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創領航人系列10>騎出單車的新價值!林彥丞要與大家一塊推動悠活城市的移動文化

虞煥榮胡鴻仁 2018年02月07日 14:34:00
林彥丞(左圖左)與上報社長胡鴻仁在Velo City相見歡,(右圖左1)是該店的另一位香港籍的夥伴Ken(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林彥丞(左圖左)與上報社長胡鴻仁在Velo City相見歡,(右圖左1)是該店的另一位香港籍的夥伴Ken(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你最希望住的城市是哪一個?幾乎沒有汽機車廢氣汙染、很少引擎聲及按喇叭的噪音,潔淨的綠蔭街道與可以大口呼吸的好空氣?這種居住環境很喜歡嗎?

 

 

今年的1/29-2/2,台北市府參訪團剛剛受邀去荷蘭取經才返國,其中的觀摩重點之一,就是要去看看「歐洲人如何騎腳踏車!」參訪團中的成員之一,是位年輕新創公司的負責人林彥丞Nelson,他對都會生活與自行車的使用觀念,是與歐美先進國度同步的。

 

 

林彥丞在歐洲交換學生、實習、國際志工的成長過程中,下雨、下雪;上下課、上下班天天爽騎單車後,深刻地愛上了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及東京這些城市,原因無他,就是喜歡上那種自在、乾淨、即環保又節能的都市生活與移動感覺!前三個城市是全球對單車最友善的城市,其中荷蘭的單車使用者更高達99.1%,居世界之冠,而東京騎單車人口比例則是亞洲的第一。

 

 

喜歡了、愛上了,就能成為賴以生活的職業或志業嗎?當我們訪問林彥丞在去年十月才新開幕、位在台北市松山區塔悠路的Velo City旗艦店之後,這間像是「單車博物館」的店,不只是賣東西喔!沒錯,店內的自行車及零配件林林總總的來自世界各地,稀奇可愛;但更重要的是,林彥丞同時非常努力的推動一個新型態的城市生活價值觀,「若能在我們自己的城市裡悠然自在的騎單車該有多棒?」他說,就是要推動這種悠活城市的感覺,而且就從Velo City這間店開始說他的創業故事吧。

 

 

 

對推廣騎自行車及推動悠閒自在的都市生活很有想法的林彥丞(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觀念要突破 從騎自己需要的腳踏車開始

「台灣騎腳踏車的觀念及想法似乎離全世界先進國家還很遙遠!自己以前當然也是一樣」林彥丞啜飲一口店內「義大利BIALETTI比亞樂堤/等一個人咖啡」的茶飲、眯著眼邊笑邊打開話匣子:「很多朋友以為的觀念,腳踏車是重量愈來愈輕、變速齒輪愈多的,這種才是好單車。但真是這樣子嗎?」

 

是要在賽道上競速比賽?是為了在山野間玩極限單車運動?要表演單車特技?有多少民眾是天天這樣騎呢?林彥丞評估說,台灣至少有80%騎自行車的朋友,他騎的並不一定是真正適合他需求的腳踏車。「買自行車就像選購自己的鞋子,不可能有一雙鞋在任何時候、在任何的場合都適合穿。」這就是現在他要極力要扭轉的觀念。「為何不能擁有一輛跟自己生活方式及個性很麻吉的腳踏車呢?」他說。

 

Velo是法文腳踏車,Velocity是速度或流體的意思。Velo City可以說就是可以讓人騎著腳踏車悠閒生活的城市。「這是我們第一家實體店,也是旗艦店的名稱」林彥丞說,以「Velo City-自行車生活選物店」來命名,這間複合式的、像個腳踏車博物館的新店面的確很特殊,但公司名稱是「Yoho City-悠活城市」,卻有著更大的眼界與企圖心,他的志業就是要讓都市居住的朋友「學習如何過悠哉自在的、健康又有文化的生活」,他又笑呵呵的說著。

 

 

學習時期不愛唸書 玩社團愛實習 心想什麼就做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都想很快賺到錢,我知道做腳踏車絕對不是快錢的行業,但騎車是我從小的興趣,而做腳踏車是我自已最想做的事,是慎重考慮後下的決心。」

 

