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會大學「普通話」事件後 香港抗爭將風起雲湧

李芄紫 2018年02月01日 07:00:00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反對普通話課程要求過高的問題,已被上綱到「是否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敵我矛盾。(湯森路透)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反對普通話課程要求過高的問題,已被上綱到「是否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敵我矛盾。(湯森路透)

香港浸會大學事件從上星期爆發以來,引起廣泛關注。浸大學生「占領」學校語文中心,被中國國家媒體上升到「港獨」,網絡展開大批判甚至帶來現實中的人身威脅。浸大校長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姿態,給給兩名學生處以停課處分,再引發學生遊行抗議。事件又繼續擴大之勢頭。

 

但還原事實可知,從一開始,事件就被別有用心地層層升級,成爲中國打壓「港獨」的又一藉口。

 

失控的校務糾紛

 

浸大在十年前規定,學生必須達標普通話才能畢業,爲此要修讀普通話課程。但很多學生認爲:1)設定這個標準不必要;2)對母語為粵語的香港學生不公平(内地學生、外國學生甚至在香港國際學校讀書的學生都可豁免);3)香港學生在中小學已經學過普通話,沒有必要在大學再學一次;4)利用節省下來的學分、時間、精力可以用在其它科目。

 

爲此學生多次與校方交涉,甚至發起公投,決議廢除此畢業標準。結果雙方妥協,學校答應若學生通過一個新設立的豁免考試,就可以免修。校方又保證,目標衹是要學生能用普通話溝通,不會把標準設立得過高。結果首次豁免試,七成參加考試的學生不合格。

 

我曾撰文分析,豁免試題目難度太大,比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設立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國測試)還難。尤其在占70%分數的「説話題」更是難度遠超中國測試中的同類試題:首先,中國測試中,説話時間只要求說3分鐘,浸大的要10分鐘左右;其次,中國測試中,學生只需要就一個主題演説,浸大的要七個;再次,中國測試中,演講主題二選一,可挑自己熟悉與把握大的,浸大的是七選七,沒得選;最後,中國測試中不存在需要學生代入角色的「情景題」,不需要「演員天分」,不存在因爲語氣不對被扣分的問題。其他一些分析文章也基本同意這個説法。

 

而且,根據中國《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實行)》,在母語大部分為普通話的中國内地,國家公務員衹要求達到「三級甲等」的水平即可。而這個標準是:「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母發音失誤較多,難點音超出常見範圍,聲調調值多不準。方言語調明顯。語彙、語法有失誤。測試總失分率在30%以內。」

 

作爲非普通話母語的香港人,無論從能力還是從實用性考慮,其要求當然不應該超過三級甲等標準。事實上,三級乙等(即「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失誤多,方音特徵突出。方言語調明顯。語彙、語法失誤較多。外地人聽其談話有聽不懂的情況。測試總失分率在40%以內。」)應已足夠。香港學生經過多年普通話學習,大部分都應已能達到這個水平,不太可能有七成人不通過。

 

被誇大的占領行動

 

可見,語言中心的問題是:1)設定的目標標準超出要求,2)考試試題太難,3)評分標準太嚴苛。這是事件之初的唯一核心矛盾,語文中心要負上最大責任,但語言中心一直躲在背後。學生三番四次與語文中心聯係,要求出示考試標準及重考等都得不到正面答復,才到語文中心問個清楚。學生甚至質疑,語言中心故意把標準設定高,是因為不想自己課程沒人讀,涉及利益衝突。這才有所謂「占領」語文中心行動。

 

「占領」這個詞有點誇大了。學生雖然在語文中心8小時不肯離開,但從全程錄像可知,他們衹在辦公室走廊交涉,最多說「賴著不走」,沒有影響人員的出入。

 

最開始與學生交涉的是華裔女子李贏西。她態度較好,表現「無奈」,但仍然是在敷衍學生。她是中心主任,又負責普通話部門(但本身教英文),此前也一直與學生交涉及參與校方討論,但在「占領過程中,她一再強調自己不是負責人,衹是「deliver the service」,不肯出示評分準則,又不肯明言應該找誰。

 

這種「牛皮糖」的態度是激發起學生會長劉子頎不耐煩的主要原因。所謂的「粗口」事件,即情緒激動與帶有冒犯性地說「現在是我們Judge你們的評分準則,但你們唔『撚』回應我們學生的訴求!」這句粗口是以後媒體的道德評判的證據。

 

隨後出現的外籍副主任文麗夏(Patricia Warren)問題更大。在她出現之前,學生雖堅持不走,偶有大聲,但氣氛尚可。她一出來就抛出「自己感到被威脅」的言論(So you are threatening us.)這種實屬無稽的説法。

 

