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陳柔縉 2018年03月25日 07:00:00
一名日治時代愛藏家琳琅滿目的紀念章,不僅只呈現當時商店的面容,還有始終講不完的故事。(麥田出版提供)

一名日治時代愛藏家琳琅滿目的紀念章,不僅只呈現當時商店的面容,還有始終講不完的故事。(麥田出版提供)

很難想像當年有一個紀念章愛藏家,會在博覽會50天會期中,遊走市街,蓋出300個章。更難想像,歷經時代變換,薄薄的紙製本子可以挺過80年,而未經水害、日曝、人為丟失。沒錯,真的是整整80年。

 

據我的朋友劉伯姬說,兩年前那一晚在她的辦公室,幾個編輯一起為一本書挑燈趕工,她督軍坐陣,但插不上手,就閒閒瀏覽朋友的臉書。老同事楊弘熙剛放上幾張黑白照,只說是家裡翻出幾張老相片,其他沒多講什麼。其中一張,伯姬覺得有點眼熟,就Line 給我,「你看看這是什麼?」

 

我當下一驚,我寫的《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就有相同照片。我趕快回覆伯姬,請她翻看一下那本書某頁的附照,男女老少一群人郊遊,去新店溪搭屋形船。更迫不及待,問她是誰擁有這張照片,我要去拜訪。這本《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就這樣孕生了。

 

我到淡水河邊的楊家,弘熙的爸爸楊穎川先生年近80,童顏鶴髮,潔淨不苟,有日本老先生的氣質。他拿出父親遺留的舊物,我看到許多和《宮前町九十番地》傳主張超英家藏相同的老照片。原來,那些相片上角落的那個人是楊弘熙的阿公楊雲源;原來,他是一位家具木匠,日本時代領有木工執照。

 

我和楊爸爸也聊到張超英、楊雲源兩人之間的交集人物「張鴻圖」,他受香港英語教育,是戰前美商標準石油公司的台灣支配人(總經理)。1936年,張鴻圖娶香港媳婦,楊雲源保留了那場豪門婚禮的喜帖。毫無褪色,品項完好,已經不足以得到我更多讚嘆了,喜帖英文、漢文並陳,才是稀有珍貴。

 

楊家保存的文物帶給我的驚喜還沒結束。已逝的楊雲源在他32歲那一年,遇上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盛年遇盛會,他收藏了好多博覽會相關的繪葉書、地圖、廣告小冊。翻著翻著,大約一個虎口高的收藏已見底。最底下壓著一本筆記本,封面泡過時光的染液,略顯暗沉,一翻開,內中卻是頁頁五顏六彩。筆記本的每一頁都布滿紀念章,形狀各種,有微笑的獵犬、古典的腳踏車、可愛的油畫顏料軟管。顏色也繽紛,甚至有很現代感的桃紅、Tiffany 綠。

 

博覽會官方製作了許多展館的紀念章,但眼前的筆記本所蓋的,民間商店自製的博覽會紀念章才是更大宗。我瞄到熟悉的台灣人店家,蓬萊閣、寶香齋、阿波羅寫真館、羅訪梅、北投溫泉旅館「沂水園」,也看到熟悉的城內日本人商店,小塚、光食堂、攝津館、日之丸館。以我對日本時代了解的程度來看,當下,我對筆記本做了「絕無僅有」的判斷。很難想像當年有一個紀念章愛藏家,會在博覽會50天會期中,遊走市街,蓋出三百個章。更難想像,歷經時代變換,薄薄的紙製本子可以挺過80年,而未經水害、日曝、人為丟失。

 

沒錯,真的是整整80年。那一天前往楊家拜訪是2015年12月5日,距離1935年11月28日博覽會落幕,剛好滿80年又一週。

 

命運之神把任務信摺成紙飛機,從天上射出,迴旋、轉彎、降落、搖曳,最後停歇在我的手上。既已打開,唯有鞠躬,敬謹奉收,努力以赴了。

 

