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11」暢快購物的背後:過度消費與大量垃圾

陳博臻 2017年11月14日 07:01:00
「雙11」總成交金額再創新高。(湯森路透)

「雙11」總成交金額再創新高。(湯森路透)

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舉辦的天貓「雙11」網購節11日深夜落幕,總成交金額再創新高,高達168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7739億元),較2016年的1207億人民幣(約新台幣5673億元)成長近4成。

 

然而,商機無限背後所遮掩的過度消費卻也讓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蕭藹君(Cindy Sui)生活在中國多年,分享了她對「雙11」的看法。

 

光棍節原意已不在

 

「雙11」原先是大學男學生與朋友慶祝單身的節日,不過阿里巴巴順勢將這一天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網路購物節日。

 

參與的買方與賣方不限於中國,而是來自於全球各地。阿里巴巴表示,2017年全球超過百萬家零售商投入「雙11」,其中也包含美國梅西百貨公司(Macy's)。

 

美國梅西百貨公司亦投入「雙11」購物節。(湯森路透)

 

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無關乎國界,「雙11」購物平台祭出多項行銷策略,吸引全球消費者下單。消費者為了搶優惠,紛紛守著電腦搶在當日零時下單。

 

購買前,民眾還可以利用虛擬實境「試穿」。阿里巴巴另外舉行了4小時的服裝秀,觀賞民眾看到喜歡的衣服,可以隨即透過手機訂購。

 

《大紀元》報導,根據天貓開賣57分鐘後的統計,中國消費者最愛購買日本、美國、澳洲、德國與南韓的商品,而香港、美國、台灣、澳洲與新加坡的消費者則最愛購買中國商品。

 

需要與想要

 

廣州海關指出,截至11日中午12時,當局已驗放183.1萬張訂單的跨境貨物,價值4.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0.7億元),較2016年同期暴增6.6倍。資本主義橫跨國界,這般鋪張的消費習慣會如何影響當代的中國?正是這一點讓蕭藹君憂心忡忡。

 

「雙11」物流業者十分忙碌。(湯森路透)

 

「我依然記得成長於1970年代的共產中國的樣子,我母親與鄰居拿著配給券,到國營商店購買肉品。」蕭藹君回憶,當時能夠購買的東西不多,這種情況到了1980年代並無太大變化。人們只買自己需要的用品,與「雙11」景象大不相同。

 

蕭藹君指稱,她一名表親在「雙11」當天一次買了半年份的家庭用品,另一名朋友則花了約500美元(約新台幣1萬5000元),甚至連高齡70多歲的長輩也參加這場盛會,在網路上買了內褲與零食。

 

蕭藹君認為,富有的中產階級浮現,人民的生活變好了,但過往節儉、夠用就好的消費習慣卻逐漸消失,有些人對物質十分追求,不慎成了卡奴。

 

民眾購物習慣與以往不同,圖為天貓吉祥物。(美聯社)

 

破壞環境

 

消費習慣的改變除了形塑人們的生活習慣之外,其所產生的垃圾殘餘,也成為另一大隱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在中國,產品包裝拆卸後僅約20%被回收再利用。

 

「綠色和平」北京發言人江卓珊(Ada Kong)說,「雙11鼓勵民眾非理性消費,這種非理性消費的成本,就是賠上環境。」

 

 

關鍵字: 雙11 阿里巴巴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