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宋朝的豬肉能便宜如糞土,有錢人還不屑一顧?

張競 2018年02月25日 11:00:00
(台北松山意舍酒店提供)

(台北松山意舍酒店提供)

現代中國價格較高的肉類是牛肉和雞肉,接下來是豬肉和羊肉。可是,古代肉類的排名又是怎樣的呢?

 

契丹侵宋,東坡肉難擋宋人棄豬就羊

 

在以記錄北宋城市生活為主的《東京夢華錄》中,有很多關於食品的記述。書中卷之二<飲食果子>的篇章中,詳細介紹了當時餐廳各種熱賣的菜色。其中提到在茶館和餐廳裡能吃到的菜餚有五十四種,還有從客人自己在街邊的攤販買好、帶進店裡吃的料理也有十二、十三種。

 

這些菜餚按食材來區分,可分為肉料理、海鮮料理、蔬菜料理等。按烹調方法來區分有蒸、烤、煮、炸、湯等多種。肉類中有羊、雞、鵝、鴨、鶉、兔、獐數種。其他還有內臟料理、用大豆等食材製作的素食等。

 

耐人尋味的是,餐館中列出的將近七十種料理中,沒有一種是牛肉或豬肉的料理。而羊肉料理竟高達八種,與鴨肉、兔肉料理各有三種;雞肉、鵝肉各有兩種相比,明顯多了不少。由於中國自古以來皆為農業社會,牛在農事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很早就被禁止食用了。但在這麼多道菜中,居然不見豬肉的蹤影,這一點令人百思不解?

 

再回到《東京夢華錄》裡找線索,其中卷之二<州橋夜市>的篇章中,記錄了當時夜市的熱鬧盛況,其中記載了很多宋朝的街邊美食。然而,在二十、三十種料理中,以豬肉為主的料理,只有 「旋灸豬皮」一種。這樣看來,卷之二<飲食果子>中沒有豬肉料理,應該不可能是漏記了。

 

實際上,當時的人並不是不吃豬肉。《東京夢華錄》的卷之二<朱雀門外街巷>中提到: 「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南熏門)入京,每日至晚,每羣萬數,止十數人驅逐,無有亂行者。」(唯有民間宰殺的豬,須從南熏門進入京城,每到晚間,每群豬數以萬計,卻只有十餘人驅趕,奇怪的是每隻豬居然都乖乖跟著隊伍走)

 

由此可知,當時的人的確會吃豬肉。事實上,在同書中卷之二<飲食店>的篇章裡,也寫道屠宰店吊著沒有頭和內臟的豬、羊。但在那時期無論是餐廳或路邊攤,幾乎看不到豬肉料理。

 

用其他的史料加以佐證,可知宋代的人不太愛吃豬肉,因此價格相當便宜。北宋文人蘇東坡被貶去黃州(現湖北省黃岡縣)時,曾寫下讚美豬肉的詩《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

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

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他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是一首頗為口語化的詩,傳神的寫出北宋時期豬肉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姑不論蘇東坡是真的特別喜歡吃豬肉,還是為環境所逼,只吃得起豬肉,但可以確定他對如何煮出美味的豬肉料理頗有研究,名揚國際的中國名菜 「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

 

雖然有《豬肉頌》佐證,但還是很難想像,為何當時豬肉的價格能便宜如糞土,有錢人還不屑一顧?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宋代文人所著周煇的《清波雜誌》中可以找到。此書卷九中記載著這樣的事: 「令買魚飼貓,乃供豬襯腸。詰之,云:『此間例以此為貓食。﹄乃一笑……止以羊為貴。」(告訴老闆想買點魚餵貓,沒想到老闆卻拿出來豬腸子。問為何這樣,對方回答:『這裡都把這種東西給貓吃』說完便笑了起來……可見最上等的肉是羊肉。)

 

由此可見,被宋人認為是下等肉食的豬肉,自然價格便宜如糞土。《東京夢華錄》的<酒樓>篇提到,汴京最高級的餐廳是 「迎中貴飲食」(以地位高貴的人為主要顧客)在這樣的高級餐廳裡,自然不會用到豬肉這類下等食材。

 

契丹人入侵,顛覆了中原人的餐桌

 

在羊肉成為中國餐桌上最尊貴的肉食之前,中國人主要是以豬肉為食。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新石器時代的遺跡中出土的獸骨裡,數量最多的是豬,其次是羊、牛、狗等。而且,豬骨的數量比排名第二位的羊骨多了近三倍。

 

前文也提過,《孟子》曾說: 「雞豕狗彘(音同 「至」)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治世建議。當時,梁惠王統治的魏國,都城在大梁(現河南省開封市)。 「豕」、 「彘」指的都是豬。

 

古時把體型大的豬稱為 「豕」、 「彘」,體型小的稱為 「豬」、 「豚」,後來就總稱為豬了。從孟子所述可知,在西元前三世紀的開封,肉食指的是雞、豬、狗三種。

 

到了六朝,吃羊肉的人越來越多。從《齊民要術》中,舉出家畜加工及烹飪方式的例子來看,第一位依然是豬肉。但相對於豬肉的烹飪方法共三十七例,羊肉也有三十一例。顯示羊肉與豬肉在這個時期,普及的程度已不分軒輊,而與位居第三位的牛肉,產生了極為懸殊的差距;此外,在肉類加工部分,豬肉有八例,羊肉則有六例。

 

中原地區飼養的羊,主要是從蒙古引入的盤羊系。但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引進中國的時間。僅從《齊民要術》,可知,六朝時羊肉已經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當時豬肉的地位,並未跌落至羊肉以下。直到北宋時期,羊肉才超越豬肉,成為最上等的肉。

 

