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生能逢時?《獨生》作者方鳳美專訪

陳怡杰 2017年12月10日 09:38:00
45歲馬來西亞人方鳳美,2007年獲普立茲新聞獎,曾任《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多年,四川大地震目睹一胎化政策悲劇性副作用寫下《獨生》。(攝影:陳育陞)

45歲馬來西亞人方鳳美,2007年獲普立茲新聞獎,曾任《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多年,四川大地震目睹一胎化政策悲劇性副作用寫下《獨生》。(攝影:陳育陞)

「文明就是絕育」(Civilization is sterilization.)赫胥黎,《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甫在台灣出版《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Social Experiment,下稱《獨生》)的方鳳美(Mei Fong),曾是《華爾街日報》2007年獲「普立茲國際報導獎」7名記者團隊之一,2年前因《獨生》觸及「針砭中國一胎化政策」敏感題材讓港、中出版計畫告吹,出現「為中國而寫的書,卻無法為中國人所見」窘境,目前除了英、美、台,9月《獨生》也交「草思社」發行日文版,日前抵台宣傳。

 

(攝影:陳育陞)

 

出身媒體管制國

 

1972年方鳳美出生媒體管制嚴格的馬來西亞(2017年「無國界記者」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馬來西亞排名第144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她進入新加坡英文媒體《新報》(The New Paper),「沒想過回大馬找工作,即使新加坡報導新聞也不自由(2017年「無國界記者」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新加坡排名第151位),但第1份工作我沒選擇。」

 

在《新報》2年,她一開始地位不高,常做突發報導,到現場問些「你有什麼感覺」基本問題,後來獲外派澳門、印度採訪賭博、黑社會、環境議題,有機會與國際記者交流(大多來自美國),驚覺報導自由、預算都很廣,紮根她赴美留學心願,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畢業,她進入紐約《華爾街日報》才首次有處理金融新聞機會。

 

駐點北京,央視新大樓仍大興土木。(方鳳美提供)

 

華人、女性原罪

 

但華人、女性兩大身分成為她發展劣勢,「《華爾街日報》成員美裔男性為主,一開始就職,不只一次採訪時被問『你是助理還是翻譯?』,尤其剛駐點香港,『是外國記者,但卻是華人,所以妳是秘書?』能力質疑沒少過」,方鳳美歷歷在目,去北京採訪王岐山時,王岐山對她同行美裔記者熱情寒暄,但一眼也不瞧她,連握手都沒。

 

年輕臉龐也非處處碰壁,下鄉到農村採訪,她自覺容易融入農民,「不感覺我是『記者』,更能聊出資料」,其實華人、女性2大競爭劣勢(?),她自小就有體會。

 

「我在不期不待中成長。」(攝影:陳育陞)

 

爺爺生了18個兒子

 

「在大馬,華人難進大學,多數給馬來人念,不管你來自印度或中國,機會都低。」她是父親所生第5個女兒一直在不期不待中成長,「在傳統中國家庭,有這麼多的女兒被認為是一個恥辱(disgrace),所以我從小性格反叛(rebellious),越說不可以我越要做」,方鳳美爺爺娶過3房,生了18個兒子,「爸爸排行第16位,我曾回老家尋根,有些親戚說爺爺生1個女兒、也有說生4個女兒 ,但確定有18個兒子,成就中國古老、普遍性別歧視,最典型案例」,「父親想法古板,生到我時,他很不開心。」

 

1900年清朝末期,中國甲午戰爭戰敗,逢宮廷權力鬥爭激化、西方列強瓜分勢力,方鳳美爺爺方文賢在廣東開平當老師,見政治動盪、人口過剩,老家沒發展,舉家移居大馬。

 

珍惜兒子(而不是女兒)是中國根深蒂固傳統,在我祖籍老家更是,同時也是『一胎化政策強化中國性別鴻溝 』原因」,方鳳美慨歎「直到父親57歲中風過世前,我想他都沒有從這段失望情緒釋懷(got over)。」

 

方鳳美曾返廣東開平尋根,當地「開平碉樓」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世界文化遺產,圖為方鳳美家族建構的「雲夢樓」。(方鳳美提供)

 

我是父親第5個女兒

 

過去接受《世界週刊》採訪,她透露父親曾親口說「若我們還住中國,根本不會生下妳」,16歲方鳳美在馬來西亞一場英國主辦的論文大賽獲獎,與父母受邀與來訪的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會面,是她首次感覺父親為這「第5個女兒」感到驕傲。

 

父親在她18歲過世,之後赴哥大留學、進入《華爾街日報》、奪「普立茲獎」等榮耀,她唏噓無緣讓父親見證。

 

「從小父親傳達,女兒以後要嫁,不用花太多錢」,為從女卑家族掙脫,方鳳美考取新加坡「橡膠大王」李光前1952年設立的「李氏獎學金」(Lee Foundation)力拼留美,「家裡只有我跟大姊上大學,其他沒機會。」

 

方家5姐妹與方鳳美(前排右2)母親(後排左2)(方鳳美提供)

 

不打算回大馬

 

目前任職華盛頓「新美國基金會」(The New America Foundation)研究員的她,與丈夫、6歲雙胞胎兒子長居馬里蘭州波多馬克(Potomac),縱然八旬老母、4名姊姊仍住吉隆坡老家,但從業媒體近20年,她沒回鄉打算,「記者出身,當馬來西亞當局仍管制媒體的一天,沒有我回鄉誘因」,「還好是么女,若我為長女,回鄉壓力大。」

 

