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投共儀式變得簡單之後

主筆室 2017年11月07日 07:02:00
建立在「投共潮」上的「中國夢」,像是一則蒼白的笑話。圖為盧麗安。(中新社提供)

建立在「投共潮」上的「中國夢」,像是一則蒼白的笑話。圖為盧麗安。(中新社提供)

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落幕,比鄰的台灣也在這波熱議中冒出幾條花絮,包括出生台灣的盧麗安以「台灣省代表」出現在十九大會場;隨後另有台籍北大學生王裕慶在接受港媒訪問時說自己打算明年向中共提出入黨申請,要當「祖國」偉大復興的參與者;接著,再有一台籍博士生張立齊以「台灣言論不自由、思想被壟斷、民主被少數人把持」為由,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三人接力,形成一波所謂的「台灣投共潮」。

 

比起1979年林毅夫抱著兩顆籃球從金門游泳到廈門投共,盧、王、張三人入黨程序相形輕便不少。直到2002年,仍遭台灣通緝的林毅夫為返台奔喪一事成為新聞焦點,台灣社會才普遍對「林毅夫」這三個字有所認識(林最後未返台),盧、王、張三人如今在兩岸形勢變化和媒體環境殊異下,於是很輕易地就當上了幾天話題人物。

 

十九大的權力更迭,不免再次讓人陷入中國式特殊的政商迷宮,並被中國各路大小官員上上下下弄得團團轉。但當我們推論著誰將進入領導菁英核心聖殿,誰又將鹹魚翻身時,盧麗安、王裕慶、張立齊便是以一種非常簡單的邏輯取得了關注,亦即言語上罵罵台灣,行動上輸誠中共,然後在正確的時機點亮相,就足以為個人取得「中國夢」的初步成果。對中共來說,他們是繼一口京片子腔的王炳忠之後,又一次來自台灣這塊土地的小兵立大功。

 

「中國效應」的影響,其實不只有台灣深感壓力。尤其在世界經濟權力由西方轉移到東方已是不爭的事實下,幾年來不僅造成各先進國家製造業出走,不僅損及他們原有的經濟優越感,結果連文化上的優越感也一併受挫。

 

撇開仍不甘示弱的美國,近一、二十年來,很多原本對中國一知半解,又被迫接觸中國的歐洲人,多被中國近期的發展給「驚呆了」,同時為著自己國家的「去工業化」感到十分徬徨。一邊擔憂計量著,以中國過去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成長效率,推論出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不可一世的巨大力量。要怎麼應付這隻食量奇大,成長極快的胖熊貓,早是各個先進國家共通的課題。

 

因應之道,從減緩購買中國製商品,到增加企業回流誘因,方法齊出,有些有用,有些則是白做工夫,當然,更多的是知道勢不可擋,乾脆借力使力,不再勉強把產業根留本土,咬牙忍受產業外移的陣痛,轉而將資源集中在製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品,盡可能不讓前進中國之舉迸發更多的焦慮。

 

任何正常國家要面對恐怕比「猩球崛起」更讓人類世界不知所措的「大國崛起」,無論情感(文化)或理智(經濟),都會遭逢極為艱鉅的挑戰,偶爾(愈來愈多),還得被迫收斂原本在國際上自我標榜的信仰價值,其中尤以人權和自由為甚。這都已被視為一種能與中國和平共舞的權宜之計。只是無論如何,他們畢竟從來不必憂懼因為和遠東的經濟角力,而導致自己國家既有遊戲規則的崩解。

 

目光回到台灣,和中國僅有一海之隔,加上幾無國際地位作為後盾,使得我們應對大國崛起的方式,有時就不免淪於可笑。不談企業升級,不談產業轉型,不討論人才的長遠培育計畫,不在乎專業、品質,不講整體改造,只在乎個人,然後再把格局有限的私利自我催眠成是在謀全島人的福利,「加入共產黨」即是台灣人窄化應對中國之道的佐證,建立在「投共潮」上的「中國夢」,也就成為一則蒼白的笑話。

 

這讓人聯想到二戰期間,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不少擁抱納粹的團體,從歷史文獻上看到,這些主動靠上去,很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和納粹沾上一點邊的,要不是屬於投機型的菁英份子,要不就屬於無所顧忌的亡命之徒。另外,今天外電只要放上有關北韓金正恩巡視軍武的玉照,旁邊一定都會有群手持筆記本、鞠躬哈腰的軍方將領。那些強權陪襯者的尊容模樣,有時候真的都要比主角還滑稽。

 

今天外電只要有關於北韓金正恩巡視軍武的玉照,旁邊一定都會有群手持筆記本、鞠躬哈腰的軍方將領。(湯森路透)

 

【延伸閱讀】

● 王裕慶這些人不懂的事-能自由「喝咖啡和偷懶」就是好社會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