羊肉地位躍升的最主要原因,源自於歷史上數次外族移居中土所致。據《後漢書》的卷八十九<南匈奴傳>記載,西元一世紀到二世紀之間,有數萬至數十萬匈奴人移民到南方。

 

魏晉以後,因畜牧業而興盛的突厥族,多少也助長了食用羊肉的風氣。

 

西元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初,羊肉文化在中原地區成為主流,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西元九一六年,中國北部出現了契丹國,在西元九四七年,大概是契丹建國三十年後,其國號改成了遼。同一年,遼的軍隊進入了開封(五代十國時期,滅唐立晉)。

 

遼並沒有長期占領開封,但此後作為文化中心地區的中原,經常受契丹族的威脅。這段期間,契丹人不斷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南方,也把他們的風俗習慣傳入中原。

 

契丹原本是游牧民族,在《遼史》卷四十八<百官志四>提到他們 「畜牧、田漁為稼穡。」日常飲食中,則以羊肉及乳製品居多。這些習慣在他們進入中原後也未曾改變,因而設置了許多負責畜牧的官職。

 

此外,契丹的皇族和漢民族一樣,都有祭祀天地神靈的宗教儀式,被稱為 「祭山儀」。祭祀時用的牲畜是公的馬、牛、羊。在契丹民間習俗中,羊肉出現的頻率很高。如正月第一天,要吃用白羊骨髓中的脂肪與糯米飯混在一起、製作成拳頭大小的飯糰;冬至時,要殺白羊、白馬、白大雁,將其血倒入酒中。

 

自古以來,人們在節慶吃的食物和祭祀用的供品,都反映了民族的飲食文化,由此可見,羊肉是契丹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也隨著契丹族短暫進入中原,改變了中國人的餐桌。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汴京雖是宋的都城,但在地理位置上很接近遼,經常受到契丹軍事力量的威脅。因此幾乎可以確定,決定中原地區羊貴豬賤的文化演變,主要是契丹族的飲食文化滲入中原所致。

 

契丹人失勢,羊肉更流行

 

定居中原的契丹族,不僅改變了中國北方人喜好肉食的風俗,也對後來統治中國大陸北半邊的女真族,產生很大的影響。西元一一一四年,金破遼,次年正月初一宣布建國,國號「大金」,女真族政權取代契丹勢力,在中國北方建立國家。

 

與契丹族不同,女真族既喜歡吃羊肉也喜歡吃豬肉。女真族的祖先是肅慎族和靺鞨族,在《晉書》卷九十七<肅慎氏>中,對肅慎族的描述是: 「無牛羊,多畜豬。」;另外在《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的<靺鞨>中,關於靺鞨族的描述也與之類似。而女真族也延續這樣的飲食習慣,但以豬肉為主。

 

遼亡國後,定居中原的契丹人開始與漢人一起生活。他們當然沒有捨棄食用羊肉的習慣。因此在中國北方,因民族遷徙加上社會階級的流動,使得吃羊肉的風俗更普及了。

 

雖然,在女真族進入中原時,豬肉再次回到肉食排行之首的寶座,但女真族遷移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後,受到當地人的影響,他們也逐漸開始吃羊肉了。特別是到了大金後期,女真人的肉食幾乎都是羊肉了。

 

據《松漠紀聞》記載,接待宋朝來的使臣,金朝用的是小麥粉、食用油、醋、鹽、米,醬等。此外,羊肉按一天八斤的標準準備接待使者的宴席。而且,肉類食物只有羊肉,可推測當時的女真人幾乎只吃羊肉了。

 

另一方面,宋朝敗於金朝後,遷都杭州。大量的人民隨著政權南遷,也從北方移居到長江下游地區,也把吃羊肉的習慣帶到南方。

 

記錄南宋都城杭州日常生活的著作《武林舊事》,其中卷六<市食>中提到,拌著羊油的韭菜餅和羊血做的料理。卷九中更記載了南宋高宗皇帝行幸(指君主親自外出視察某地),去了清河王張俊的宅邸,當時的食譜中就有薄切煮羊舌。另外,高宗隨行的官員的菜譜中,多次出現了羊肉料理。可見羊肉對南宋人而言,也有著令人難以抗拒的影響力。

 

到了元朝,蒙古族政權不僅統一了中國,其統治範圍甚至延伸到部分歐洲地區。因畜牧的需要,蒙古族特別重視狗,當然不會吃狗肉。對他們來說,狗是工作夥伴、朋友,吃狗肉是殘忍且不道德的行為。元朝成立後,這種價值觀也影響到被統治民族。

 

馬可.波羅在其自傳《馬可.波羅遊記》中,記錄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在杭州設有屠宰場, 「專門宰子牛、公牛、山羊、綿羊等大型動物。這些動物的肉,專供貴人及富有階層食用。但一般的下層階級,吃汙穢的肉而且毫不在意。」至於什麼是 「汙穢的肉」,馬可.波羅並沒有明說。

 

在這一段文字裡,幾乎提到了所有的食用動物和家禽,唯獨沒有提到的就是豬和狗。狗在元朝當然不會是 「汙穢的肉」,唯一的可能就是指豬肉。其實這樣說是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古代有在廁所下方飼養豬的習慣,漢代有陶器的模型可以證明。

 

一直到近代,部分中國地區仍保持著這種習慣。也許因為飼養環境,當時的人才會說豬肉是 「汙穢的」。這或許是蘇東坡詩裡提到, 「富者不肯吃」的原因。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中國史》,大是文化 出版。

 

 

【作者簡介】

 

張 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赴日留學。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於日本任職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之後受聘為明治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至今。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譯者簡介】

 

方明生、方祖鴻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博士,曾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另譯有《現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樹影譚》等書。此外亦發表與比較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的論文70餘篇。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書籍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書籍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