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韓國的挑戰-中國歪曲的保護主義

徐子軒 2017年11月02日 00:00:00
在韓國樂觀的經濟成長數據背後,仍有強大的內憂外患正等待文在寅政府找出解決之道。(湯森路透)

在韓國樂觀的經濟成長數據背後,仍有強大的內憂外患正等待文在寅政府找出解決之道。(湯森路透)

近來韓國央行發布GDP統計數字,第三季同比增長1.4%,是7年來最高紀錄,照這個趨勢,全年將有望超過3%的成長目標。能夠有如此成績,淨出口貢獻最多,依照韓國海關資料,9月出口達到550億美元,是自1956年以降最高的月出口紀錄。其中對東協的9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對印度同比增加了22%,甚至對陷入薩德僵局的中國也增長23%。

 

不過,樂觀數據的背後仍有著強大的內憂外患,正等待文在寅政府找出解決之道。在內憂方面,主要指的是消費不振。如上所述,韓國經濟的成長主要來自淨出口,獲利者乃是大企業為主,對一般國民而言,可謂無感復甦。即使韓國就業情況尚稱良好,文在寅政府也提供調漲最低薪資的利多,家戶消費仍不見起色,2016年所占GDP的比例甚至低於97金融風暴後的節衣縮食。

 

這主要是由於家庭負債超過可支配收入,所以人們不敢也無力花費。根據最新統計,2016年韓國家債務總額達到近1400兆韓元,約占GDP的93%,比起2013年,增加了三倍。之所以會暴增負債,則是因為房地産貸款,首爾、釜山等廣域市都出現不動産投資過熱的現象。今年以來韓國政府逐步實施一些打房政策,試圖控制債務,但這將導致建築業投資下滑,也無法解決已有的債務危機。

 

外患方面,則是中國因素。對於中國以拒遊韓國、拒買韓國等限韓令,施壓韓國拒絕薩德,只能算是近憂。韓國央行預測這將拉低今年GDP約0.3~0.4%,但明年因此產生的基數效應(base effect)將帶來反彈0.1%,且部分人士基於日本的前例,認為中國的限韓令會逐漸消退,明年第二季可望復甦。事實上,迄今對中出口連續11個月保持成長,顯示限韓令有其箇中巧妙。

 

青瓦臺真正的遠慮,是中國在高科技工業領域的步步進逼,也就是強國製造戰略,這才會對韓國經濟帶來致命傷。目前兩國的製造業雖然相互依賴,但中國針對一些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想方設法防堵韓企分食中國市場。例如汽車、電池等,由於中國正在盡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內部所需的鋰電池供應商便排除三星、LG等大廠。

 

不過,中國部分競爭力仍不如韓國的產業,則仍需要韓國的技術,因此熱烈歡迎韓企投資。像是半導體、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等,前者如三星已決定在3年內投入30億美元擴建西安廠,以增加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的產能;後者如LG Display準備斥資450億人民幣於廣州興建8.5代OLED廠,但這項計畫被韓國政府認為會洩漏技術,正在審查當中。

 

未來,在習近平的第二個任期內,可以想見將對韓國發動更猛烈的攻勢。因為中國若欲持續GDP成長,必定得發展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那意謂著在全球供應鏈上要站到前端位置,特別是高科技業。近5年來中國對韓國、日本的中間財需求都可見明顯下降,部分原因當然是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更基本的則是中國試圖提升自製率,減低對韓日的依賴。

 

殘酷的事實是,儘管東協、印度等市場均有潛力,但想完全替代中國亦是不切實際,因此韓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須與中國共生共榮。關鍵在於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中國歪曲的保護主義裡存活壯大,對於與韓國產業同質性甚高的台灣而言,韓國經驗也具有相當的啟示作用。

 

※作者為 LUCIO策略總監

 

關鍵字: 韓國 中國 台灣 產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