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西藏2座冰川接連崩塌 氣候變遷是元兇

紐約時報 2018年01月29日 07:01:00
衛星影像顯示冰川崩塌前後的情景,右圖為2016年6月冰川崩塌前,左圖為2016年7月冰川崩塌後。(翻攝自NASA EARTH OBSERVATORY)

衛星影像顯示冰川崩塌前後的情景,右圖為2016年6月冰川崩塌前,左圖為2016年7月冰川崩塌後。(翻攝自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16年,在西藏西部的乾旱山區,2.47億立方英尺(約合699萬立方米)的冰雪從一座冰川上崩塌,翻滾的冰流在3分鐘內以高達186英里(約合300公里)的時速奔涌了5英里(約8公里),導致9人和數百隻動物喪生。該事件令科學家們感到震驚,這樣大規模的迅速崩塌他們此前只見識過一次。

 

三個月後,鄰近的冰川又發生了同樣的情況,不過這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冰川學家本來不太相信冰川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突然之間,他們在一年中便目睹了兩次類似的崩塌。

 

本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一項分析發現,氣候變化是這兩起崩塌的罪魁禍首。這項研究認為,氣候變暖除了帶來海平面上升等已知風險外,也可能令我們在未來遇到其他災難性意外。

 

 

西藏冰川崩塌不尋常

 

為了理解研究人員的發現,需要知道,高山冰川一般分為平坦和陡峭兩種。當平坦的冰川崩塌時,會造成大量冰雪的移動,但速度非常緩慢。這種「涌動」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年時間,但每天移動的距離不超過幾百英尺。

 

陡峭的冰川似乎非常危險地依附在山壁上,當它們崩塌時會產生雪崩,其時速可達250英里(約合400公里)。這樣的雪崩可能危及登山者,但總的來說,它不會造成太多冰雪的移動。

 

然而,在西藏,研究人員看到二者出現了可怕的混合。「這是一座平坦的冰川,但它產生的時速高達300公里,」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地球科學教授及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卡布(Andreas Kääb)說。

 

除了這樣的速度之外,卡布博士說,兩次崩塌都移動了大量的冰雪,足以裝滿長達7500英里(約合12000公里)的100萬節貨運火車車廂。這大致相當於紐約到上海的距離。

 

 

罕見現象

 

科學家有記載的唯一一次堪與之匹敵的崩塌發生在2002年高加索山脈的科爾卡冰川。那次崩塌導致冰雪向下游急驟下滑了8英里(約13公里),時速達179英里(約288公里)。在俄羅斯西南部的北奧塞梯地區造成120多人死亡。

 

卡布說:「這是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發生的,地點非常接近車臣邊界,那裡有很多難民在紮營(camping)。」

 

研究人員認為,這次崩塌與該地區特有的因素有關——相當於冰河界的一次反常事故。然後就是西藏的第一次崩塌。

 

「我們當時想,『又發生了。而且不僅是在高加索。真是瘋狂,這種事還可能發生在別的地方,」卡布說。「還沒等我們想明白,第二次崩塌又來了。」

 

(衛星影像顯示2016年發生在西藏西部兩次雪崩的後果,當時阿魯山脈的兩座冰川發生了崩塌,延伸了五英里。研究者稱這起不同尋常的事件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翻攝自PLANET LABS INC.)

 

氣候變遷是主因

 

高加索冰川崩塌的原因尚不確定。但科學家們說,氣候變遷是驅動西藏冰川崩塌的因素。

 

一般來說,青藏高原的冷空氣無法保持多少水分。但大氣變暖造成了氣候的改變——自1960年代以來,該地區溫度每十年上升0.4攝氏度——使得大氣中保持了更多水分,導致更多的冬季降雪。由於氣溫升高,世界各地的許多冰川都在縮減,然而西藏的冰川卻因為積雪而變得越來越大,包括那兩座崩塌的冰川在內。

 

夏季降雨量也在增加。這些夏季降水流過冰川,製造出裂縫,並且滲透到地下,達到飽和,產生潤滑劑的效果。就這樣,冰川上部的重量變得更大,底部將其固定的摩擦力變得更小,於是它就崩塌了。

 

「冰川變得更厚,而且浸透了水。」卡布說。「這是造成冰川不穩定的兩個氣候變化影響。」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地質科學教授湯普森(Lonnie G. Thompson)說,冰川之下的山脈對於阻止崩塌也沒有幫助。「這座山脈的基岩是層壓的頁岩和砂岩,它們從一開始就不太抗壓,」湯普森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不過第一次冰川崩塌的時候,他碰巧在西藏。

 

卡布說,他希望這項研究能提醒生活在高山冰川附近的人們,這種崩塌雖然罕見,卻是有可能發生的。「西藏的雪崩延續了八九公里。高加索的雪崩延續了18公里。如果你以世界上所有冰川為圓心,在它們周圍畫一個18公里直徑的圓圈,你會發現甚至連一些城市也在這個範圍之內,」他說。

 

「如果這種情況不是發生在像西藏這樣人口稀少的地區,將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翻譯:晉其角)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