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奕軍專欄:駕馭「棘手問題」激勵創新

吳奕軍 2018年04月08日 07:00:00
當音樂產業將數位音樂下載視為「盜版問題」時,賈伯斯與蘋果公司定義其為「行銷問題」,這就是對「棘手問題」的激勵創新。(湯森路透)

當音樂產業將數位音樂下載視為「盜版問題」時,賈伯斯與蘋果公司定義其為「行銷問題」,這就是對「棘手問題」的激勵創新。(湯森路透)

從面對中國威脅利誘、台灣外交困境,乃至薪資結構失衡、社會信任薄弱,甚至網路言論自由、醫療照護危機、大學校長遴選爭議等等議題,顯示台灣刻正守成不易、內外交迫,面臨多重的「棘手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可能是台灣獨特的創新機會。

 

早在50年前的1960年代,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德裔設計科學教授赫斯特.萊特(Horst Rittel)首創「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的概念,這個名詞更早源自加拿大的慣用語「Wicked Issues」,認知與定義「棘手問題」之重要性在於,這些過程常能發展多元對話,激勵創新成果。

 

1973年萊特教授與同儕韋伯教授(Melvin Webber)進一步發表論文,除了其思考源頭的設計科學、工學、建築、都市規劃等領域,「棘手問題」之概念也逐漸影響到社會科學與企業組織管理。

 

萊特教授曾經強調,「處理棘手問題的藝術之一,是別太早確認解決方案。」

 

相對而言,一般的難題(Tame Problem)猶如醫師對症下藥,較能藉由特定技術與知識確認解方。而面對「棘手問題」則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與資源來「定義」問題。棘手問題是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甚至連問題有沒有被解決都不太明確,沒有單一的正確答案,每一種嘗試與經驗都很重要,而影響面也相當複雜。

 

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商學院資訊系統教授Fred Collopy曾經舉例,當音樂產業將數位音樂下載視為「盜版問題」時,賈伯斯與蘋果公司定義其為「行銷問題」。這個「棘手問題」的定義,協助從「如何阻止人們複製數位音樂?」轉移到「如何合法地讓大家願意為數位音樂付費?」,其寶貴經驗是成功合法收取數位音樂的費用,並且讓傳統音樂產業分享鉅額利潤。

 

棘手問題是一種變革過程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經典著作《創新與創業精神》中對於「棘手問題」也有廣泛的討論。棘手問題是一種變革的過程,領導者必須對這些問題提高警覺,其他特徵大致如下:

 

1.不一定是大問題,但是是成長關鍵應該處理的問題,難以定義,難以用傳統方式解決,必須跳脫框架,運用新方法。然而幾乎沒有明確解方。

2.社會背景複雜,常與以往長期政策失誤有關。

3.發生的時間地點不確定,一旦發生會迅速造成重大危機,或蘊藏大量機會。

4.太複雜,難以憑單一的力量解決之,通常需要多方合作,引用多元的知識與觀點,並且需要系統化的思維與方案。

5.主要挑戰在於創新思維、開放網絡、界定內容(Content)與脈絡(Context)。

6.領導者的包容與激勵特別重要。

 

許多論者提倡源自1980年代人類學的「設計思考」方法(Design Thinking),有助於跳脫制式線性思考,可為「棘手問題」提供更多解方。設計思考近年雖蔚為流行,但也有爭議之處,我則認為領導者的寬容與激勵能力,亦為處理棘手問題的重要基礎,以下二例可為參考。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前的1920年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3M)的主要業務為砂紙的製造與銷售,有天3M年輕工程師迪克.德魯(Dick Drew)到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St. Paul)一家汽車維修廠測試新產品。

 

