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力再定義:滷肉飯也能地方創生

何承恩 2018年03月07日 07:00:00
滷肉飯等等小吃可為激發地方活力做出貢獻。(翻攝自鬍鬚張、八方雲集臉書)

滷肉飯等等小吃可為激發地方活力做出貢獻。(翻攝自鬍鬚張、八方雲集臉書)

滷肉飯的進化與契機

 

最近看了Barak Kushner的《拉麵的驚奇之旅》(原譯名Slurp!:a social and culinary history of ramen-japan’s favorite noodle soup)一書,在親日風氣盛行的台灣,日本式食物幾乎是融入台灣人的生活當中。不過,在台灣的日本餐飲,除了從日本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飲食文化,俗稱台式日本料理之外,還有在戰後1960年代甚為風行的拉麵,雖然相較於傳統和食的歷史,拉麵誕生至今不到一個世紀,卻成為日本文化輸出的外交部隊,至今在台灣,拉麵幾乎是等同日本的代名詞。

 

拉麵可以在日本飲食文化中脫穎而出,成為「讓日本人安心的飲食」,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回首看台灣,雞排、珍奶、小籠包、滷肉飯、牛肉麵、蚵仔煎等諸多象徵台灣印象的食品百花爭鳴,是吸引外國人來台觀光、打造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哪項經典料理才是代表台灣的名片?似乎沒有一定的答案。

 

這陣子受女友的熱情邀約,在電影院看了二次的《角頭二》,裡面有一句台詞相當耐人尋味,是由王識賢飾演的北館阿仁說:「天會黑人會變,三分情七分騙連這滷肉飯也走味。」筆者第一次看到電影把滷肉飯被轉化為人情義理的代名詞,換句話說,導演要透過滷肉飯告訴觀眾:「哥滷得不是肉,哥滷得是人情義理。」雖然僅止是一個插曲,但對於滷肉飯的深層定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想像。

 

比起兄弟情義、亦或是歹路不得行,這「滷肉飯的進化」倒是讓筆者印象深,滷肉飯又如何從老百姓的經典料理,轉化台灣為展示給世界的第一印象,作為本土美食,滷肉飯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們,又怎麼為激發地方活力做出貢獻?台灣自豪為美食王國,食物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為何?相信這點頗值得再三思考。

 

本土美食地方創生

 

日本自1988年日本首相竹下登率先提出「鄉土創生事業」概念,且於2014年安倍晉三就任首相後,推出一連串的計畫,正式訂定「地方創生」政策,透過城鎮建設、創造就業、提升人口來翻轉城鄉差距,縮小區域發展的失衡、振興地方經濟。

 

也正因此,ご当地グルメ(當地美食)作為地域振興的一個環節,逐漸盛行了起來;跟所謂的鄉土料理(地方菜)相比,當地美食一樣是當地人創造的菜餚,差異則是強調該地區的材料和傳統,較為出名的例如:當地拉麵、當地漢堡、當地咖哩等,強調當地的品味和製作。日本當局為了地域振興,組起了團隊展開研究與活動企劃,甚至有美食地圖、專屬動漫、主題曲的誕生。

 

當地美食的出現,則是真正想處理的是U-Turn人口(從家鄉遷移至城市,再由城市遷移回家鄉)的失落和寂寥,重振因都市化導致的「地方衰退」。B-1グランプリ(B-1 Grand Prix)大賽也正因為這股熱潮,成為了日本政府促進地域再生的一股不可忽視的食力。

 

B-1グランプリ(B-1 Grand Prix)大賽是針對B級グルメ(B級美食)舉辦的料理競賽,指的是便宜、好吃、普遍性高的料理,包含拉麵、漢堡、文字燒、御好燒、烏龍麵等諸多常見的日本風味食物。若轉換成台灣的語言,如同我們常見到的夜市小吃,正是上文所述的雞排、珍奶、小籠包、滷肉飯、牛肉麵、蚵仔煎等。地方創生運動的盛行,也使得日本打造本土品牌的腳步加速,運用「食力」來促進地方活絡化,其產生的經濟效應不可被忽視。

 

今後筆者也相當期待,有一天能見到「台灣食力」的進化與突破。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關鍵字: 滷肉飯 地方創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