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留守兒童:被中國經濟奇蹟丟下的孤兒

紐約時報 2018年04月11日 07:00:00
中國農村地區學生的學業成就低有很多原因,但關鍵因素是父母的缺席。(湯森路透)

中國農村地區學生的學業成就低有很多原因,但關鍵因素是父母的缺席。(湯森路透)

2015年春,13歲的黃凱瓏(音)剛剛跳了一級,她從五年級升到了七年級,前途一片光明。然後,她離家出走了。在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中,凱瓏解釋了她離開的原因:她感覺自己無人疼愛。

 

凱瓏在貴州省風景如畫的季刀村長大,這裡是中國最不發達的省份之一。在信中,她向父母提起,他們在她剛滿一歲時就把她留給了一個阿姨。在童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她的父母每年都有四個月外出在廣東省砍甘蔗,他們會把她留給不同的親戚,她十分憎惡這樣的安排。

 

「我感覺就像一隻流浪狗,」她在沿海城市溫州告訴我說,她現在和男朋友還有幾隻他們從街上收養的流浪狗一起在這個城市生活。

 

一月時,王福滿那張被風刮得通紅的臉點亮了全世界的社交媒體,這個在雲南一座偏遠村莊裡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八歲男孩,每天都要跋涉將近三英里上學。一天早上,他頂著結滿了霜的頭髮出現在了教室裡,一位老師拍下了他的照片放上了網,就這樣傳開了。這張照片,讓人們開始關注許多沒有父母陪伴、在農村長大的中國兒童的困境。

 

在過去的30年中,為了找工作,2.8億中國人離開了自己的村莊來到繁華的城市,形成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潮。這數百萬民工雖然能通過收入更豐厚的工作為家人找到一個更好的長遠未來,但他們卻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農村——有的與家人住在一起,有的只能自力更生。

 

在中國很難找到可靠的資料。根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13年的一份報告,沒有父母陪伴、在農村生活的兒童有3000萬人——占中國兒童總數的10%以上——他們往往由親戚照看。2016年的一份政府報告稱,這些兒童至少有36萬人是徹底的獨自留守,沒有家人照料。

 

父母有很多充分的理由把孩子留在家中: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遠離家鄉沒有穩定就業,還有被稱為「戶口」的戶籍制度的限制,將公民的出生地與福利和就學權利捆綁在了一起。

 

在農村,留給大家庭的成員——通常是從事繁重工作,沒有受過教育甚至不識字的祖父母——照看的孩子面臨得不到足夠照顧的風險。往往也缺乏管教。上了年紀的監護人也許未能送年幼的孩子上幼稚園,或無法輔導年齡較大的孩子的家庭作業。農村兒童缺乏父母的照顧與兒童的情緒和發育問題存在關聯。

 

近幾十年來,城市兒童在學業上發展迅速,但他們的農村同齡人卻並非如此,尤其是留守兒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中國學者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農村孩子上完高中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父母都進城務工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明顯比父母一方在身邊的孩子差,並且男孩比女孩受的影響更大。

 

中國農村地區學業成就低還有其他原因,尤其是農村學校落後的教學水準和設施,以及高得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費(只有九年的學校教育是免費的)。但關鍵因素是父母的缺席。

 

即使農村的孩子和父母一起搬到城市,他們也不太可能獲得良好的教育。近年來,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限制一直在放寬。但在大部分城市,農民工父母依然很難把子女送進當地的好學校,因為它們需要居住證、勞動和租房合同、納稅證明等文件。

 

近年來,幾個駭人聽聞的故事引起了人們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其中,2015年6月,貴州省四名留守兄妹吞服農藥自殺。

 

對此,政府2016年呼籲改善社會服務,以保護這些兒童。但我最近幾次去農村採訪孩子和父母時,發現要做的明顯還有很多。農村教育和村一級社會服務依然落後。必須允許民工把孩子送進他們所工作的城鎮地區的好學校,而不是為農民工子女創辦的不合格的臨時學校。

 

不有效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滿足農村年輕人的需求,被大肆宣傳的「中國夢」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是無法實現的。

 

※作者張麗佳是一名記者/著有小說《蓮》(Lotus)。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關鍵字: 中國夢 農村 學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