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前進巴勒斯坦難民營】圍牆後 非暴力抵抗以軍武力鎮壓(之一)

仇佩芬李昆翰 2017年12月21日 13:50:00
Aida難民營位於伯利恆的隔離牆畔,主要收容耶路撒冷和希伯侖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由於難民營位置正對著以色列駐軍崗哨,使居民時常受到以軍的武力鎮壓,生命安全備受威脅。(攝影:李昆翰)

Aida難民營位於伯利恆的隔離牆畔,主要收容耶路撒冷和希伯侖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由於難民營位置正對著以色列駐軍崗哨,使居民時常受到以軍的武力鎮壓,生命安全備受威脅。(攝影:李昆翰)

《上報》耶路撒冷特派小組第七站來到了位於伯利恆的Aida難民營,這座建於1950年左右的難民「居住區」,由於位置正好坐落於以軍的崗哨對面,使得約莫5500人的巴勒斯坦難民時不時受到以軍炮火的威脅。也因此,難民營內牆上布滿了新舊不一的彈孔痕跡,以及居民們用來紀念逝去家人的彩繪——當然,也包括了對以軍殘酷鎮壓的血淚指控。

 

約好要去Aida難民營的前一天,志工Tarek打電話來:「明天你們要不要早一點來?中午這裡有示威,到時候不能在外面走動。」聯合國安理會表決要求美國撤回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提案,遭美國動用否決權推翻之後,約旦河西岸主要城市將展開新一波「憤怒之日(Day of Rage)」示威的消息,早已在巴勒斯坦社群傳開。

 

Aida難民營在1948年到1950年之間建成,主要收容耶路撒冷和希伯侖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從一開始居住在帳棚裡的1千1百多人,至今最多達到約5千5百人。營區就位在伯利恆知名的隔離牆畔,入口處象徵難民希望重返家園的那把大錀匙,就正對著高牆上的駐軍崗哨。

 

Aida難民營區位於伯利恆知名的隔離牆畔,入口處象徵難民希望重返家園的錀匙,就正對著高牆上的駐軍崗哨。(攝影:李昆翰)

 

但與其說難民在隔離牆腳下生活,不如說他們生活在崗哨的槍口下。領著我們走進難民居住區的Tarek隨意指著路邊介紹:「那是催淚瓦斯的空罐,那邊那個是橡皮子彈。還有這個,鐵門上和牆上這些洞,都是彈孔。」

 

在難民居住區內,以色列警方用於鎮壓抗爭的橡膠子彈彈殼隨地可見。(攝影:李昆翰)

 

在Aida難民居住區內,隨處可見牆上布滿了彈孔,說難民們生活在崗哨的槍口下,並不為過。(攝影:李昆翰)

 

「那些以色列士兵直接射擊難民營?」

 

「當然,他們兩天前才又傷了人。」

 

營區內就有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作署(UNRWA)辦公室,旁邊還有一座聯合國學校,但這些國際力量顯然對以色列軍方的肆無忌憚束手無策。

 

Tarek是伯利恆當地草根組織Wi’am的志工,組織的工作主要是從生活、經濟、教育和心理建設等不同層面,協助改善難民的生活狀況;而這一切奠基於組織的根本理念:非暴力反抗行動和推動以巴爭端的和平解決

 

Tarek是伯利恆當地草根組織Wi’am的志工,致力於以「非暴力反抗行動」推動以巴衝突的和平解決。(攝影:李昆翰)

 

生活在槍口下 非暴力抗爭難獲認同

 

非暴力反抗行動,在國際政治領域裡一直是個不褪流行的說法,但真正實現的例子卻屈指可數;面對以巴之間這樣經歷多年戰爭仍然無解的衝突而言,倡議非暴力反抗,更是曲高和寡。

 

Tarek帶著我們穿過營內的住宅區,講述Aida難民營成立的過程,以及難民營的生活現狀。然而一切的故事都起於巴勒斯坦人遭到戰爭及暴力迫害的歷史,而難民營內上大量的彩繪,每一幅都在訴說、紀念著在戰爭中倉惶拋棄的家園、無辜被補被殺的家人,還有許多在難民營的家門口遭到以色列士兵槍殺的兒童。

 

營內牆上的每一幅彩繪,都在訴說戰爭中倉惶拋棄的家園,與難民面臨的困境。(攝影:李昆翰)