憶起小學到高中職校的學生時期,「叫我台北小屁孩一點也不為過。」林彥丞聳聳肩笑著說:「唸西松國小、敦化國中時幾乎經常是倒數的,經常被老師修理,曾差點被抓去少年隊,學校很頭痛,校方還拜託我父母把我轉學」。少年時期的林彥丞完全沒有自信,「我的父母想盡各種方式幫我,其中之一是在台北市民生社區腳踏車店買一輛捷安特(Giant)給我騎,那是我一個人可以獨自做的事,騎著腳踏車隨意奔馳,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感覺非常自由快樂。」

 

「父母費盡心力讓我上了惇敘工商,我很慶幸當時唸的是資訊處理科,轉變了我的一生。我當時考了中英打等等拿了很多証照。那時我每周有兩天騎腳踏車上陽明山上學,穿著車衣車褲,全副武裝,參加升旗典禮,是唯一不用穿校服的學生。」由於經常運動,身體健康,身材也好,「我上惇敘一考試,居然破天荒考了前三名,從沒想過『原來我也會唸書』」。

 

這時林彥丞的電腦、英文和實作課程超強,「一般人上大學才唸的會計、經濟,我高職就學了。課餘我就去做志工,在歷史博物館導覽米開蘭基羅畫展,負責門口的第一件作品,有北一女、建中的學生也認真聽我解說,讓我發現自己是有用的、有言語表達也有聚合眾人的能力,開始愈來愈有自信,而自信的源頭還是跟腳踏車有關。」

 

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實習、之後又參加台灣微軟公司實習計畫、電腦公會的資訊種子培訓,時代基金會的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更進一步的接觸業務及人群。就是這樣,讓林彥丞感到「英雄不怕出身低」,青少年時期的學歷不好,是依舊有好機會可以再學習再突破的。從那時起,他便更積極地爭取國內外的校際合作,去展場推廣及導覽的工作,並打算攻讀大學。

 

就因為參與了非常多的社團及校外活動,林彥丞便推甄上了龍華科技大學的應用外語系,大一就考到國際領隊和台灣英語導遊執照,在餐廳打過工。「我母親也曾在國中時期特別拜託她朋友讓我打工,讓我體會賺錢有多難!因為我自知不是社會精英,更容易瞭解各階層在做些什麼,以及不同的心態。這些經驗幫助我如何正向處理事情,困難天天都有,但我了解『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impossible is nothing』,而不去嚐試則絕無可能。」

 

在龍華大學時期讓他看見了大學的豐沛資源,「我跟多數同學每天只是去上課或做些自己的事,可能不太一樣」他說:「我看到大學裡有很多的資源便積極地去爭取」。在龍華,他參加了很多社團,例如英語社、日文社、合唱團。「一般同學不知道如何找資源如何應用整合,我卻充份感受到資源和可能性放大了。我大二就開始去時報旅遊、東南及雄獅旅行社實習,帶國外團,包括冬令營夏令營的學生團體,也自己撰寫計劃應徵入選當時青輔會主辦的第一屆國際青年旅遊推廣大使,成為到英國推廣台灣的志工。」他說。

 

「大一、大二我經常是唯一入選的技職系學生代表,去了很多次大陸,進行文化交流,讓我很早就對中國大陸有接觸和了解。兩岸交流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從廣州坐夜車到西安,在火車上認識了我現在的事業夥伴Ken,這就是因緣際會吧!」他興奮地說著。

 

林彥丞唸東吳企管研究所的經歷也特別,他說,「之後我又推甄上東吳大學企管所,我從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唸一般的大學,就更加珍惜。因為家裡環境不可能讓我自費留學,我又想出國進修,就只有交換學生一途。」他回憶說,東吳德文系的確有跟德國大學交換學生的計劃,去國際事務處申請時,事務行政人員回答說:「要德文系學生才行」。「我第二天就逕自找主任,要看雙方校際合作的簽約內容,發現並無限制科系,之後終於爭取到去德國明斯特大學進修的機會」。林彥丞有些得意地說:「我是東吳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非德文系的交換學生喔!」

 