這時,另一個主角「港語學」主席陳樂行衝到她身前,也用英文大聲回答「我們也感覺到威脅」。文麗夏又強調自己是「teacher」,在學生聽來,不免會覺得她要利用身份欺壓他們。陳同學又上前理論,説出「I warn you」激化了氣氛。

 

媒體只展示學生「威脅」老師的片段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也不斷有同學呼籲「大家都不要說話了」緩和氣氛。氣氛也確實很快就緩和了。到了後來副校長到來繼續與學生談判,出示評分標準,又同意可以重考。學生散去。

 

整個過程雖然不能說沒有冒犯性,但學生是和平的,沒有任何暴力行爲。雖有有氣氛激烈與冒犯性的時刻,但在整個過程中只是極少數的場面。學生衹要求找一個説得上話的人回應訴求,副校長出馬就滿意了。

 

在「占領」行動中,語文中心繼續負有嚴重責任。第一,中心明明有考試評分標準卻一直說沒有,誠信有虧;第二,主任沒有回應學生不算過分的要求,反而一直敷衍說不關自己事,公關能力極差。第三,外籍副主任更抛出「被威脅論」,加劇獨立情緒,進一步激化局面。

 

被煽動的「道德綁架」

 

如果事件到此爲止,那不過小事一樁。但「港語學」把整段片放上網,被網媒HKG看到後把「粗口」與「威脅老師」 片斷剪輯出來,頓時挑動起公衆情緒,引發輿論關注。

 

HKG報是中聯辦直接培育的「西環派」媒體人周融主辦的,專門煽動抹黑「反對派」,挑動「親中派」網民情緒的網絡媒體。屬於梁振英時代出現的「挑動人民鬥人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用上了剪輯視頻、PS海報等網絡時代的「貼地的高科技」,深得中聯辦與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讚賞。

 

在剪輯的視頻中,HKG集中了三個「吸引眼球」的議題。第一,學生粗口罵老師,「堪比黑社會」 「不配做大學生」。第二,學生不肯吃苦學習,考試不及格就要改標準,是「廢青」。第三,「川普孫女也學講普通話」,香港學生卻不願意學普通話,目光短淺。第四,學生只會用「占領」與「辱駡」,「濫用民主」。

 

HKG報的所作所爲符合其長期貶低青年學生與抹黑民主的做派,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HKG並沒有把焦點放在「港獨」上。HKG這種焦點選擇的策略不是沒有道理的。

 

香港人主流意識中有「尊師重道」這個政治正確,又對「大學生」有脫離現實的道德要求,普遍把「年輕的成年人」,看成是中小學生一樣的「孩子」。於是「說粗口」,「威脅老師」就變成「大罪」。其實,粗口在香港社會極爲普遍,它固然不登大雅之堂,但本質上對成年人而言並不是大事。

 

更何況,「占領行動」中的粗口,不是那種「D你老M」式的直接辱駡,而是「關你L事」這種加強語氣的助詞。此外,「I warn you」這種隻言片語,被抽離了上下文,也得到了只看片斷的人的同情。

 

而 「學生不如自己當年能吃苦」也是社會中世代戰爭的慣用招數。「濫用民主」則是對近年來搭上了批判「民粹主義」的大船,片面強調「法治」,摸黑民主的慣用招數。

 

語文中心的老師在這件事上進一步加入「反學生」的大合唱中,她們向學校哭訴「被學生威脅」。乃至即使是浸大民主派選出的校董王凱峰也第一時間發起聯署:「老師總不應該被威脅或恐嚇」,更上綱上綫為「性騷擾、種族歧視、恐嚇、威脅、侮辱等語言暴力」。

 

這樣,「學生辱駡老師,威脅老師」不對,就成爲主流社會攻擊學生的利器。主流傳媒與社會輿論都站在語文中心一方,譴責學生。給校方施加壓力。

 

上綱上線的「港獨」

 

如果事件到此爲止,還不算太嚴重,畢竟學生也有一定的錯誤。但隨後,中國那份唯恐挑動中港矛盾不力的《環球時報》又加入陣營了。總編胡錫進又用筆名「单仁平」連發多篇文章,斥責浸大學生「不願意學普通話」,「使內地不少人很憤怒」;又指事件是「一場意識形態衝突」,指「本土化思潮侵蝕大學校園」,導致學生對學習普通話產生抵觸情緒,把模仿「香港極端反對派言行」視之為「政治時髦」;又指目前香港圍繞學習普通話仍存在一些爭議「決非正常」,是「仍拖著一時剪不乾淨的被殖民心理的尾巴。」

 

這樣,學生反對普通話課程要求過高的問題,就被上綱上線到「是否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敵我矛盾」。

 

