蝦皮痛擊的不只是本土電商龍頭

王乾任 2017年10月20日 07:00:00
很多人讚嘆蝦皮主打的便利和免費送貨服務,但那可能只是把真實成本隱藏起來或轉嫁給其他人承擔。(圖片取自蝦皮臉書)

很多人讚嘆蝦皮主打的便利和免費送貨服務,但那可能只是把真實成本隱藏起來或轉嫁給其他人承擔。(圖片取自蝦皮臉書)

最近電商界熱議的大事,是有中資背景的蝦皮砸下70億補貼運費,一舉拿下上千萬會員,也給本土大型電商龍頭痛擊,逼得高層出面向社會發出民族主義式的呼籲。

 

此一議題,不少人都在商言商,盛讚蝦皮的創新、策略跟雄心壯志,檢討本土電商龍頭的不長進和該改革不改革等等。

 

新聞熱潮都還沒過,日前又傳出蝦皮推出大台北地區8個行政區下單,兩個小時到貨的服務,若晚一秒,就賠60元。

 

從免運費到兩小時到府,看得出來蝦皮主打的是人性的貪小便宜(免運費)跟渴望便利(兩小時到府)。

 

雖然蝦皮對外表示只是以專案活動試辦,我內心卻萌生一個問號「到底兩小時內貨送到府的實質意義在哪裡?」廣大消費者真的有需要享受這種便利與快速嗎?晚一個小時乃至兩個小時拿到貨,人生會因此大不相同的情況究竟有多少?極度壓縮出貨時間,可誇耀的或許是其物流配送系統,不過,這裡面難道都沒有問題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這些年外送披薩店不再像過去那樣主打下單後30分鐘內送達,甚至越來越多外送服務會告訴你送達時間不會太快,方便消費者自行斟酌是否要下單。

 

為何如此,不就是因為過往的30分鐘送達噱頭,造就太多外送人員的意外或不幸?

 

購物並不只是追求自己的效益極大化與成本最小化,還需顧慮服務我們的人的安危。(中國一快遞公司/中新社提供)

 

便利帶來的外部成本

 

還記得兩三年前,台灣開始有網友在網路上公開呼籲,要求大家盡量不要在颱風天時叫外送服務,畢竟外送人員也是人生父母養。這些代表什麼意思?代表我們這塊土地上的消費者,購物並不只追求自己的效益極大化與成本最小化,還願意顧慮服務我們的人的安危。

 

台灣物流產業從業人員的過勞與血汗,那是眾所皆知。雖然相對來說薪水還可以,但是工作量過大的過勞情況,一直為人所不樂見。也因此,日前好不容易才有一些物流公司同意周日不送貨,藉以降低宅配人員的工作量。

 

這一年來,蝦皮用免費配送搶生意固然是商業競爭策略,可是我們不妨也想一想,免物流費會否讓我們在購物時因為貪小便宜而買了更多?免物流費會否讓訂單數量暴增(以前想說集到某個購物金門檻再一起買,現在可以說買就買)?

 

無法撐過創新商業模式競爭的本土電商龍頭業績受到衝擊,那是他們應該自己想對策解決的部分,不過,我想到的卻是,那些因為商戰被捲入的基層勞動人口因此而增加的不必要工作量,對身體與精神所造成的負擔以及可能的外部成本會怎麼轉嫁與擴散?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商業上所謂的免費,只是讓消費者不用直接支付金錢給企業,不代表不用支付其他成本,更別說因為免費而轉嫁給社會上其他部門或人員承擔的情況。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更深入想一想,台灣是不是充斥太多無謂的便利了?這些便利之所以能夠成立,會不會當中有不少是某些人以低薪過勞的工作型態,幫我們支撐起來的? 再好比說24小時全年無休的便利超商,在僅僅3萬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竟然有上萬家,更別說其他後來也陸續走上24小時營業的零售通路。這種24小時都能買到東西的便利,真的是必要的嗎?就算是必要,需要如此普及嗎?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多的24小時營業店家,難道不是歸因於低薪資報酬結構使然嗎?

 

便利沒有人不喜歡,我也很喜歡。問題是,那些擺上檯面讓消費者看得見的便利,常常只是把真實成本隱藏起來或轉嫁給其他人承擔,說穿了是將便利建立在讓其他人替我們犧牲的基礎上,而且廠商宣稱對消費者好的許多便利根本是不必要的便利,就算沒有,我們的日子還是能夠過得很好。不,說不一定能夠過得更好。

 

前一陣子,網路上有一些媒體刊登批判快/平價時尚的文章,大意是說,消費者之所以能夠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款式多樣且更新的服飾,是因為製造方面的血汗壓迫使然。台灣的某些便利服務,不也如此嗎?

 

當我們看到平價時尚對製造工廠工人的低薪剝削,於心不忍的同時,是否也回頭看看島內那些為了其實根本沒必要的過度便利而犧牲的人們?

 

【延伸閱讀】

●江雅綺:殺死APPLE CARE+和MOD的法律兇手

●江雅綺:網路無國界 電商莫鎖在中國

關鍵字: 電傷 物流 過勞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