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明修:擋不住的香港本土運動浪潮

何明修 2016年09月07日 07:00:00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抵抗,本土運動浪潮之所以擋不住,原因正在於北京政府的新殖民統治,剝奪了香港人所企求的政治自由。這個病灶不改,本土運動轉向更激進的港獨訴求,就是可預期的發展。(美聯社)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抵抗,本土運動浪潮之所以擋不住,原因正在於北京政府的新殖民統治,剝奪了香港人所企求的政治自由。這個病灶不改,本土運動轉向更激進的港獨訴求,就是可預期的發展。(美聯社)

香港立法會的選舉揭曉,親北京的建制派並沒有如先前民調所預測大獲全勝,在地區直選與超級區議員共40席次中,他們總席次從原先的19席反而掉了一席。在傳統的功能組別30席中,建制派還多掉了一席。總合來看,非建制派陣營取得了共30席,比上一屆還多了兩席。

 

然而對於親北京勢力而言,席次的略減,或許並不是太大的挫敗,更嚴重的打擊則是三位具有明顯本土派色彩、甚至具有「港獨」傾向的青年候選人當選,他們分別是熱血公民的鄭松泰(33歲)、青年新政的梁頌恒(30歲)與游蕙禎(25歲)。這些年輕新勢力成功進軍議會,接下來非常有可能重新改造香港民主運動的調性。

 

在以往,泛民主黨派儘管有左與右的意識形態之分歧與抗爭手段的溫和與激進之分別,但是或多或少都是共同依循「民主回歸」路線。所謂的民主回歸是起源於八○年代初期的學生運動,當時充滿理想主義情操的學生領袖主張,英國殖民主義必需終結,而且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必得要民主化。

 

儘管當時絕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希望能永久維持現況(也就是不民主與不回歸),但是民主回歸論就是佔據了政治正確的道德高地,儼然成為無可反駁的高尚價值。等到八九天安門慘劇之後,回歸早已成為無法扭轉的命運,香港人所能做的就只是「民主抗共」,一方面用民主選舉來阻止北京所冀求的全面控制,另一方面也寄望於中國的共產黨能和平演變,終究步上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道路。

 

只不過,在2014年香港人期待以久的特首真普選完全落空,北京政府只容許嚴格篩選後的投票,長達79日之久的雨傘運動就是香港人憤怒的回應。從此之後,三十年以來「民主回歸」路線正式破產,香港民主運動必得要重新尋找新的方向。

 

本土運動的演進

 

在十年前,本土運動開始在香港登場時,其所指涉的內容是要保存既有的文化與歷史遺產。儘管這些運動所涉及議題觸及了敏感的中港關係,例如拆除皇后碼頭就是要清洗香港人的殖民地記憶,興建高鐵就是要使得香港成為廣東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開發新界東北就是讓深圳與香港合而為一。但是主事者卻選擇了某種「去政治化」的定調,片面強調反對開發主義或是地產霸權,這即是1.0版的本土運動。

到2011年以降,隨著中國新移民、水貨客問題爆發,香港人感受到種種的生活不便,這時便出現了以排外言論、暴力行動的2.0版本土運動。同年,有「國師」之稱的陳雲出版了《香港城邦論》,正式奠定了論述基礎。

 

《城邦論》指出,1997年之前的香港並不是殖民地,是貨真價值的自治城邦。未來香港的出路在於維持中港隔離,而不是與其融合。香港人向來看不起深圳河以北的大陸人,在中國經濟起飛之前,那是因為他們一窮二白;在之後,大陸人則成了缺乏文明素養的土豪暴發戶。《城邦論》巧妙地延續了類似的歧視觀點,並且改採某種文化差異的解釋。陳雲主張,香港的歷史機遇保留了正統的華夏文化,而中國在共產黨的暴虐統治之下則淪為無可救藥的「地獄鬼國」與「匪國賊民」。

 

在雨傘運動前後,這樣的文化本質論開始受到質疑,本土運動進入了民族主義與認同政治的3.0版的時期。2014年,香港大學的學生刊物《學苑》先後提出了「香港民族論」(主張香港人構成了一個政治共同體)與「香港民主獨立論」(香港的民主帶來獨立於中國的制度)。成立於2015年的青年新政則是重新討論了香港認同的定義,他們認為具有「主體意識的覺悟」才能稱為香港人。

 

曾代表本土民主前線參選新界東補選的梁天琦,本身即是在中國出身的新移民。但是梁天琦明確指出,無論出生地與血緣之差異,只要願意認同香港的就是香港人。

 