德魯到了維修廠,看到維修工人們正在抱怨一部汽車上的藍色橫條紋,不斷咒罵,因為這種設計造成麻煩的補漆問題,當時流行的雙色車款每次上漆只能上一種顏色,另一種顏色區塊只能暫時用厚膠帶黏著牛皮紙固定遮住,當撕下厚膠帶時,很容易不小心撕掉一部分新漆,重複上漆的手續造成很多麻煩。

 

德魯觀察到,低黏度的膠帶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膠帶必須夠黏才能固定牛皮紙,但又不能黏到把新漆撕下的程度。當時市面上並沒有這樣的膠帶。

 

當時3M公司擁有黏著劑相關技術,但是這種新款膠帶並不是業務重點,也沒打算打入消費者市場,德魯若要發展這樣的商品,必須得到公司的支持與投資。

 

德魯很想解決這個難題,特別利用自己時間研究材料與製作流程,但是進度慢,並且影響到本業,總裁威廉.麥克奈特(William McKnight)曾經要求他專注在基本工作上,但是德魯運用自己的時間與經費繼續研究膠帶,總裁麥克奈特也漸漸抱持寬容的態度,不再干涉他的實驗。

 

經過兩年不斷的實驗與挫折,德魯終於催生出Masking Tape新膠帶。這種膠帶現在很多人可能都用過,在台灣俗稱「紙膠帶」,薄薄的紙膠帶不但好貼好撕,也衍生出相當多的用途,如今已是世界標準化產品,80多年來也為3M公司帶來穩定的收益。

 

更可觀的是,3M公司也因此產品發展出膠帶事業部門,陸續在醫療、電子、工業、家庭等領域創造出700種以上的衍生商品,包括現在普及的透明膠帶。

 

也因為這個成功創新案例,讓當時的總裁麥克奈特體認到創新管理的重要性,並且建立鼓勵創新之機制,營造持續創新的文化,不僅帶動成長,也成就3M公司在創新領域的美名。

 

3M公司在創新領域屢得美名。(湯森路透)

 

「超烈黑啤」VS「烏托邦啤酒」

 

創新不一定馬上帶來利潤,但是在提供空間、激勵創新的過程中,為組織灌注的經驗、士氣與活力,不但現金難以取代,長期而言也能強化戰力,創造高額穩定營收之機會。

 

1993年,以生產山繆亞當斯啤酒(Samuel Adams Beer)聞名的波士頓啤酒公司,開發了酒精濃度高達17%的新產品「超烈黑啤」,每箱零售價高達一百美元,價格幾乎是傳統啤酒四倍,卻相當暢銷。

 

「超烈黑啤」在波士頓啤酒公司釀製之後窖藏熟成,經過不同的酒桶實驗,例如原本儲藏陳年波旁威士忌的酒桶、雪莉酒的酒桶,或者進口自歐洲的干邑白蘭地酒桶,熟成裝瓶,採用深藍色玻璃瓶,刻上24K金箔字體,使用雪莉酒形式之瓶塞,在市場造成旋風。

 

「超烈黑啤」的成功,激勵波士頓啤酒公司向上挑戰,在2002年推出新產品「烏托邦啤酒」。

 

當時「烏托邦啤酒」酒精濃度高達25%,釀酒成本極高,無法量產,儲存超過十年,零售價「每瓶」高達一百美元,每年8000瓶的產量上市後皆銷售一空。

 

「烏托邦啤酒」雖然成功,利潤卻有限。不過能夠成功研發出如此經典的頂級啤酒,讓大家覺得很爽(like a boss!),士氣大振,並且隨著每年成功上市,員工們總能夠贏得激勵獎金。波士頓啤酒公司相信每年推出高難度、口味特殊的啤酒有助於跨部門團結合作,加上創造好故事與實質獎勵,有助於激勵創新,強化戰力。

 

※作者為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台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goldenrockthinktank@gmail.com​

 

【延伸閱讀】

●奕軍專欄:臉書醜聞-大數據被惡意操縱為武器的警訊

●奕軍專欄:「創新」不是大企業專利 中小企業也需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