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香港或將步上台灣「信任崩解」的後塵

主筆室 2016年09月08日 07:00:00
這回香港立法會選舉,過程有票站突然停電,或有人去投票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投票」,或失去選票;有票站點票的時候,突然多了三百張選票...(路透社)

這回香港立法會選舉,過程有票站突然停電,或有人去投票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投票」,或失去選票;有票站點票的時候,突然多了三百張選票...(路透社)

9月5日香港完成了立法會選舉,其結果受到國際關注,多數焦點都擺在新政治版圖的意義分析,那確實攸關著七百多萬人嚴肅的未來。不過,日前一篇評論香港選舉結果的文章,其中對於投票、開票過程的描述,恐怕更為預告了此地來日的不確定性。

 

這篇由香港青年評論家所寫的時評中,提及了香港立法會投票當日種種詭異的情節,包括「有票站突然停電;有人去投票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投票』,或失去選票;有票站點票的時候,突然多了三百張選票,在場的市民要求重點,最後點票主任竟然電召警察介入;有不少市民與票站職員爭辯,自己拿到的選票缺角、不合規格,恐怕投了變廢票,要求更換,而職員又拒絕更換;有點票站遲遲不開始點票,令監察點票的市民不服,類似事情,書之不絕。」

 

這些讓選舉過程萌生不公陰影的劇碼,看在台灣民眾眼裡應該不陌生。台灣早年選舉開票,亦有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離譜事蹟。候選人動員黑道操控選舉,選務人員被收買參與作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經典案例包括1975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情激烈的宜蘭,有一選區竟然出現上萬張「廢票」,導致以黨外人士身分參選的郭雨新落選。不久後,竟有挖馬路的工人在挖馬路時,無意間挖出一大袋當時票投郭雨新的選票。

 

當時幫郭雨新助選的邱義仁和吳乃仁在開票所監票時,則是發現最後開出的總票數,遠比自己的計票數還多出三分之二,邱義仁為此向投票所主任提出質疑,卻被駐衛警察當場賞了一巴掌。

 

此外,當時為國民黨基層黨工的一名女子詹碧霞,在那次選舉中負責幫國民黨候選人鄭水枝固票。選舉當天,她先到投開票所查閱選舉名冊,只要有誰還沒來領票,她就主動上門到選民家中拿身分證、印章代為投票,每張票當然都是投給鄭水枝。不僅如此,還有選務人員直接「通融」她以簽名蓋手印的方式,領取其他民眾的選票,鄭水枝果然順利當選。後來也許是良心過意不去,詹碧霞於1999年寫下了一冊《買票懺悔錄》,自揭個人選舉買票、做票的參與過程。

 

和作票相伴而生,便是堪稱民主爛瘡的「買票」,「選舉無師傅,選票買就有」,一直是台灣選舉揮之不去的夢魘。儘管已到21世紀,我們依然為這舊時代的產物膽顫心驚。

 

這些延續至今的惡質行徑,使得選舉遊戲變得無法那麼單純、明朗。政黨恩怨由此而生是小,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政治人物,才是造成民主運作推展最大的絆腳石。台灣很長一段時間,就如同這位香港青年評論家文中另外所言:「香港人已經對制度失去信心,所有風吹草動都要查清查明,這種心態其實是:只要我少看一眼,政府就會舞弊,就會造(作)票。」

 

我們建立了一套遊戲規則,卻又以差勁的手法玷汙它,其結果絕對不光是對「遊戲規則」本身的否定而已,日後付出的代價,必然是社會中彼此不同立場者的信任崩解。台灣直到今天,不還囿於「買票」、「作票」造成的困境中,深陷「只要我少看一眼,對方就會舞弊」的泥淖。選舉結果固然具有高度影響性,但「過程」欠缺光明磊落,同樣也會為所有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後遺症。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香港 立法會 選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