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在數位時代寫紙本童話 李取中7年創刊2紙媒

陳怡杰 2018年04月01日 16:15:00
廣稱「紙媒已死」的年代,李取中7年內籌資連辦《大誌》、《週刊編集》2家實體雜誌。(攝影:陳品佑)

廣稱「紙媒已死」的年代,李取中7年內籌資連辦《大誌》、《週刊編集》2家實體雜誌。(攝影:陳品佑)

在霓虹燈閃爍、光彩奪目的都會之海,再一次為尋找「遺忘之物」,縱身而下,沒有任何後悔

 

聽說紙媒沒落

 

這是「無網不利」或「從紙開始」的年代?48歲李取中是台灣媒體圈「奇人」,近年數家網路新媒體成立得風風火火,只有他一直走在「紙本」道路上。

 

李取中是台灣第一代網路人。(攝影:陳品佑)

 

2009年引進倫敦街報《大誌》(The Big Issue)入台,對外台灣《大誌》去年獲選 「國際街報組織(INSP)支持型會員」(Supporting Members,全球僅6間街報為此會員);對內,李取中以編輯部編制7人、每本定價百元供街友銷售《大誌》(銷售額各半拆分)、曾創下最高月銷4萬本驚人實績,李取中透露,當前月銷量平均也達3萬本,這對月銷量尚在2萬本上下游走、編制是《大誌》數十倍的《壹週刊》、《鏡週刊》等主流媒體而言,《大誌》算得上「神一般的對手」。

 

神話還要繼續,《大誌》成功後,李取中要拼搏第二回合紙本雜誌生存之戰,去年戰場再啟、接力創辦《週刊編集》(The Affairs)。

 

人潮來往,注意過「街報販售者」嗎?(攝影:陳品佑)

 

神話新章

 

低溫寒流特報不停,一月陰雨日午後三點,前進台北八德路,交雜文青(目標華山特區)、3C迷(目標光華商場)錯綜人潮中,站在新生高架道路旁一區三角畸零店面,這裡是李取中的戰鬥總部,一樓小門英味十足,只有小字一行「The Big Issue:28」(28號為地址)靜靜窩在全黑長方大門頂上。

 

美好的紙媒仗他已打過,卻重啟戰場。(攝影:陳品佑)

 

李取中《上報》專訪。(影音:羅佳蓉)

 

閃過一樓李取中與友人合資的咖啡館(聽說是《大誌》、《週刊編集》員工福利之一),二樓為台灣《大誌》、三樓正是剛發行6期、如火如荼宣傳募資訂戶的《週刊編集》編輯部。

 

出版的道路走了10年,儒雅身形下的能量長期on在滿檔,他是台南市下營區人,過去既非新傳科班出身(東海大學物理系)、卻是台灣第一代數位人,21年前曾參與創辦「奇摩站」(Kimo, 今「Yahoo!奇摩」)、「和信超媒體」(台灣第一家在美國Nasdaq上市網路公司),也是台灣早期創業「社群媒體」(2000年創辦「樂多」)先行者,最早,他還曾簽進國軍當過「職業軍人」。

 

網路人出身,近年醉心紙媒。(攝影:陳品佑)

 

「《週刊編集》是國際‧綜合‧新聞‧文化報。」(攝影:陳品佑)

 

「我那時義務役役期2年,跟服志願役最低限度役期3年沒差多少,就簽了」,退伍後沒想著用物理所長吃飯,他不重返學界或走園區工程師,反選了「精誠資訊」起步職涯。

 

奇摩創站8人小組

 

創辦台灣《大誌》是他生平第一場紙媒運營經驗,過去他跟新聞有關的唯一經驗,也就是第一份工作在「精誠資訊」,「我是精誠1997年推出『奇摩站』8人小組之一(李平、盧大為、李定陸、蕭碩舉、康美玲、謝維哲、李取中、謝永佳)」,負責新聞頻道做了8個月,李取中和奇摩站Logo設計者蕭碩舉,一起跳槽新創公司「和信超媒體」。

