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斯中東行 為何耶路撒冷至關重要?

吳洛瑩 2018年01月24日 07:01:00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左)的中東之行,21日抵達以色列,與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見面。(湯森路透)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左)的中東之行,21日抵達以色列,與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見面。(湯森路透)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原訂2017年12月出發的中東之行,因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破天荒宣布承認耶路撒冷(Jerusalem)為以色列首都,並準備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國從特拉維夫遷至耶城,鬧得「滿城風雨」,延宕至19日終於啟程。

 

《路透》報導,彭斯此趟中東訪問,先造訪埃及和約旦,21日抵達以色列。為期2日的以國行程中,除了預定會見以色列總理,彭斯身為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也將拜訪耶路撒冷的哭牆(Western Wall)、以色列國會還有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另外,彭斯此行不會見到已表明拒見的巴勒斯坦總統。

 

彭斯出訪中東難成行,從2017年12月延期至今的原因,與川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國首都有關。因為遭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宗教領袖強烈抗議反對。無論是穆斯林或是基督徒,都有反抗聲浪,此舉打破美國數十年的中東政策,更招致美國盟友的廣泛批評。

 

 

為何川普承認耶城為以國首都?

 

事實上,長期以來華府都會有親以色列的政治人物施壓,盼能將美國駐以大使館從特拉維夫(Tel Aviv)搬至聖城耶路撒冷。川普本人也在2016 年總統大選時承諾遷移。

 

彭斯和川普指派的現任美國駐以色列大使佛里曼(David Friedman),兩人被視為力促川普宣布耶城為以國首都,和美國使館遷移的重要推手。

 

這個決定在美國保守派人士,還有投票給川、彭組合的福音派基督徒之間廣受歡迎,其中許多人更是支持以色列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政治決策。

 

為何耶路撒冷為中東衝突的導火線?

 

這個問題,脫離不了3個要素:宗教、政治和歷史。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對於三大宗教都有重大意義。數千年來為爭奪聖城,衝突從未止息。

 

自古以來此地居民、不同地區政權交替,還有歷世歷代的入侵者,包括埃及人、巴比倫人、中世紀的羅馬人,到早期的穆斯林統治者、12世紀十字軍東征、16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人佔領,再經歷英國託管時期,以至近代的以色列和其他阿拉伯鄰國,都為了「聖城」歸屬紛擾不休。

 

 

以色列政府雖未獲國際社會承認,但仍一直視耶路撒冷為永遠且不可分割的首都。

 

然而,巴勒斯坦人也同樣強調,東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未來的首都。

 

各方爭奪耶城

 

兩方甚至給了此地不同名稱。猶太人稱為耶路撒冷,或是希伯來文中的「Yerushalayim」,而阿拉伯文則寫為「Al-Quds」,意即「神聖」(The Holy)之地。

 

但是耶路撒冷的意義不僅於此,更深一層來說,耶路撒冷中心地帶的舊城區,對於全世界猶太人而言是「聖殿山」(Temple Mount),即是救世主彌賽亞到來時「第三聖殿」的重建位置。

 

對於全球穆斯林來說舊城區的中心則是「神聖禁地」(The Noble Sanctuary)。

 

 

 

 

耶路撒冷舊城區,目前只留下由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所建部分聖殿山西側擋土牆,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哭牆,是猶太人禱告的神聖之地和精神象徵。

 

哭牆旁院子內,有2座穆斯林的聖殿映入眼簾。分別為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8世紀時所建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穆斯林認為此地是伊斯蘭教中,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聖城。

 

耶路撒冷中心的舊城區內,哭牆(Western Wall)和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分別為猶太人和穆斯林的精神象徵。(湯森路透)

 

對於前來朝聖的基督徒而言,尊敬「聖殿山」更是因為這裡是耶穌基督佈道、受難、死而復活之地。

 

耶城近代歷史地位?

 

1947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當時仍是英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劃分為兩個臨時國家。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這個《聯合國181號決議》承認耶路撒冷,及鄰近的伯利恆(Bethlehem)地區有特殊地位,視為「獨立個體」(corpus separatum),交由聯合國管轄。

 

 

但這個計畫從未落實。1948年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終止,約旦軍隊入便佔領舊城區和東耶路撒冷。以色列於1967年的中東戰爭(或稱六日戰爭)中,從約旦手多奪回且兼併東耶路撒冷,雖然此舉未被國際社會認同。

 

1980年以色列國會通過法案,宣布「完成統一」(complete and united)確立耶路撒冷為永遠且不可割分的首都。但是聯合國認為東耶路撒冷是被以國佔領,因此,此地狀態,直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談判解決前,仍具有爭議。

 

約旦國王則對維護這個穆斯林的聖地貢獻良多。

 

除了美國,還有其他國家將大使館設立在耶城?

 

過去曾有其他國家將大使館設立在耶路撒冷,但也已陸續搬離。

 

2017年12月,瓜地馬拉總統莫拉雷斯(Jimmy Morales),宣布追隨川普的腳步,將瓜國大使館遷離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也表示,確實有幾個國家決定跟進遷館,但他無法透露是哪些國家。

 

同月,有128個國家投票支持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聯合國大會決議,要求美國放棄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另外,有9票反對、35票棄權,還有21個國家未出席表決,為壓倒性的通過。

 

美國宣布承認耶城為首都後,戰火是否一觸即發?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的時間點已確定在2019年底前,自從2017年12月6日川普宣布後,國際情勢緊繃程度上升,在耶路撒冷和以國佔領的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地區都有巴國示威群眾佔領抗議。

 

雖然最近的以巴衝突不若1987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和2000年發生的「阿克薩群眾起義(Al-Aqsa Intifada)」嚴重,但因不滿國家主權遭分割和宗教聖地被動搖而起暴力事件,已遍地爆發。

 

若透過歷史事件來看以阿紛爭,1969 年,澳洲籍的彌賽亞信徒就曾企圖燒毀阿克薩清真寺,雖然他最後並未成功,但也造成損失。當時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六日戰爭」才落幕2年,中東地區政治怒火一觸即發。

 

 

當以巴和談2000年進入關鍵階段時,曾任以國總理的夏隆(Ariel Sharon),率領多名國會議員造訪「聖殿山」,即引發巴勒斯坦人的震怒不滿,衝突後來升級為歷時5年的「阿克薩群眾起義」,又稱「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

 

雙方致命性的衝突也發生於2017年7月。因以國在「聖殿山」阿克薩清真寺的入口設置金屬探測器為安檢措施,引發穆斯林強烈不滿,發生流血衝突。然而,以國解釋因爲先前2名員警遭以籍阿拉伯人槍擊身亡,才加強安檢。

 

以巴之間多年來的動盪不安,也讓中東地區的領導人警告美國任何單方面的動作都會引起局勢混亂,也阻礙美國希望重啟停滯已久的以巴和談。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