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黨國神話 客觀面對台日歷史

張宇韶 2018年02月13日 00:03:00
日本援助台灣賑災議題成為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攝影:葉信菉)

日本援助台灣賑災議題成為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攝影:葉信菉)

近日中國與日本援助台灣賑災議題成為媒體輿論關注的焦點,若從現實主義的角度觀察,實在不難理解其背後政治考量。

 

中國的盤算的就是讓民進黨政府穿小鞋,因此故意繞過陸委會與海基會的官方管道,直接與花蓮此一地方層級對口,這樣既可教訓民進黨政府始終沒將考卷答好答滿,也讓台灣民眾理解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價值。日本的作法則是由首相撰寫「台灣加油」表示關注祈福的心意,並由民間發動各種自主的捐助與救災活動,其政治目的也不言而喻,就是透過強化台日關係鞏固其側翼的戰略地位,並使其納入廣義的美日安保架構中。中國外交部對此以製造「一中一台」為由予以強烈抨擊,該反應也在可預期的反應當中。

 

諷刺的是,台灣深藍或紅統論者更藉由日台關係大作文章,諸如數典忘祖,幫民族罪人開脫責任或皇民化的字眼不時出現在網路社群。面對這種似是而非的謬論或補腦文,採取客觀歷史素材進行回應,或許才能從邏輯上指出其盲點。

 

最大的關鍵,就在這些持「中國中心」或「國民黨正統」的眼中,日本侵華的歷史就等同於日本治台的歷史,本質上這就是一種片面的解釋與扭曲。在威權統治時期,深藍人士人過去慣於將台人反日的社會騷動,與國民黨在大陸領導的抗日進行連結,藉此製造「國民黨/中國正統」的形象,這種黨國神話在電影「梅花」中一覽無遺。難以置信的是,在民主社會的當下,對這種選擇性的政治神話仍有不少人深信不疑。

 

這些人必須認清以下五個歷史事實,雖然他們都刻意選擇遺忘或裝傻。

 

首先,清朝割讓台灣的時候,中華民國還沒成立,台人也無選擇餘地。

 

其次,興中會時期的革命(特別是惠州起義)是在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暗助下進行,日人山田良政還因此喪命。

 

再者,同盟會階段,孫文十分推崇日本的「亞細亞主義」,並與黑龍會成員與浪人關係密切,包含蔣介石在內的人會黨成員都紛紛留日或旅日取經。孫文在日人暗助過程中也未曾主張收回台灣。

 

然後,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終承認台灣是日本領土,除在台北大稻埕設立領事館外,彼時福建省主席陳儀也曾受邀參加日本在台使政紀念日。直到戰局對日本不利,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影響下,才有收回台灣的盤算。

 

最後,蔣介石敗退台灣時,啟用日本軍人崗村寧次等成立「白團」協助台灣建立後備動員與參謀制度,二二六師的組建與台灣危機中都可看到白團代表身影。

 

這叫做客觀歷史,要說親日,深藍紅統所推崇的黨國大老從來沒少過,只有黨國可以親日,別人親日都罪該萬死?如果將親日責任轉嫁在未曾參與甲午戰爭與割台的台人身上,就是一種霸權思維而已。

 

平心而論,親日與否其實是國際關係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中國與日本在救災議題中都有其政治考量,差別在於這兩國家對台灣累積的「軟實力」的差距而已,這些都是台灣民眾點滴在心頭的感受,牽扯「皇民化」或「歷史罪人」只是一種無限上綱的情緒,因為無形間觸動了這些群體的歷史記憶,雖然這些人對中日戰爭的理解有限,但是只能用攻擊性的方式轉移內心的焦慮與憤怒。

 

客觀面對歷史事實其實不難,但是這樣的標準對這些人也許高了些,除了自己不讀書外,就是內心的優越感(自卑感)作祟,更突顯轉型正義的必要。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