不過,一開始,我有點大意。《廣告表示》剛出版沒幾個月,600多頁的「大」書才脫手,我抱著寫「小」書的心態,準備幫每個紀念章側寫個簡介,讓讀者一邊欣賞紀念章,一邊可以了解店家性質和所在位置。然而,真的開工後,才發覺一切在預料之外。待解之謎的隊伍不停加長,彷彿風中掃落葉,埋頭一直掃,枯葉仍不斷被風送下來。

 

許多店家不知道在哪裡,地圖找不到,工商名錄沒資料。許多章連店名也沒有,不知道何所屬。有紀念章寫古老的草書日文假名,一時難解。有些章以為永遠找不到答案了,挪往「無解」的章節,忽然有新發現,又必須調換位置,如此改動章節次序不下十次。所幸,混亂中,中研院地理資訊中心所藏的老台北職業地圖、日本時代地籍圖,以及國立台灣圖書館建置的各種數位書刊陸續來助,問號數量逐一下降。

 

大約研究了一整年,紀念章的全貌才浮現。博覽會展場紀念章只佔六分之一,其他都來自民間。楊雲源主要走過今天台北城內的重慶南路、衡陽路、博愛路和大稻埕的延平北路一、二段。西門紅樓周邊踏訪了不少商家,北投、陽明山的溫泉區也去了。中山北路蜻蜓點水,東門、南門、萬華則未到。雖不是全台北走透透、蓋光光,商店章數也累積超過200。可以想見,必然還有很多楊雲源未蓋得的商家紀念章,而當年台北民間紀念章之盛,也不待多言了。

 

過去對於日本時代紀念章的概念,局限在交通事業上,多半只知有郵戳紀念章、鐵道車站紀念章和名勝旅遊紀念章。楊雲源紀念章筆記本的出土,將改寫這個認識;商店紀念章異常繁榮,連西裝店、雞蛋批發商都風華與會。

 

楊雲源另外收藏了一枚實體的台博紀念章,而且還是來自台北地標型名店「菊元」百貨。印章表面的橡皮已經脆化,但是手工推刀的雕痕清晰依舊。紀念章的工藝表現,也是本書各章值得一覽的面向。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先翻看第246頁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參拜紀念章裡,漫畫般的七爺八爺,表情生動有趣,不禁讓人回頭要問,真是30年代的作品嗎?設計力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了嗎?

 

看著琳琅滿目的紀念章,我自己則最想以此為翼,飛返日本時代,不僅只呈現商店的面容,還要繼續講那些始終講不完的故事。泰國皇族來台灣當小留學生,菲律賓的好手來東門游泳池做跨國友誼賽,北投溫泉旅館的女將到市區找小三尋仇,每個故事都足以反映日治台灣的時代相。有一枚紀念章來自槍砲店,更機不可失,正好可以講講平地打獵,那可是日本時代一項仕紳休閒。

 

期盼這本書能帶給讀者多層次的愉悅。可欣賞圖案之美、工藝之心,可一窺當年的觀光行銷與商業的手法。瀏覽大量的街景和商店內外的舊照片,彷彿置身虛擬實境,在30年代的台北逛街。也能從故事裡,再次感受日本時代的風土人情,以及這片土地的厚度與豐沃。

 

本書完成,衷心感謝麥田出版社的支持,投注最高的熱情,力求完美。也因求好心切,設計與編輯的時程放長,非常感謝。

 

更要感謝楊穎川歐吉桑和楊弘熙,感謝他們的敬祖懷遠之心,珍藏楊家阿公的遺物,並有歷史意識,願意無私公開。

 

最後,再次對著舊照片上的楊雲源老先生說謝謝。如果他還活著,現在已經虛歲116了。謝謝他80年前活力無限,在台北、基隆到處蓋章,並且珍藏到人生的最後,今天,我們才有機會一睹當年紀念章之盛,也讓我們可以在睜大眼睛欣賞每一枚章的細節時,屢屢從心底不禁讚嘆,台灣有這樣的古文物,美哉!

 

※作者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本文轉載自《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自序/麥田出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