《環球時報》發話,中國其他報紙、網媒、自媒体、社交媒體也紛紛加入大合唱。「港語學」會長的陳樂行在臉書上的發言被翻出來,證明早有「仇視大陸」和「港獨」思想,大批網民痛斥「漢奸」、「英美走狗」。他本來在事發後即按原計劃上廣州中醫院實習,但被人打電話到中醫院威脅要對他不利,只得連夜逃回香港。

 

香港親中媒體也紛紛跟上「反港獨」的節奏,又把近期一地兩檢爭議、反對鄭若驊、立法會補選等議題混爲一談。爭議又進一步上升到「政治高度」。

 

實事求是,「港語學」確實是支持粵語,反對香港「普通話化」。但香港有著粵語的長期傳統,港英時代就是香港的法定語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實行「兩文三語」政策(中英文,英語粵語、普通話),粵語仍然是香港的通用語言,也一般被視爲法定語言。香港人堅持粵語的地位,既得到法律保障,也是對一國兩制與地區文化的尊重。

 

而且,在事件中,學生的訴求也不是「不講普通話」。直接訴求是「豁免試重考」,終極訴求也不過是「不需要再學習普通話課程」,或「不把普通話水平作為畢業標準」而已,這些訴求都與不講普通話差十萬八千里。

 

而且從對學生公平的問題看,爲何内地學生(被政治不正確地視爲「外國學生」)既不用考普通話,又不用學習粵語呢?

 

以前頗長一段時期,中國尊重多元化。但近年來,中國「天朝大一統思想」日益濃厚,推進普通話成爲全國所有地方唯一通用語言,打壓地方的語言自由。在民族情緒的煽動下,願意操普通話還是操不同語言或方言,成爲是否忠誠與歸心的標誌。對香港這個近年來「港獨」思潮興起的地區,語言問題更是中港關係的中心議題之一。

 

這樣,但凡有一點粵語與普通的爭議,都會被中國官媒用來推進香港「普通話化」的武器,浸大這個機會又豈會放過?於是「文革化」的上綱上線就不可避免了。

 

罔顧公義的停課

 

於是,是否嚴肅處理「港獨」學生,就成爲壓在校方的大石。大家都預料得到浸大必定要處罰學生。但想不到,浸大校長錢大康直接用出了《學生紀律處理程序》第10.1條,直接對劉陳兩位同學處以立即停學的處分,直到調查結束再作決定。據報導,學校紀律委員會中提出多個方案,最後是校長錢大康堅持用「立即停學方案」。

 

進一步掀起軒然大波

 

查該條款:「確信被指控的學生對校內其它成員的安全造成危險,或對學校的正常運作產生持續威脅,可暫時停止和拒絕該學生進入任何學校設施或校園,及其他相關的學生權限,直至另行通知。」

 

這條極少被運用的條款只應用來處理有真實威脅的情況,但「占領行動」連暴力也不存在,最多只能說有冒犯性語言,也已經和平結束,學生等待重考;說「粗口」的劉同學也已經道歉。根本不存在「對安全造成危險」,或「威脅學校運作」。

 

與其他案例比較 處理極不公義

 

從縱向看,2015年,有兩來自内地的學生(男方是浸大學生)在大街上公然性交(佛光街事件),觸犯《刑事罪行條例》中的「在公眾地方的猥褻行為」被定罪,男方被判60小時服務令。但學校似乎並無其他處罰。

 

從橫向看,各種「愛字頭」親中團體粗口謾駡是家常便飯,辱駡法官也受建制派袒護;警察在萬人集會率眾高呼「D你老M」,警務處長說要體諒他們「需要發洩壓力」;議員與鄉紳在群衆集會大叫「殺無赦」,建制派輕描淡寫,拖了很久之後才擺上議會議程,說「事件已經過氣,無謂再提」;香港律政司涉嫌違法,其身不正,政府卻呼籲「包容」。唯獨對無權無勢的學生,學校就「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地要停學處分。

 

統治者寬於律己,嚴於律人;對己「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對被統治者「只講義務不講權利」。個中的不公義與雙重標準,歷歷可數。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就算用強權處理了這宗案件,又何來讓人口服心服呢?

 

浸大在上周五(1月26日)發動遊行集會,其他學校的學生也紛紛聲援,「粗口」怒駡錢大康的標語在各校「民主墻」出現,「拒絕普通話」的塗鴉也出現在圍牆。事件正急速惡化。結合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醜聞、立法會補選DQ民主派候選人、一地兩檢立法等爭議形成的化學作用。香港的抗爭風潮必將風起雲湧。

 

※作者為香港政治評論家

 

【延伸閱讀】

●政治檢控成風 香港步向威權法治

●香港傳真:香港新律政司司長真是弱爆了

關鍵字: 浸會大學 占領 香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