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觀點:要台股再創高峰 先正視直接金融日益萎縮的結構性問題

蔡明芳 2018年04月11日 00:00:00
眼前台股個股間的貧富差距正日益擴大,這不是一個健康交易市場該有的現象。(攝影:陳育陞)

眼前台股個股間的貧富差距正日益擴大,這不是一個健康交易市場該有的現象。(攝影:陳育陞)

前期產經專欄中,我們已指出「根據中央銀行所公布的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存量分析表顯示,台灣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的比重已經從2005年的74.35%與25.65%擴大到今年二月的80.45 %與19.55%」,這顯示整個台灣目前的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的差距持續擴大。同時,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台灣許多上市公司股票的量能不足。若是只有單一公司的量能不足,則可能是個別公司的問題;若是同時有多家公司的交易量能不足,則顯然是整個股票公開交易市場的問題。

 

雖然台股創下最長期間的萬點行情,但是,股票市場上仍有非常多的股票交易量是呈現窒息的。亦即,台股個股間的貧富差距正日益擴大,這不是一個健康的交易市場該有的現象。為此,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先生也提出了包含吸引大型獨角獸企業及台商企業在台掛牌、透過租稅手段鼓勵國內投資人挺台股,以及增加外資多元性和便利性等三個引活水入台股的解方,希望可以讓台股再創高峰。

 

制定政策應評估其效果與成本

 

我們肯定顧主委在股市萬點之際,仍不忘尋找可以活絡台股交易市場的解方,但是,在提出對策前,仍應先思考這樣的政策是否真的可以發揮效果與該政策的執行成本。就政策的執行效果而言,推出大型免獲利上市櫃辦法與排除台商回台上市的障礙,若一家新創公司成為獨角獸,代表其籌資已達相當規模,同時,台灣的投資人並非無法進入外國的直接金融市場投資該公司,此時,其來台上市櫃的誘因何在?

 

此外,鬆綁大型免獲利上市櫃的辦法,政府相關單位是否有相對應的能力可以控制其可能產生的風險,也是金管會應該要正視的。股票市場固然需要泡沫,台股目前的問題是投資人對股票市場的未來沒有太多的想像,故泡沫不夠大。若主管機關希望吸引有前景的企業進來,就必須要說服這些企業為何值得來台灣上市,而不選擇鄰近的香港或新加坡。

 

市場缺乏未來性才是真正的障礙

 

再者,就移除台商回台上市的障礙而言,日前鴻海子公司FII赴大陸A股申請上市,引起許多人對於台股交易市場的擔憂。雖然政府目前的說法多傾向鴻海可能為特例,但是,鴻海子公司到中國上市的理由絕非目前金管會所提到的存在在台上市障礙。

 

過去台灣已有許多回台上市的台商公司,這些公司目前的交易情況多數也都處於低迷的狀態,因此,回台上市的障礙可能不是台商不願意回台上市的原因。只要回台上市後的利益夠大,台商自然會希望台灣上市。當然,降低或排除障礙可以讓台商更容易回台上市,但過去回台上市台商所面臨的成交量不足問題,仍然無解,這才是值得政府深入瞭解與提出政策給予幫助的痛點。

 

政策減稅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執行政策的成本而言,政府希望藉由增加免稅額來擴大投資人買台股,這是政府常用的老方法。我們常可以觀察到減稅似乎是為國內外政府普遍使用的政策手段。但是,若減稅或擴大免稅額無法發揮政策影響力,又會降低稅收,這就讓政策的執行成本進一步提高,即政府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應該審慎評估,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尚未看到長期結構性問題的解方

 

除了上述三個活絡股票市場的政策外,政府目前希望延長當沖降稅的政策到2021年底,該政策雖然在短期時對於活絡股市交易有所幫助;但是,在短期政策執行期間,政府仍應提出改變台股結構性問題的解方,例如,對於體質不佳或經營不善的公司規劃退場機制,藉由汰弱留強,讓股票市場上可以有更多具未來性的投資標的。

 

目前金管會所提出三個挹注台股活水的政策,如果無法解決上述提及的結構性問題,其政策有效性是令人質疑的,且可能製造無謂的政策成本。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