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舉無法決定台灣的利益

林青弘 2018年03月17日 11:00:00
中國與台灣的經貿關聯不可分割、互有依賴,在親中與反中的兩極對立之間,台灣人民與政府勢必選擇第三條路。(湯森路透)

中國與台灣的經貿關聯不可分割、互有依賴,在親中與反中的兩極對立之間,台灣人民與政府勢必選擇第三條路。(湯森路透)

兩蔣統治台灣時期,電視機還有「門簾」可以開關,國家領導人往生逝世,報紙、電視如喪考妣,看不見一絲絲紅色,只有黑與白。政治影響每個人,不只是一張選票的抉擇,也是生活型態與文化習慣的呈現。中國不僅是台灣的鄰居,更是政治上、經濟上的強國。兩岸之間存有統一爭執,現狀上的「一邊一國」、「一中一台」,不僅是歷史偶然,也是國際政治待解的重大紛爭之一。



台灣人為了自保與愛台灣,看待中國與中國人民,要分辨的角度與立場,不能侷限於統一與獨立的爭執而已。1970年代,即使兩蔣威權統治,但是兩岸經貿實力之優劣高下立見,經濟與國防的相對差距保持台灣領先與自信尊嚴。自從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美國宣布終止中華民國邦交與主權承認,此後對於美國而言的「中國」,已經由中華民國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美中台的互動框架受限於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從美國對待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上來說,我們必須體會與接受無情的國際現實。即使《台灣旅行法》通過,美國行政體系握有美中台三邊互動的鑰匙,台美關係如何深化或進化,仍由美國行政體系片面決定,這是無須爭議且應面對的限制。

 

名為惠台、實則利中的31項措施


對於中國共產黨專政下的現代中國,至少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國際等三個層面各自分析兩岸關係。《孫子兵法》的「謀攻篇」著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次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論,顯然「惠台」又「利中」的政治謀略遠遠勝過登陸攻台的作戰計畫。名為惠台、實則利中的31項措施,無論新舊,不論實效為何,台灣政府不能大意輕忽,人民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為自大鎖台而不知台灣困境,因為仇中、反中而疏忽中國步步進逼、和平併吞的遠慮近謀,這些「不知彼不知己」的島民心態,肯定會讓兩岸競爭攻防動態失衡,屢屢致使台灣處於每戰必敗的苦楚。
 

台灣人民看待中國與中國人,首先得從政治層面仔細分辨兩岸差異。毛澤東與蔣介石各自曾為兩岸集權專制下的領導人,經過40多年演變,中國走向「黨國一體」、「黨政合一」的民主集權體制,台灣卻在黨外運動風潮下,逐漸形塑「政黨政治」,解構「黨國一體」、建立「軍隊國家化」,在清理黨產、推動轉型正義的法制化之後,台灣的民主人權非常不同於中國的民主集權。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體制,不可能在台灣如法炮製,這是兩岸最重大且最關鍵的差異。

 


習近平是個深謀遠慮的領導者。(湯森路透)

 

習近平是個深謀遠慮的領導者,台灣人民無須把他奉為精神導師,但也不能無視這位中國領導者集權穩固之後的格調與作風。從毛澤東以降,「槍桿子出政權」不僅獲得無庸置疑的政治地位,更加衍伸出「黨政軍」私營私利的共犯結構,以「太子黨」或其他勢力呈現,無所不用其極進行貪腐謀私。「黨政軍」私下在民間遂行「三位一體」,拉幫結派之後,對於中國現代化與推動改革,自有結構上徹底的負面影響。「打貪反腐」不僅宣示習近平的領導權威,更在於打擊和瓦解民間非法的「黨政軍三位一體」。如同太子黨等黨政軍高官的賣公營私,如此「三位一體」,不僅阻礙習近平的改革推動,也嚴重妨害「以法治國」的法制遂行。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不能表面云云要擴權而已,更深層的考量,也是習近平自保利益與改革意志的兼籌並顧。

 

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非僅為了擴權
 

鄧小平的三起三落,警惕習近平對於左右鬥爭的防範。毛澤東的權勢立足與各方權衡,更是習近平效法樣本。紀委、監委各在黨與國取得法制權,依賴如此結構遂行「依法治國」,不僅落實與貫徹習近平的改革理念,也能防範異議勢力反撲攻擊。在第二個5年任期尚未開展前,也就是習近平尚未獲選續任國家主席、國家軍委主席之前,即有修憲推動取消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這就是深謀遠慮,搶得「先占優勢」(preempting advantage)。台灣人民理解中國政治體制,不能切割中共這個政黨與國家政府部門的連結與關連。
 