「在德國,學習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歐盟學程中,我們一群來自各國的國際學生有很多交流,學生很多精通五種語言,所以迅速增加了對世界的認識,終於跳脫了井底之蛙、甚至夜郎自大的框框。我認為這是現代人生存發展最需要的。」林彥丞說:「德國是放假最多的國家,一放假我就厚著臉皮到各國同學家,見識不同的地方和文化」;「明斯特是鄰近腳踏車王國荷蘭的城市,一般人生活工作吧都習慣騎腳踏,女性去夜店、跑趴,就是下雨或下雪天,穿著長裙也是騎車,當做日常交通工具,不必趴著騎,也不用揹著包包,腳踏車都有籃子或放包包的設計。」

 

也因為在德國西北部這所名校就讀與生活,真切的了解到腳踏車與都市間的互動關係,種下了往後要推廣悠活城市的職志。「我好喜歡在德國街上騎單車的暢意感覺,臉上吹拂著潔淨的微風,大口呼吸著屬於當地街景與行道樹的氣息,騎單車真是一種享受」他說。

 

Velo City這個店的商品很豐富,更歡迎朋友來聊聊單車、喝杯咖啡,或是談談如何悠活的過日子(圖片來源:林彥丞提供)

 

 

Velo City流體與速度 結合悠活正能量的生活館

開設一家自行車專賣店要先從哪開始?林彥丞首先說的是,這裡先要有「悠閒的氣氛」,並對於親子、殘障,甚至寵物來說,是「友善的空間」。「這個店要像是一個家庭,在這裡,我們可以吃著鬆餅、啜飲著好咖啡,不經意的聊聊;或可讓不同群體的朋友在這裡辦一個屬於文創的、生活的、運動的快樂分享會」。

 

 

林彥丞說,腳踏車是生活產業重要的一環,咖啡也是,所以Velo City採取和義大利咖啡機壺比亞樂堤(等一個人咖啡)策略聯盟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客人來店裡可以試騎腳踏車、看各種配件,也可以帶著寵物和小孩喝杯好咖啡,和朋友聊天。「旗艦既然是複合式跨領域合作,代表兩個好品牌的加乘,一定做到要更好更專業,不能半吊子,才可能1加1大於2」。

 

 

「走進我們店的,很多都是一群朋友或一個家庭,不是每個人都對腳踏車有興趣,就可以喝咖啡享受下午茶時光。我們營造一個親子、寵物和無障礙的友善空間,不是以營利為唯一目的。」主要做三件事:

 

 

1.    從事自行車文化的教育和推廣。
2.    提供咖啡和輕食,比亞樂堤是有85年歷史文化的義大利咖啡機壺公司。
3.    空間的活化運用,腳踏車展售的店面只需30分鐘就可以淨空辦活動、講座或記者會。

 

 

「Velo City圍繞城市改造、交通和綠能三項主題,經常以講座等方式辦分享會,希望能促進和推展悠活城市的理念」林彥丞很有自信的說。

 

 

不單單標榜腳踏車的功能與速度,讓單車更符合生活需要,(圖右)像是後座可折疊的揹掛式帆布袋就很實用(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用新台幣30萬創設此間公司,到2017年年營業額已經破千萬,林彥丞目前經營自行車及相關的零配件與週邊產品,已有12個國家的32個品牌進駐。他覺得,自己要做的生意必須是精緻的、藍海的、有差異性的,有文化內涵的。林彥丞說,歐洲的腳踏車店,客人中女性比較多些,去買各種配件或美好的飾品;反觀台灣的腳踏車店,強調的不是生活性而是機能性,男性客人多,店裡沒有什麼吸引女性的漂亮東西,包包也大抵是深、黑色系。

 

 

腳踏車是全球當紅的休閒產業之一,具備減碳環保、低秏能、符合運動健康等的優點,也不受到石油危機或天災斷電影響,值得投入。林彥丞指出,像在他的旗艦店裡最高雅的單車是荷蘭皇家自行車Royal Dutch Gazelle,如鎮店之寶般站立在店的中央,優雅的設計「如奧黛麗赫本般的精緻」林彥丞說。

 

 

