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應許之地 柯金源30年一瞬

陳怡杰 2018年04月09日 20:50:00
1998年公共電視開台成員,現任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攝影:陳品佑)

1998年公共電視開台成員,現任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攝影:陳品佑)

1980年,我第一次拿起相機

 

再三年退休

 

57歲柯金源1998年公共電視開台成員,業界廣稱「柯師傅」日子近20年,他打算再三年就退休

 

柯金源轉進環境報導30年。(攝影:陳品佑)

 

2008年1月,柯金源攀登拍攝南極洲文森峰(Vinson Massif)。(伍玉龍攝,柯金源提供)

 

來往台灣1500公里海岸線、影像紀錄數十年,他生平首次環島得回溯高校,1979年柯金源17歲就讀彰化正德高中機工科,攢錢買了一台人生第一部機車「野狼125」,「先騎向台北找我念淡江大學的二哥,再往南繞,馳騁返彰化老家。」

 

師傅就是腳勤

 

他是彰化縣伸港鄉人,「我家四季耕農,蒜頭、稻米都種,農家子弟想的,盡是能讀就讀,沒念書天分就早點回鄉工作」,柯金源國中對美術、畫筆興趣盎然,高中仍認份選讀高職機工科,打算畢業回家開家小工廠,人生如是爾爾。

 

這卻輾轉成為他跨入「環境紀錄」場域契機。

 

從蒜農子弟到環境報導大家。(攝影:陳品佑)

 

體制內外

 

高中另起「攝影」興趣的柯金源,1984年服完3年兵役退伍,上台北找補習班想考美術系,借住台北工作的二哥家,生活費靠當商業攝影助理支持,另進郎靜山「大群攝影中心」、吳嘉寶「視丘」等攝影學校進修,「我也跑文化、淡江旁聽美術2年,但已退伍又有社會經驗,重返校園聽課,深覺照本宣科,打消入學念頭。」

 

他進《財訊》攝影記者4年,「跟政商人物跑進跑出,享受的待遇真的不錯」,之後因1990年眼見嘉義東石鄉網寮村,受楊希颱風來襲泡水39日,竟僅獲高官「視察一天」就未再聞問,讓他一決轉進「環境報導」之途,「最後一條新聞做當時立委施明德,上嘉義阿里山聲援高山運動。」

 

柯金源人生抉擇獲《財訊》高層支持,社長孫文雄太太曾資助他20萬,之後承同事蕭榕支持,即使離職仍在《財訊》雜誌開了13年「台灣檔案專欄」至2006年,常年累計台灣環境田野資料500萬餘字

 

1992年《財訊》雜誌時期,左起為攝影記者群蕭榕、柯金源、周國偉。(柯金源提供)

 

他先轉獨立接案追夢,「很多工作三軌進行,比如從長樂傳播接《大陸尋奇》協拍、也在五色鳥傳播幫忙了20集生態影像專題,後者跟當時籌備中的公視合作,是之後公視類型節目原型。」

 

回望30年報導人生,柯金源認知自己有3階段轉型。

 

柯金源3.0

 

「1990年以前偏傳統美學,喜歡把一座垃圾山、烏黑黑的汙染河拍很美做反差,或把畫面定焦枯木、死魚強調」,之後10年他拍攝風格趨變,「愛在畫面塞些意涵性暗示,海岸線為何倒退、林相為何惡化,留大量空間給讀者思考」,這個階段他走到公元2000年前。

 

「最近18年,我的作品風格往美學、意涵融併演化」,不過並非張張盡如己意,他向《上報》記者翻了重達1.5公斤、厚達504頁新書《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數次,好不容易找到三張例示。

 

相隔12年,柯金源《我們的島》二版再啟。(攝影:陳品佑)

 

衛城出版社發行柯金源新版《我們的島:台灣30年環境變遷全紀錄》厚達504頁。(攝影:陳品佑)

 

過去他說,「環境紀錄片常靜態為主,如何評估動態內容置入時間點,在真實得適度加入『可口元素』才容易讓觀眾消化」,柯金源曾與英國影像製作人Nick Upton合作,嘗試偏「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娛樂式紀錄片剪法,「2005年《獼猴列傳》那次剪了2個版本,多搭了些口白、配樂,片頭也走『先預告本片精采點在哪』那套路」,但縱然擒獲國際影展大獎(第28屆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最佳電視節目獎」、「最佳觀點獎」),柯金源仍不習慣,嘗試就這麼一次。

 

報導者vs.運動者

 

在「環境報導者」與「環境運動者」之間,柯金源拿捏巧妙,少數現身運動現場參與不深,「專注走紀實攝影就好,畢竟我有『公視』體制身分。」

 

「我有『公視』體制身分,不適合第一線運動者。」(攝影:陳品佑)

 

近年台灣公民意識逐漸深化,他自認台灣影像紀錄工作者極大空間,「除了一般民眾支持,登山客、潛水客主動提供畫面佐證供用,無處不鏡頭」,他語落不停、特別感謝。

 

極地拍攝是享受

 

進公視前,為了跑現場方便,柯金源開始留3分頭,10年前他心又一橫,「頭剃光、鬍子也不留了」,整體面容竟然年輕甚多,餘外,他身著極簡,彷彿刻意苦行僧生活,最大享福得從出班拍攝感受,處理南極州、聖母峰專題時,買入數萬元高山鞋、防寒外套,一趟國際特輯拍攝常自費耗上新台幣3、40萬。

 

「有時為一次性任務,忍痛買價達上萬的登山鞋也沒辦法。」(攝影:陳品佑)

 

2007年6月,柯金源攀登北美洲最高峰迪納里峰(Denali)。(柯金源提供)

 

職涯閒時,他為了還人脈情債,奔波全台出席各環境社團講演,總仍不捨耗資高鐵,「趕南部大學早上演講,從台北搭夜車,再一步部搭捷運轉小巴士進學校,徒步數百公尺進課堂。」

 

他有暈船體質,仍克服考了「潛水執照」;為了高山林相紀錄,也另考取「高山嚮導」,風風火火奔忙現場紀錄30年,預計再三年退休,往後,除培育新生代紀錄者接棒,他打算重啟多年前未竟的媒體夢

 

與公視同生同長,今年是柯金源進入公視20週年,(攝影:陳品佑)

 

應許之地

 

「我曾寫過企劃書提給公視,想做一套複合型頻道」,柯金源要做亞洲版Discovery,「有環境深入報導,有讀者分享區,我累積的影像資料庫也全部提上去」,10年前他內部向公視提案,經評估營運,頻道每年至少得耗上新台幣2千萬被喊停。

 

「但這類平台有生存空間與價值,我還想完成它」,這是柯金源的應許之地在生命軸線裡,他底氣十足,始終不曾離去。

 

撰文:陳怡杰 攝影:陳品佑

 

環境媒體夢,柯金源牽縈於心。(攝影:陳品佑)

 

【延伸閱讀】
●《我們的島》這是我們吸的空氣嗎?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