簡單地說,短短的十年期間,香港的本土運動從原先避談中港問題的文化保存運動,進展為以族群文化為基礎的排外運動,最後則是形成了公民認同取向的建國運動。這顯示了遲發型民族主義之猛爆性發展:在過去,香港人或多或少願意接納中國人的民族認同,他們總是可以堅稱中國不等同於中國共產黨,愛國不代表愛黨。然而在北京政府的加緊控制下,這樣的論述空間被急劇壓縮,早已不復存在。如此,過去一年來,各種標榜「港獨」、回歸英國統治、或是揚言要學習台灣「本土化經驗」的政治團體紛紛登場,也不足為奇。

 

簡單地說,短短的十年期間,香港的本土運動從原先避談中港問題的文化保存運動,進展為以族群文化為基礎的排外運動,最後則是形成了公民認同取向的建國運動。(美聯社)

 

選戰中的本土派

 

成立於2012年的熱血公民,代表2.0版的本土運動,一開始他們以攻擊中國水貨客的行動而聞名,其主事者也不諱言,這樣的激進行為就是特意打開知名度以進軍選舉。在這次的立法會選舉,熱血公民與黃毓民(普羅政治學苑)、陳雲(城邦論)合組成「熱普城」連線,共同參與五區的選舉。五位熱普城候選人主打永續一國兩制,以達成中港隔離的目的。他們更進一步指出,基本法應如何修改,以促成這個目標實現。

3.0版的本土運動的代表則是青年新政本土民主前線,儘管前者一開始也從事驅逐水貨客的「勇武抗暴」之行動,但是他們很快就轉而接納民族自決的立場,而本士民主前線梁天琦的首度參選即是主打「自決前途」的訴求。

 

在這次立法會選舉前,特區政府突然加入有違法之虞的篩選機制,要求所有候選人都要簽署不得違背一國兩制之確認書。結果儘管梁天琦願意接受這樣的條件,他與其他五人仍是被撤銷了參選資格。因此,本土民主前線改採應變計畫,宣佈支持青年新政等人之參選。

 

這次選舉等於是兩種本土路線的競爭,中港隔離論與民族自決論出現了激烈的交鋒。從結果來看,3.0版的青年新政三位候選人當選兩位,一鳴驚人。提五中一的熱普城連線顯得略遜一籌,然而其兩位提名人黃毓民(九龍西)、黃洋達(九龍東)分居落選頭,而鄭錦滿(港島區)則是落選第二名,其實力也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當選的三位本土派鄭松泰、梁頌恒、游蕙禎,其實都曾參選2015年11月的區議員選舉,但是全都落敗,這次捲土重來,反而高票當選。這顯示,這一年來香港政治環境的巨大轉變,隨著越來越明顯的政治打壓,香港人抵抗不認命的意志也就越強大。

 

本土派是阿共的陰媒?

 

從殖民地時期以來,香港向來是各國情報間諜戰的重地,這樣的傳統也延續當代政治。有太多的耳語傳言指控,本土運動、港獨論述都是共產黨所特意製造出來的假象,目的在於分化反對派、製造動亂,如此一來,特區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推動23條國安立法,整肅異議份子。

 

這樣的說法似乎也符合了特首梁振英的個人政治利益,因為只有香港越亂,北京才越需要他。事實上,在雨傘運動落幕後,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公開點名批評《民族論》,這才使得這本學生編輯的作品一時間洛陽紙貴,成為全城議論的焦點。

 

此外,無論是2.0版或3.0版的本土運動,都有各種各樣傳言,共產黨在背後資助扶持。例如熱血公民善於利用各種網絡與電台媒體,但是他們的財源到底來自那裏,常是被質疑的焦點。陳雲曾痛罵香港的反對黨是「離地賣港」,他們號召支持者先打倒泛民,再來對付共產黨。這樣的主張不就是正中共產黨的下懷嗎?青年新政的領導者也被爆料,他們從政之前與中聯辦過從甚密。選前,一份親北京的報紙舉證歷歷,共產黨如何一路從大學時期就培養這一群年青人,鼓勵他們從政。

 

這些傳言很難有確切的證據來印證或是否證,過去以來的狀態即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接下來也不太可能會有所改變。我個人認為,共產黨滲透,並且在暗中協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畢竟,連老牌的民主黨都傳出重要人士被收買的情事,共產黨要收賣年輕人肯定不會是難事。

 

然而,即使個別主事者有可能是共產黨的「鬼」,但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在於,本土派之所以浮現,甚至進軍議會,是為回應一個真實存在的社會需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抵抗,本土運動浪潮之所以擋不住,原因正在於北京政府的新殖民統治,剝奪了香港人所企求的政治自由。這個病灶不改,本土運動轉向更激進的港獨訴求,就是可預期的發展。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