(上圖左右)荷蘭皇家自行車GAZELLE的蹬羚商標,與黑白配色及皮革椅座相輝映。(中圖)來自法國的DOUZE CYCLES有著可拆裝及前置購物箱架的設計,不但能放物品、也能放小狗等寵物。(下圖左)標榜創新設計、環保木質及騎乘經驗的荷蘭的SANDWICHBIKES單車。(下圖右)還有專為學齡前左右小朋友設計的小單車(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自行車生活選物店的明星商品是什麼?在林彥丞口中獲利的「金雞母」,竟是形形色色給小朋友坐的安全座椅,「這是近年來少子化生育率遽降後,爸媽們表現高度重視孩童安全的消費趨勢」。他說,創業之初,首先代理的是荷蘭皇家自行車(Royal Dutch Gazelle),後來又代理了已有65年歷史的世界第一知名品牌荷蘭的BOBIKE腳踏車安全座椅;這就像是單身或頂客族多,近幾年寵物產品的愈趨熱銷的道理一致。

 

他表示,針對孩童設計的自行車安全座椅是該店的聚焦產品,很多已購的客人會帶他的朋友或家人再來買,這種在河濱公園步道使用的機會極多,是年輕爸媽們帶孩童出來玩時,一種體會親子互動的極佳媒介。

 

 

符合國際標準認證、無論是置放在前或後的孩兒安全座椅,是親子一塊共享單車活動時非常理想的配件(圖片來源:虞煥榮攝/林彥丞)

 

 

他覺得,之前單車的孩童安全座椅是大陸貨天下,幾佰元到二千元左右的居多;現在的父母會挑更高品質的,像近一年他賣的歐、美、日產品雖然貴多了,卻依舊十分熱銷。

 

台灣是腳踏車製造王國,但是還缺乏自己的腳踏車生活文化,雖有知名的捷安特,但偏重運動型。他說:「我自己學管理、行銷,也有實習打工的經驗,自信絕對可以做一些事,就決心投入腳踏車這個行業」。

 

台灣各都會區一陣U-BIKE推廣風潮,不會擠壓自行車的銷售空間嗎?林彥丞的想法是,愈多人騎單車,就有愈多人喜歡它,便愈能推動。「搭公車、坐捷運、騎U-BIKE久了,也是有機會想開私家驕車的!」他說,受到公共自行車推展而銷售變差的,是傳統低價的車行,中高單價的應該不太受影響。

 

店內有很多的商品是有著各個品牌及設計的故事,並代表著該國或當地的文化,來自荷蘭、德國、丹麥、瑞典、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美國、加拿大等歐美的商品,是與從日本、韓國及台灣本地製造的,在外觀及色彩上有著明顯的差別;揹包、護頭盔及帽子、單車座墊、水壺、吊掛式警示灯,款式極多;還有夾鎖在車頭前龍頭把手旁的警示鈴,都有不同的設計,可愛又實用。

 

 

自行車的頭盔與帽子差異頗大,(上圖左)具運動感及瓢蟲造型的德國護頭安全帽;(上圖右)具有英國紳式風的單車帽;(下圖)有著可愛動物造型的警示灯用途很多(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代理那麼多國的那麼多種品牌,林彥丞積極研究學習國際間是怎樣做品牌?他從一個愛騎腳踏車的少年,如今創業做腳踏車行業,努力推展台灣悠活城市的腳踏車生活文化,既然踏出了第一步,他不會停歇,是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青年產業新創典型。

 

 

心裡想就努力爭取 善用資源便能成就心願

「沒有富爸、又不喜歡唸書,如何創造機會而邁向創業成功之路?」針對高中職、大學、研究所,或正將要初踏職場的年輕朋友經常會覺得前途茫茫、不知如何決擇的疑惑,林彥丞建議:「不要放棄任何資源,機會總是會在自己的身邊!」

 

學習與進步的動力要來自於興趣,「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只是聽從師長的要求」;他說,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了這種自己要、而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的力量,這樣做起事來會很有衝勁、也會得到滿足。他舉自己當例子說,要先問自己「我到底要做什麼?」、「不妨把自己經常放在SWOT分析表上,不斷返覆的檢視自己的優缺點」,找到任何可能的方向,就努力去做,不要輕言放棄。

 