 

《週刊編集》採「商業輪轉機」印刷術,色彩豔麗不沾墨,但需人工印報耗時。(攝影:陳品佑)

 

和信待了1年離職,李取中沒多久在2000年籌資創立台灣早期社群網站「樂多」(roodo),那是西方社群媒體還沒揮軍東土的年代,當今霸主「臉書」(facebook)還要再過4年才成立。

 

臉書進軍時慨然退出

 

「經營『樂多』無意串起轉做《大誌》淵源,那時我想做以意見領袖為導向的內容,曾找了90位外稿作者,這模式成為台灣《大誌》原型」,2009年台灣開始討論「文創」,同時間「臉書」排山倒海而來,李取中淡淡回應「網路時代,很多時候機運、點子、資金有沒有即時到位,都是考驗…」,朋友剛好問起「要不要轉做紙本出版?」,李取中一頭轉進。

 

《週刊編集》一樣能在《大誌》街友販售處購得,但李取中希望改依「用戶訂閱」為先。(攝影:陳品佑)

 

2009年11月李取中飛倫敦承《大誌》創辦人柏德(John Bird)獲允,隔年創辦台灣《大誌》,第1年月銷量就突破1萬本。

 

兩刊讀者視角二分

 

去年,他開始想做第2本雜誌《週刊編集》,「《大誌》畢竟源自異國,即使各國《大誌》沒有隸屬關係,編輯也不受倫敦總部制約,但我很想做一本全原創設計的紙本報刊。」李取中理性劃分,《大誌》讀者群鎖定18至35歲,《週刊編集》受眾年齡則鎖定40至50歲商務人士,若要他定義,他會稱《週刊編集》是一份「國際‧綜合‧新聞‧文化報」。

 

《週刊編集》2017年6月21日創刊號,引用1968年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發想。(攝影:陳品佑)

 

他準備不久後,要將《週刊編集》內容上網,從紙媒揮軍重返網媒一戰,影音計畫也有,「未來一定有影音,但目前沒有時間表,這一塊要丟的資源太多了。」

 

他理想中的影音計畫,也許主要參考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方式,「《紐時》也不算影音,比較像呈現另一種新聞報導方式嘗試,『360度系列』我就覺得不錯!」他淺笑一聲,「不過它是《紐約時報》,除了選題厲害,重要的是『資源』足夠他們找到很厲害的人執行。」

 

「若我來做,會做『新聞』或從『專題』下手?那得看題材,眼前很多新聞早不是過去定義的『新聞』,做網路媒體,你的題目勢必得更具全球性

 

數位時代下的紙媒童話,李取中寫不停手。(攝影:陳品佑)

 

重返原點

 

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與美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是李取中常年所愛,他抄起筆、註記出自辛波絲卡作品〈種種可能〉所語,「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I prefer keeping in mind even the possibility that existence has its own reason for being.),7年來經營紙媒的衷心一如是。

 

他再談起在外講演特愛脫口的語錄,「我們不該停止探索,所有的探索終將回到起點,並重新了解這個地方。」(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這同樣來自美國詩人艾略特所言,在在抨擊他心。

 

李取中的紙媒美樂蒂。(影音:羅佳蓉)

 

數位時代下的古典夢

 

正如捨棄過去一般雜誌所採「冷固式油墨」印法(閱報者易沾油墨,但印報快速),《週刊編集》另行「商業輪轉機」印刷術(色彩豔麗不沾墨,但人工印報耗時)等運營路數,數位時代下,這是他一再試行的古典華麗冒險。

 

在網媒時代寫紙媒童話,李取中寫不停手。

 

撰文:陳怡杰 攝影:陳品佑 影音:羅佳蓉

 

《大誌》承襲英倫,《週刊編集》(The Affairs)刊名卻改參日本《週刊新潮》、《週刊朝日》而定,公司登記「編集者新聞社」日味如出一轍。(攝影:陳品佑)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