其次,兩岸經貿關聯程度業已穩固,進出口比重維持在35%至45%的浮動比例,不僅反映貿易全球化的現況與維持,也反射中國經濟強權的市場性與消費力。台灣要繼續繁榮與國安自保,從中國、美國、歐盟賺取可觀外匯,勢在必行,無可避免。中國人民消費力成長快速,這是無關統獨的經濟事實。
 

台灣如果失去經濟成長動能,國防預算必定不能穩定成長,國防預算不能適當成長,既有武器的升級更新與後勤保修將要如何維持?戰機墜海、飛彈誤射、營區毒品氾濫如果成為日常新聞,台灣民心會如何波動變異?募兵制更需要花錢,軍人年改能否成功達陣,不僅攸關未來國軍戰力與軍心士氣,也關係區域和平與秩序穩定。台灣如果經濟蕭條、成長失能,美國還會願意幫台灣打一場免費的戰爭嗎?再怎麼反中、仇中,也要看清楚國防實力不能依賴小額募款,國安依賴美援,必有無窮遺憾。

 

解決「五缺」只是消解台灣比較劣勢
 

正視兩岸經貿不可切割的關聯存在,才不會讓「新南向」淪為「新難向」。東協各國仰賴台灣投資者多,台灣本地市場的就業動能,恐怕很難依靠東南亞各國來台投資設廠即能解決。台灣現在的處境,必須得認識清楚,那就是完全喪失他國前進中國市場的第三地優勢,也不是國際認定的亞太樞紐,更沒有人流、物流、金流、知識流、資訊流的相對優勢。賴內閣解決「五缺」,只是消解台灣比較劣勢,並非等同增加相對優勢。在全球競爭的國際經濟鏈上,台灣優勢尚須重新定位與建立。例如使用機器人不等同AI製造能力,我們已經有「硬的」基礎如半導體產業、金屬冶煉,「軟的」基礎如工業設計、人機研究,能否創造高端製造業的榮景,關係未來十年的經濟消長。政治上的統獨主張,不可能切割兩岸經貿必然關聯,市場力量相比選票抉擇,更能持續主導政黨輪替,決定台灣未來。
 

最後,我們應該從國際層面檢視兩岸關係。美軍駐守韓國、日本,攸關東亞區域和平,也關係中國、美國、俄羅斯的世界強權角逐。任何一方冒頭得勢,就會有他方伸手干擾甚至破壞。「川金會談」看似箭在弦上,但若徹底忽略中國意見,聯合國的強勢經濟制裁恐因中國改弦易轍,美國逼迫朝鮮坐上談判桌的如意算盤,免不了被中國攔截破壞。
 

《台灣關係法》、《台灣旅行法》如同自家門前的禁停阻車架,可以擺出來,也可以收回去,只不過意義不同,這是美國放在中國門前禁止中國停車的阻礙。美國是台灣的盟友,但也是利用台灣的博奕者,美國的國家利益優先於台灣自身利益,這是無庸爭辯的原則。台灣入聯是主權宣示的重要行動,但對於中國、美國而言,在各自利益考量下,隱形版的安理會否決權將適時出招。即使台灣人民不容易看穿,但也不能錯估國際政治對於台灣主權的現實漠視與敷衍應付。

 

《台灣關係法》、《台灣旅行法》如同自家門前的禁停阻車架,可以擺出來,也可以收回去。(湯森路透)

 

走出親中反中的第三條路
 

如果有一天,支持台灣國家主權符合美國利益,聯合國大會有美國大使發言與提案,自是正常合理。除此之外,國際現實層面的障礙與中國干擾,只能說各國自掃門前雪,經貿文化等實質關係不等同承認台灣主權,切割處理依舊是國際潛規則。
 

中國政治體制將強人集權領導視為改革的一部分,「中國夢」與「習時代」對台灣的實質影響,當然是和平併吞,完成兩岸統一。中國與台灣的經貿關聯不可分割、互有依賴,在親中與反中的兩極對立之間,台灣人民與政府勢必選擇第三條路,才能保持經濟永續成長,方能確保國安。「拉攏美日、對抗中國」以外,也要思考「貼近中國、牽制美日」的策略彈性。台灣利益遠高於藍綠政黨鬥爭,誰來超然決定與維護台灣利益?這問題,顯然不是選舉就能輕易決定,因為意識形態的鬥爭,已經遠遠超過台灣利益。

 

※作者為自由作家

關鍵字: 惠台 利中 選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