耗時3年撰寫《獨生》,也讓她與移民家族再次連結情感。

 

寫《獨生》回望家族體歷

 

北京奧運前,她奔忙採訪「北漂移工」(系列報導成為普立茲獎獲獎內容之一)疑似過勞,一度流產,後透過人工受孕在北京產下雙胞胎兒子。她爺爺從廣東來,當自己重返中國駐點跑新聞,見證蜷縮在厲行35年一胎化政策下、那一對對「想要男孩」的父母,箇中鏟不盡的傳統窠臼,方鳳美比誰都能體會,「男、女差別待遇、比例失衡,當然從我家有部分印證。」

 

方鳳美與6歲雙胞胎兒子。(方鳳美提供)

 

「重男輕女傳統,讓一胎化造成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在中國使用性玩具(HitDoll)人數急劇上升。」方鳳美曾親臨中國東莞性愛娃娃工廠,今年9月她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撰文提及「中國黨媒《環球時報》2016年報導,過去5年阿里巴巴、淘寶等購物網,性愛玩具銷售正以年增率50%成長。」

 

一胎化的哀與愁

 

其實1973年,中國首次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匯報,曾一度確定「晚、稀、少」方針(只要求晚婚、1對夫婦生育2個孩子、間隔4年左右),但1979年1月陳慕華(時任中國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組長)卻改要求計劃生育政策轉向「1對夫婦只生1胎。」

 

方鳳美曾親臨廣東東莞性愛娃娃工廠。(方鳳美提供)

 

「中國為何需要厲行一胎化?只因1980年鄧小平有個目標『20年後(2000年)GDP要躍升4倍達1千美元』,專家估計達不到,竟反過來想,把分母縮小不就好了,很不人性(humanize)。」

 

「當時文化大革命才結束4年,中國社會學者、人口專家不敢講話,聲音無法進入討論,只有國防科學家最具話語聲量,國防工業又男性居多,以為『一胎化』執行後,若人口下降比率過多,調整數字、讓人民再把小孩生回來就好,他們沒想過社會不是說改就改」,「這讓最後決定一胎化政策關鍵學者,竟是火箭工程師出身的宋健(時任國務委員,後主導三峽大壩興建)。」

 

《獨生》2015年英文版。(方鳳美提供)

 

在中國,發封email都不容易

 

2006年被《華爾街日報》從香港派往北京前,她對中國有些「想像」,「11年前駐中,報導環境堪算開放,只是許多美國同業都認為,北京奧運結束,報導甜蜜期一過,這10年新聞自由年緊縮得厲害。」

 

作為當年北京申辦奧運的部分條件,中國2007年1月曾答應給予媒體報導自由,包括允許外國記者在未獲政府事先許可下,自由採訪任何人,惟仍未完全兌現,奧運閉幕,緊縮回復往昔管制高標。

 

方鳳美回廣東開平自力村尋根。(方鳳美提供)

 

前幾年,方鳳美透過版權經紀人談《獨生》國際版權時,中國中央級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原有意購買,但卻押下「​但我們希望有修改敏感內容權利」但書,她一邊爭取,未料書才寫完,中國出版計畫已戛然而止,「那時習近平還沒進入權力核心,也許有空間爭取,現在狀況更差。」

 

「這幾年,從媒體控制、交通、空氣、飲食等,中國生活條件都傾頹勢而去」,許多老北京朋友向她感嘆,「你這批記者外派駐京時(2006年至2009年),真是中國黃金時期(Golden period)」,「以前在中國駐點,VPN跳板轉一下到各大國際網找資料仍堪用」,這3年在美國智庫工作的方鳳美說,很多仍在中國的國際記者同業頻稱,「習近平上台,媒體管制明顯趨嚴,VPN問題繁雜、另網路極慢,在中國發封email都不容易。」

 

習近平管制媒體全方位。(湯森路透)

 

她在《獨生》套進不少方家故事,撰寫初期有出版社建議她改方向,「怎麼不寫你在《華爾街日報》處理的經濟、金融題目?」認為她《獨生》太個人主義(emotional)、過傾女性角度「歇斯底里內容」(hysterical stuff),「出版前輩忠告,Don’t put yourself in the story,妳要寫得難一點(high-level),否則外界不會認真看待」,她不置可否「刻板印象,好像女人關心東西就不夠嚴肅。」

 

遠在吉隆坡的母親貢獻書中不少「父母觀念」、「教養想法」個人故事,知道女兒記者本色,講完不斷叮嚀「聊歸聊,剛那段盡量別寫啊。」

 

派駐《華爾街日報》北京記者,鳥巢體育館仍加緊趕工。(方鳳美提供)

 

未定是否遭拒入中

 

她與台灣也有淵源,丈夫Andrew是台裔移民第二代,上回方鳳美有意來台是2003年,但SARS猖獗,台灣那年一條「不得從香港入境」規定,將當時還是駐港記者的她擋回,時移勢轉,為新書宣傳,反倒巧合促成她生平首次來台。

 

目前持美國籍的方鳳美,新書遭中國禁止出版,但未知是否已被限制入境,「應該說我還沒試過」,2014年在網路推《獨生》無償PDF檔後,她多在美國、英國活動,「有中國大學邀約訪問,但還沒赴任」,至少來台宣傳前,她去了香港一趟,可以入境,「中國是這樣,有的時候可以,有的時候不行,看當局要不想對你『強化管制』(enforce),那很不一定。」

 

撰文:陳怡杰 攝影:陳育陞 影音:張慈珉

 

「中國要不要enforce你,那不一定。」(攝影:陳育陞)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