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前進東耶路撒冷】高牆隔開人權 巴勒斯坦人看病也要通行證

仇佩芬李昆翰 2017年12月20日 15:56:00
阿拉伯孩童在耶路撒冷舊城街上玩耍。(攝影:李昆翰)

阿拉伯孩童在耶路撒冷舊城街上玩耍。(攝影:李昆翰)

《上報》耶路撒冷特派小組第六站前進東耶路撒冷。在這邊,我們看到高牆圍住耶路撒冷東界,也隔開了人權,哪一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不行......。

 

從耶路撒冷市區開出的公車,在東邊的檢查哨外停下來,車上魚貫而下的乘客絕大多數是巴勒斯坦人。他們必須在這裡徒步經過邊界檢查,才能回到自己的居住地。高高的圍牆畫出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權力界線,卻只有巴勒斯坦人的遷徙自由必須受到以色列政府的限制,「哪一國的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必須先獲得許可」。

 

以色列警方在舊城區內盤查阿拉伯人。(攝影:李昆翰)

 

站在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頂上,可以看到舊城裡猶太教西牆、穆斯林圓頂清真寺,和基督教聖墓教堂,彼此高低錯落地相對而立,距離遠比世俗信徒的隔閡近得太多。再往東邊看去,一道長長的高牆圍住耶路撒冷東界,牆外就是巴勒斯坦。

 

以色列築起高牆做為以巴邊界。(攝影:李昆翰)

 

圓頂清真寺(左)、大馬士革門、聖墓教堂(右)。(攝影:李昆翰)

 

 

1967年之後,以色列將耶路撒冷的邊界外推到鄰近區域,築起高牆做為以巴邊界。不同於汽車通行的公路檢查哨,城市東邊的步行檢查哨,實際控管著每一個人員進出。哨外的巴勒斯坦地區,只有廣闊的荒地和基礎建設不足的居民區,一般外國人甚至以色列人都鮮少進出,實際受到控管的只有巴勒斯坦人。

 

基於安全顧慮,甚至只是為了防止市民工作機會被剝奪,為了不讓過多的巴勒斯坦人進入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入境許可證要求頗為嚴格,一般情況下只有醫療、探訪親人等理由,而且必須提出證明文件,才能獲得許可。另外在齋戒月時,以色列政府也會發放較多的許可證,讓巴勒斯坦人可以進入耶路撒冷祈禱。

 

檢查哨站。(攝影:李昆翰)

 

東耶路撒冷阿拉伯區街景。(攝影:李昆翰)

 

遊客在橄欖山上遠眺耶路撒冷舊城區。(攝影:李昆翰)

 

「你們也可以過去,」在檢查哨外提著水罐叫賣咖啡的小販說,「哪一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不行。」

 

小販看起來不過十來歲,問他是「哪一邊的人」,他輕輕用嘴型說了「巴勒斯坦」,顯然來自1967年以色列政府強行擴大耶路撒冷範圍後,留在城內居住的巴勒斯坦家庭。雖然住在牆的這一邊,但這個小販和他的族人一樣,並未享有以色列公民權,只憑一紙「永久居留證」在城市裡住下來。而所謂「永久」也並非真的能讓他們安身立命,以色列政府以各種名目取消居留證的案例時有所聞,儘管這種作法遭到國際社會譴責,但以色列政府仍然堅持著這樣的歧視政策。

 

現實世界的隔絕,剝奪了巴勒斯坦人的行動自由,讓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憤怒持續累積,成為以巴暴力衝突頻傳的長期因素之一。而在死後的世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依舊勢不兩立。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一同生活著。(攝影:李昆翰)

 

阿拉伯孩童在耶路撒冷舊城街上玩耍。(攝影:李昆翰)

 

 

橄欖山上的耶穌升天小堂和舊城裡穆罕默德升天的圓頂清真寺,隔著山溝遙遙相對,腳下各自有一片墓園,分別屬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隔著窄小的谷地,死後仍各自緊守著自己的聖地。在死後的世界,仍然不得不比鄰而居的猶太人與阿拉伯,還是一樣彼此隔絕。

 

穆斯林祈禱。(攝影:李昆翰)

 

【上報前進耶路撒冷】

●當迫害者掌握國際話語權 請你聽一聽來自巴勒斯坦的聲音

●到處都是這個塗鴉 揭開光頭小男孩背後的心酸故事

●第七站Aida難民營:鐵門和牆上這些洞,都是彈孔(之一)

●第七站Aida難民營:每15天才有1次自來水供應,你能想像嗎?(之二)

●第七站Aida難民營:父兄都成政治犯 少年擲石抗暴表憤怒(之三)

●第一站特拉維夫:以巴邊境山雨欲來

●第二站加薩邊境:那裡冒著煙的地方,就是加薩!

●第二站加薩邊境:火箭射過來,我們就禱告

●第三站拉姆安拉:衝突餘燼未滅,再掀抗爭潮

●第四站大馬士革門:這裡是以巴衝突第一線​

●第五站巴勒斯坦:猶太人與穆斯林比鄰而居

●第六站東耶路撒冷:高牆隔開人權 巴勒斯坦人看病也要通行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