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精選】《南華早報》會變成北京的宣傳工具嗎?

紐約時報 2018年04月07日 17:00:00
阿里巴巴2015年宣布收購《南華早報》,並於2016完成收購。(湯森路透)

阿里巴巴2015年宣布收購《南華早報》,並於2016完成收購。(湯森路透)

近期的一個下午,擁有114年歷史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其工作人員在他們豪華的新香港總部裡,聚集在烤乳豬大餐周圍,慶祝一個令人矚目的轉機。

 

讀者人數一直在飆升。這家報紙推出新的電子產品,聘請數十名新記者加入。在讀者人數下跌和編輯部發生混亂等問題持續超過十年後,這間報社如今像一家科技創業公司一樣熱鬧無比,辦公室裡裝了乒乓球台,還有一個免費供應精釀啤酒的內部酒吧。

 

「轉型」成政宣平台?

 

這場復興開始於兩年前中國科技和零售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收購,但如果說阿里巴巴為這家報社注入了新的生命,它也向其賦予了一個新的使命:改善中國在海外的形象,與它認為外媒所持有的反華偏見進行對抗。

 

 

實際上,阿里巴巴買下這份始自港英時代的英文大報,將它放於中國向海外投射軟實力行動的前沿。每天,《南華早報》生產大量關於中國的文章,其中很多試圖呈現該國更正面的形象。因此,批評者稱,該報社正在背離獨立新聞,開創一種新形式的政治宣傳。

 

阿里巴巴從一開始就毫不掩飾對這份報紙的期許,它展望著有一天,隨著中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南華早報》也借勢一躍成為在全球數一數二的新聞機構。

 

「我們將受到關注,人們將會注意到我們,」阿里巴巴的聯合創始人蔡崇信在上個月的慶祝活動上說。他把《南華早報》比喻成一個第一次在奧運會上參與競爭、不被看好的選手。

 

 

報導中國正向新聞

 

但記者們擔心,阿里巴巴為了取悅北京,會讓《南華早報》放棄它那好鬥的報導風格。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與中國政府維持著良好關係。

 

「管理層直白地說出它的目標是講述關於中國的更正面的故事,並發表招致非議的報導,進而破壞了最初讓《南華早報》有價值的那些特性,」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高級講師陳婉雯說。

 

 

在全球企業和政府都在設法避開傳統新聞媒體之際,《南華早報》已經成為先例,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已經確立聲名的品牌如何在新東家的授意下,去宣傳一個特定視角。阿里巴巴管理層稱,他們想呈現不同於外媒、「公平而折衷」的內容,這份使命聲明與福斯新聞(Fox News)有異曲同工之處。

 

哈佛畢業的科技企業家、《南華早報》行政總裁劉可瑞說,比起西方新聞機構,這家報紙可以提供對中國更細緻入微的刻畫,該報社在亞洲擁有350名記者,其中有40位原生在中國。

 

「我們當然不是在這裡推廣北京的觀點和意願,」劉可瑞說,他曾擔任總部位於紐約的新聞聚合平臺Digg的首席執行官。

 

 

內部早已有自我審查

 

但2012至2015年於《南華早報》擔任數位編輯的王豐說,被阿里巴巴收購前,報社就已經出現自我審查的文化。他說,由於害怕得罪有影響力的中國官員或企業高管,報社高層的編輯經常重寫、淡化和擱置批評性的文章。

 

「而且經常是用一種非常偷偷摸摸的方式」,現為《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網主編的王豐說。「你可以看出來,人們並不能完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據《南華早報》十多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記者稱,在阿里巴巴的控制下,這種膽怯持續存在。他們講述了該報如何避開關於中共領導人以及人權等爭議話題的調查報導。

 

去年,《南華早報》撤回了一篇商業專欄文章,這篇文章稱,香港的一名投資者利用自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名親信顧問的「關係」積累財富。編輯們稱,這篇專欄文章中有「脫離事實的影射」。

 

 

作為備受尊敬的財經評論員,該文作者任美貞(Shirley Yam)辭職了。她在一份聲明中為自己的文章進行了辯護,稱編輯們在該文發表前已經對它進行廣泛審查。

 

一些批評人士表示,《南華早報》被阿里巴巴收購後更明顯的變化可能是增加從友好的角度報導中國的文章。

 

《南華早報》的記者們表示,2月,中國公安部敦促該報的高級編輯派一名記者去採訪瑞典籍政治批評人士桂民海。中國警方此前在一列火車上將其帶走。

 

 

※作者為赫海威。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