2008~09年的求學期間的,他利用學校的資源讓自己不斷的充實與拓展視野,「學校擁有的往往比學生知道的多太多」林彥丞說,「我爭取去德國二年交換學生期間,當時的師長與同學,都成了我日後重要的助力」,「在歐洲只要用心、努力,學習多國言都是免費的哦!」他很開心的回想著。

 

在學習的態度上,就是要「厚臉皮」!就是要不斷的接觸與爭取,「我在德國明斯特大學時,主動與同學交流,了解各別族群文化與思考的差異,這對我日後在業務拓展與合作上,較別人更熟悉更快速」。

 

「我在德國兩年,拿到企管碩士學位,2009年回台灣,思考今後要做什麼?」林彥丞說:「我決定不想只是為了單純賺錢而去做事」,他當時在自己表列的可能工作中,就先刪掉了薪水多、獎金高的外商及科技相關的業務工作。

 

「當時有考慮過外商、科技業像微軟公司,也想過做賣汽車、保險等業務,我有自信很多公司都會錄用」,「我列了一張表,不斷刪減,最後剩下腳踏車,因為我認識自己,絕不會只為了賺錢,而且要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

 

「最感謝我的父、母親對我的寬容與支持」他說,「爸媽對我選擇創業有『反正30歲之前就好好闖一闖,如果失敗最多是零,再重新來還不晚』的精神支持,我便放心去做了」。

 

 

(上圖)林彥丞團隊的鐵三角左起林彥丞Nelson、店長許毅民、共同創辦人Ken。(下圖)開一間移動城市的單車精品店,林彥丞最感謝的是父母的精神支持(圖片來源:虞煥榮攝/林彥丞提供)

 

 

林彥丞指出,當時他對歐洲都市人騎單車很有感覺,是一種悠遊城市大街小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很棒的移動文化。「經過篩選,我決定投入單車的行業」他笑笑著說。在歐洲時期,林彥丞對台灣產業最大的感觸是,台灣人很棒、很能創造商機,是全球一等一的製造王國,但缺少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比較難有機會做出自己的品牌。「目前最困難、最想突破的,就是這種感覺」。

 

 

在Velo City的寬闊空間裡,除了談腳踏車,更要喝好咖啡聊聊悠活都市的生活情趣(圖片來源:虞煥榮攝)

 

 

他說,「都市的朋友們應該要動起來,說說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思考、形塑我們自己的城市文化,所以我公司的名稱是『悠活城市』,我要推動城市的新氣氛與新文化,創造我們自己的故事。」

 

 

1/27~2/2在駐台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三方推薦下,林彥丞與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與部會局長及許多專家,一同參訪自行車王國-荷蘭。林彥丞表示,依據這趟的行程,他在Velo City的臉書頁面上,同步推動一個讓大家參與的投票活動;而市民粉友最關心的勾選項目中,依序是:國際青年創業交流、機會與合作;人本交通的重要內涵與本質;公共住宅的規劃、設計與執行等等,看到了台北市民現在想要了解的事情什麼。

 

 

這趟市長柯文哲等經貿團訪荷期間,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共用工作空間B. Amsterdam,參加了一場台荷創新創業論壇,參訪團向外國企業介紹了台北市,吸引歐洲新創公司來台北創業、設立分公司、找資源。此行程中,林彥丞也在柯文哲見證下,與「荷蘭自行車大使館」和「荷蘭自行車中心」,簽署雙邊合作備忘錄,將荷蘭累積40多年的自行車文化、交通規劃設計、停車設施等專業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全體台北市民。

 

 

1/28上午荷方代表向台北市考察團簡報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規劃,1/29早上參觀荷蘭烏特勒支中央火車站(Utrecht Station Bicycle Parking Facility)這個全球最大自行車停車場,林彥丞很開心的跟所有的臉書朋友說明,他要分享此趟最新的都市參訪行程,這麼學習,比只賣腳踏車更令他興奮,更有意義。

 

 

推動「悠活城市」的行動力,在林彥丞眼鏡框裡看到的不遠處:一輛輛逐漸踩踏起步、在大街小巷遊翔的自行車愈聚愈多;還有同樣嚮往這樣悠活、樂活、趣活的大朋友及小朋友們,一塊自在、開心地擕手向前,騎出屬於自己城市的移動文化與可愛的新生活。

關鍵字: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