 

牆上記載著2014年「加薩屠殺」中所喪生的巴勒斯坦孩童姓名。(攝影:李昆翰)

 

而難民營內許多人家門上貼著印有照片的小海報,「那是這家紀念被處死的家人, 」Tarek再指著懸在空中的橫幅,「這種的則是慶祝照片上的人出獄。在這裡,太多人是政治犯,有些甚至只有十三、四歲,而他們其實什麼也沒做。」

 

Tarek指出,家門上貼著印有照片的小海報是居民在紀念死去的家人。圖中的男孩,於13歲那年遭到以軍的狙擊手射殺。(攝影:李昆翰)

 

這樣直接而殘酷的暴力,數十年來持續不斷地在巴勒斯坦人生活中上演,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說服這些巴勒斯坦難民接受「非暴力反抗」的理念?

 

Tarek承認,在所有的難民工作中,最難的就是說服他們相信非暴力反抗行動仍然能夠表達立場,並且為自己爭取權利。然而相對於政客用難民和土地進行利益交換,相對於平民與士兵的暴力衝突可以吸引媒體關注,非暴力抗爭幾乎看不見進展,更難以說服年輕一代接受這是一條值得努力的途徑。

 

堅持非暴力抗爭 是為了保護孩子們

 

Tarek說,確實有難民營內的孩子質疑所謂非暴力反抗的論點,讓他也忍不住遲疑。但除了相信以和平方式爭取更多時間,讓各方可以透過相互了解和對話解決爭端之外,非暴力反抗行動還有一個最迫切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護年輕孩子不再因為暴力抗爭而犧牲。

 

在Aida難民營中玩耍的巴基斯坦孩童。(攝影:李昆翰)

 

Tarek說,很多巴勒斯坦孩子不滿10歲就跟著上街示威丟石頭,他們並不清楚歷史和政治糾葛,他們只知道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對待,而他們沒有能力反抗;「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自知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只能以用力丟石頭,表達他們對被捕或被殺家人的感情。」然而下場就是被打、被捕,甚至無端送命,「這對幫助難民爭取自由、重返家園的長遠目標,一點幫助也沒有。」

 

Terek說,不少巴勒斯坦孩子未滿10歲就跟著上街示威丟石頭。圖為遭到催淚瓦斯波及的孩子。(攝影:李昆翰)

 

然而所謂非暴力,單憑抗爭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實現。Terek指著隔離牆下難民營的菜園告訴我們,以色列士兵經常破壞鐵絲網潛入,破壞他們的作物也就罷了,他們甚至進到園子裡向平民開火。Tarek憤憤不平地說,「他們可以進來破壞植物,但我們不容許他們在我們的地盤上進行暴力攻擊。」

 

然而制止以色列的暴力,又談何容易?巴勒斯坦的鴿派政府辦不到、鷹派組織也辦不到;對以色列明顯偏頗的美國辦不到,用國際法三令五申的聯合國更是從來沒有辦到過。這樣漫長的努力,到底何時可以看到盡頭?儘管也曾自認自己的人生不可能見到,Tarek還是相信,就像難民營內牆上的畫述說的,只要活下去,巴勒斯坦人總有一天會得到自由、會回到自己的家園。

 

【上報前進耶路撒冷】

●當迫害者掌握國際話語權 請你聽一聽來自巴勒斯坦的聲音

●到處都是這個塗鴉 揭開光頭小男孩背後的心酸故事

●第七站Aida難民營:鐵門和牆上這些洞,都是彈孔(之一)

●第七站Aida難民營:每15天才有1次自來水供應,你能想像嗎?(之二)

●第七站Aida難民營:父兄都成政治犯 少年擲石抗暴表憤怒(之三)

●第一站特拉維夫:以巴邊境山雨欲來

●第二站加薩邊境:那裡冒著煙的地方,就是加薩!

●第二站加薩邊境:火箭射過來,我們就禱告

●第三站拉姆安拉:衝突餘燼未滅,再掀抗爭潮

●第四站大馬士革門:這裡是以巴衝突第一線​

●第五站巴勒斯坦:猶太人與穆斯林比鄰而居

●第六站東耶路撒冷:高牆隔開人權 巴勒斯坦人看病也要通行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